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爽
文言文教學創(chuàng)新一直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死角”,文言文教學這塊“世襲領地”上總是一派“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荒涼景象。多少年來,基本的教學模式始終是老師逐字逐句串講,加上古漢語知識的介紹;學生則忙于記詞義、記譯文。這種教法,被人總結出一個“八字真經”,叫做“字字落實,句句清楚”。這也就是文言文教學讓學生覺得學古文難,難于上青天的根源所在。
錢夢龍先生于1997年就提出這樣的看法:“目前文言文教學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曰:有‘言而無‘文?!薄拔难晕氖紫仁恰?,而不是文言詞句的任意堆砌。”而時隔20年,我們仍在原地踏步。
我認為,文言文的“言”固然不可忽視,它是我們借以通往彼岸的橋梁,若不借助它,我們與彼岸就只能隔海相望;然而我們的目的地不是橋梁,是橋梁盡頭的彼岸——古人的心靈與思想。也就是說:“讀文言文,最終的目的是——知道古人在想什么?!?/p>
我想,這是我們讀文言文的根本目的。在今天的生活里,我們說話寫字都已經不再使用文言,文言文的“言”,對我們的生活已經沒有太多意義。那些“言”所承載的靈魂與呼吸,才與我們有著真正深入骨髓的關系——在那里,我們可以尋獲一個民族乃至這一民族中每一個體的生命密碼。
我們初中所選文言文大多是久經考驗、文質兼美的名篇,較好的組織教學,可以增強學生的愛國思想、民族自豪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感情。
但是放眼我們現(xiàn)在的文言文教學,講,讀,背仍然是教學的主要手段,學生的學習主體性不強,記誦負擔過重,容易產生一種討厭、甚至是害怕學文言文的念頭。這樣一來,對文化經典精髓的汲取談不上,長久下去,甚至會影響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學習文言文“味同嚼蠟”;教師教文言文費力而實效差。
因此,文言文教學不能成為“訓詁課”,但也不完全等同于現(xiàn)代文美文鑒賞課。本人在十幾年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堅持貫切新課標理念,對文言文的上課方式進行了許多積極有益的探索與實踐,初步構建了文言文教學的以下幾個基本環(huán)節(jié)。
一、主動探究,組織自學融會貫通
許多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生怕學生弄不懂,喜歡字斟句酌的講,要求學生一字不落的記。講完記完,課文教學也就結束了。學生學到了什么呢?僅僅是教師思維的結果罷了。而學生動腦動手的機會全被教師的精講占去了,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得不到培養(yǎng)。其實,從現(xiàn)行實驗課本的編排來看,文言文,無論篇幅長短,無論是講讀課還是自讀課,注釋都十分詳細,學生完全可以通過自學初步弄懂課文。
二、分工合作,交流釋疑表達自我
在自學的基礎上,對一些疑難問題,則要通過組織學生討論解決。將全班分成九個小組,以組為單位相互討論釋疑,也可以師生相互質疑討論,形式多種多樣。在“交流釋疑”過程中,教師要特別注意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不要把現(xiàn)成知識直接灌輸給學生,應該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對學生討論后尚不能解決的疑難才進行啟發(fā)講解。比如甲同學有疑,可直接點乙同學答,乙同學不能解決,又可點丙同學答,教師可作適當啟發(fā)點撥。這樣,每個人都可發(fā)問,也要解答,都在主動思索,表達自我,從而達到了以“閱讀積累、表達自我”為核心,突出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在“樂”中主動接受。
三、誦讀感悟,聲情并茂熱情洋溢
“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闭b讀,是多年來不少教師從實際教學過程中總結出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時,這也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要求。通過誦讀,能夠使學生克服語言障礙,消除時代隔膜,領悟其思想感情。
但如何指導誦讀,使之真正發(fā)揮效益并不是易事。這需要教師根據學情、課文內容靈活應用。文言文教學多種形式的朗讀非常重要。讀順文字,讀通文意都需要朗讀,可是光讀不說,學生的說欲望不能滿足,就讀的沒勁了,可以采取小組代表互評,個評等形式進行。既集中了學習的注意力,又提高朗讀水平。有時老師沒有在意的字的讀音,如“今夫不受之天”的“夫”讀音為第二聲,有學生讀為第一聲,通過其他同學評價糾正過來的?!坝嗦勚玻芫谩?,有學生讀為“余聞之\也久”,通過評論,學生知道了這樣讀和為什么這樣讀的原因,理解了句意。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在教學中再指名朗讀、組織齊讀。一面教者驗收讀的效果,一面評價讀的成效,以十足的興趣和信心去學習。讀多了,要求背誦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大意。其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p>
四、拓展延伸,注重培養(yǎng)文學性
“生活有多寬,語文的外延就有多寬”。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大語文”教學觀念對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幾年,文言文閱讀的考查,有由課內向課外發(fā)展的趨勢,使得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必須跳出傳統(tǒng)“照本宣科”的狹隘的語文教學觀,以課文為引子,引導學生將語文的外延觸及到生活中去。
如在教《唐雎不辱使命》時,指導學生將其改編成課本劇,并分成小組在班上演出,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對作品的人物和情感有了更深的了解與把握,并讓學生了解到了文中的“長跪而謝之”應該是怎樣的一種“跪”,從而激發(fā)他們查找資料了解古人的一些生活習俗。二是充分體現(xiàn)“人文性”的基本特點。如在學習《鄒忌諷齊王納諫》時,同學們在分角色扮演中充分發(fā)揮聰明才智,將文本演繹成各種版本,有方言版,也有文言版,還有翻譯版。人物形象演得栩栩如生,活靈活現(xiàn),整堂課充溢了歡聲笑語,既讓學生在興趣中加快了背誦的速度,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像能力和大膽的表現(xiàn)能力。事實證明,這樣的活動,讓學生對原本枯燥的文言文教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且卓有收效。學生也達到了表演與文本的合二為一,完全是興趣所然。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語文課堂越來越以學生為主體,因此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選擇文言文的教學方法,突破文言文教學固有的模式,是在新課程語文教學探究中的一個收獲。
所以在中學文言文教學中,應該鼓勵和引導教學和學習的主體,不盲從權威,不迷信書本,不拘泥模式,善于發(fā)現(xiàn),大膽探索,勇于開拓。這是培養(yǎng)文言教學創(chuàng)新意識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文言教學的重要手段,只有這樣,才能更有效地吸收祖國傳統(tǒng)的文化,發(fā)揮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優(yōu)秀內涵,才能培養(yǎng)出更具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真正有價值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