摘 要:智障學生由于抽象思維能力的缺乏,因此在進行數(shù)學教學時必須從他們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出發(fā),營造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創(chuàng)設出他們熟悉的生活情境;挖掘出生活的、實用的教學內容;引導他們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才能為他們走向社會奠定扎實的基礎。
關鍵詞:智障學生;數(shù)學教學;生活情境;實踐
數(shù)學的教學要求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知識和經(jīng)驗出發(fā),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shù)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力求在實踐中運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而培智學校的學生都是較為嚴重的中重度智障兒童,由于他們抽象思維能力極差,邏輯思維欠缺,對數(shù)學學習造成了極大的困難,但是一些與數(shù)學相關的知識又是智障學生生活所需要的,因此如何讓數(shù)學的學習更好地為智障學生的生活服務成了智障數(shù)學教學的首要問題。
一、營造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愉悅地學習
“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要想上好一節(jié)智障學生的數(shù)學課,必須有一個精彩的、吸引人的前奏。在營造氛圍的時候,老師可以選取日常生活中學生感興趣的或與主題相關的律動歌曲、視頻影像、簡短故事等形式。讓課堂變成師生平等交流的平臺。
二、創(chuàng)造生活化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
(一)生活化場景情境——聽生活中常聽的事
智障學生缺乏生活經(jīng)驗、抽象思維差,所以我們在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時要盡量用學生常見的、直觀的情境幫助學生理解,這樣才能引起他們的共鳴,在他們的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在進行加減教學時,我們可以創(chuàng)設這樣常見的情境,媽媽給了我1個蘋果,爸爸又給了我1個,我一共有幾個蘋果?再比如減法,我的手上有2塊餅干,吃了一塊,還剩下幾塊?這些都是學生在生活中經(jīng)常聽到、遇到的事情,很容易引起共鳴并進行學習。
(二)生活化場景情境——做生活中常做的事
智障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直觀、形象、貼近生活的東西才能引起他們的共鳴,所以應增強簡單易操作的動手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發(fā)現(xiàn)、探索、獲取知識。比如在數(shù)數(shù)教學時,我們就可以充分利用身邊的多種實物(平時的玩具、教室的燈、電風扇、校園里的樹等),經(jīng)過反復操作后學生慢慢可以感悟到數(shù)數(shù)、比較的方法。學生在提升自主思考與探究能力的同時可以構建一定的數(shù)學模型,在做日常生活中常做的事的同時習得了相應的知識。
(三)生活化場景情境——思生活中常遇到的事
相對于正常的學生他們的思考也許不能達到一定的深度,但是他們也會思考。比如在進行加法應用題教學的時候,有個學生就說我手上有一個餅,又拿來一個就多了,變成了兩個,所以又拿來就是多了。再比如在上減法應用題的時候,在讀完題目后讓學生思考是多了還是少了,有個學生在思考之后就說蘋果吃進肚子就沒有了,所以吃了就是少了。雖然這是一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問題,但是他們能經(jīng)過思考得出吃了就沒了,就少了也是他們經(jīng)過內化得出的,那么在今后的學習中,他們就知道了少了的概念。因此,只有經(jīng)過思考,不管是多么簡單的思考,對學生來都是說有收獲的。
三、挖掘生活的、實用的教學內容,解決數(shù)學問題
(一)在教材中滲透生活內容
由于智障學生的特殊性,這使得我們在選擇、使用校本教材的時候要深刻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多角度分析教材,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內容,使學習內容更貼近智障學生的生活。例如在教“統(tǒng)計”的時候我們做了這樣的處理:先讓學生統(tǒng)計每天接觸的同學、老師等常見的來初步掌握統(tǒng)計的方法后,再擴大到校園讓他們去統(tǒng)計學校參加快樂選修小組的情況、學生就餐情況等鞏固統(tǒng)計的方法;最后讓他們帶著問題走出校園走向家庭、社會用所學的方法在生活中運用起來。
(二)在生活中滲透教學內容
我們老師在教學時要緊密結合智障學生的生活實際,在生活中挖掘出既包含一定數(shù)學思想方法、又能被我們的學生理解和接受的教學內容。例如在上“測量與稱重”的內容時,我們先帶學生到菜場、超市看一看工作人員是怎么樣進行稱重的,并引導學生看打印的稱重小票。通常我都會把稱重的過程、小票用影像資料保存下來上課的時候用,這對他們學習稱重是非常有意義的。
四、運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一)走出教室,在校園中實踐
校園的生活豐富多彩,校園隱藏著無數(shù)的知識,在校園內總能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獲。比如在學習“形狀”這個章節(jié),在教室里通過實物、學具、多媒體認識了形狀的基本框架,再帶學生到校園中,讓他們在校園中找一找生活中存在的形狀。學生將知識很好地運用到了實踐當中。
(二)家?;ブ诩彝ブ袑嵺`
孩子的教育是學校、家庭、社會共同的責任,缺少任何一方面,教育都是殘缺的。例如在教“年月日”的時候,在初步認識了日歷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回家翻看家里的日歷,并在家長的引導下找找家里人的生日或者重大節(jié)日,把課堂上學習的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同時每家每戶的日歷表都是不一樣的,這對學生的見識面、閱歷也是非常有幫助的。
(三)走出學校,融入社會
學生走出學校最終是要步入社會的。因此在學習了數(shù)學知識后,教師和家長要鼓勵學生主動地參與到日常實踐活動中去。例如學了“人民幣的認識與使用”后,可以引導學生到超市去購物,在購物的過程中,學生要了解物品的標價,應付多少錢?找回多少錢?等一系列的問題。通過這樣的方法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通過日常實踐活動來解決生活問題,為他們以后融入社會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要讓生活數(shù)學真正走進智障學生的生活并發(fā)揮它應用的作用,必須改變數(shù)學教學脫離實際的現(xiàn)象,讓智障的生活數(shù)學更生活、更實用,讓智障學生真正發(fā)現(xiàn)數(shù)學、喜歡數(shù)學,為他們將來能夠走向社會、融入社會奠定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季素月.給數(shù)學教師的101條建議[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王耀東.小學數(shù)學教師[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5).
[3]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M].北師大出版社
作者簡介:
王海燕(1984.05—),女,漢,浙江麗水,本科,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啟智數(shù)學教學;單位:浙江省麗水市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