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樂樂
摘 要:在已有知識體系和傳統(tǒng)教學模式基礎上,文章探討了信息化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結晶學與礦物學》教學中的應用,介紹了新的教學模式下教學內容安排、課程設計、考核方式轉變方面的探索,以期提高教學效果,為其他課程的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翻轉課堂模式;網(wǎng)絡資源;教學設計;考核方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7)03-0108-02
《結晶學與礦物學》是珠寶學院各專業(yè)的專業(yè)基礎課程,也是其他專業(yè)核心課程如寶石學基礎、珠寶玉石鑒定、寶玉石加工工藝等的主要支撐。課程涉及結晶學基礎知識和礦物學兩大塊,綜合了數(shù)學、物理、幾何、化學等各科知識,同時又注重學生對于實體標本的鑒別能力,是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1,2];此外,本課程是其他專業(yè)課程的基石,為之后核心專業(yè)課的學習和實踐奠定基礎。因此,《結晶學與礦物學》學習效果直接影響著學生后續(xù)專業(yè)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
正是由于本課程包含了多門數(shù)理學科并且實踐性很強,因此學習透徹還是有一定的困難[3]。目前采用的教學方式主要還是傳統(tǒng)的教師講解學生聽講為主,實驗課也是教師先講,然后學生操作的模式。該種教學方法學生處于被動地位,缺乏積極主動性;而且學時有限,導致教師所講內容有限,有些內容不夠詳細,學生不能完全理解;此外,對于教師課堂上講解的內容,學生如果不能完全消化吸收,也很難重現(xiàn),教學效果不理想,故教學方式急需改變。目前比較先進的在線課程或網(wǎng)絡教學以及目前流行的翻轉課堂模式可以為這一問題提供解決思路。
一、課程資源基礎
首先,教材和參考教材依然是重要的資源來源,相關教師特別是有經(jīng)驗的教師需要根據(jù)之前的教學效果和教學大綱選擇最適合學生使用的教材,并選擇出合適的參考教材。目前,我們所選擇的教材是中國地質大學趙珊茸老師編寫的《結晶學及礦物學》(第二版),教材涵蓋教學大綱的所有內容,編排合理,難度適中,適合學生使用,同時還選擇了兩本參考教材,分別是李勝榮主編的《結晶學與礦物學》和潘兆櫓編寫的《結晶學及礦物學》,兩本參考教材內容編排與教材大體相同,但是比教材更深入,難度有所加大,可以加深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同時擴展學生的思維。
其次,來自于網(wǎng)絡的網(wǎng)絡資源。現(xiàn)在已經(jīng)進入信息化時代,網(wǎng)絡建設非常成熟,網(wǎng)絡上教學資源比較豐富,例如“愛課程”網(wǎng)?!皭壅n程”網(wǎng)是教育部、財政部“十二五”期間啟動實施的“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支持建設的高等教育課程資源共享平臺,集中展示“中國大學視頻公開課”和“中國大學資源共享課”,并對課程資源進行運行、更新、維護和管理。網(wǎng)站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和網(wǎng)絡技術,面向高校師生和社會大眾。提供優(yōu)質教育資源共享和個性化教學資源服務,具有資源瀏覽、搜索、重組、評價、課程包的導入導出、發(fā)布、互動參與和“教”“學”兼?zhèn)涞裙δ躘4]。這種資源共享課的形式可承載的時間地點范圍很廣,非常便捷;此外這些形式能夠實現(xiàn)優(yōu)質教學資源的有效分享,有助于提高教學水平。目前“愛課程”資源共享課在社會教學中比較流行,對于高校特別是陜西發(fā)展中高校的專業(yè)課程教學中該種形式還沒有推廣開來。在“愛課程”資源共享課中,中國地質大學趙珊茸老師的《結晶學與礦物學》課程已建設成熟,涵蓋了該門課程的所有教學內容,此外,趙珊茸老師編寫的教材《結晶學與礦物學》也是目前珠寶學院教學中參考教材之一,其課程內容與現(xiàn)在學院的教學內容密切相關,而且在線課程可以反復學習,所以“愛課程”網(wǎng)上的教學資源可以作為課程的另一重要資源。
二、“翻轉課堂模式”探索
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和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出現(xiàn)了新的流行的教學模式——“翻轉課堂”?!胺D課堂模式”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的教學方式,而是學生積極參與,課下自己先學習知識,提出疑惑和問題,然后在課堂上與教師進行互動,可以通過提問、答疑、講解等方式[5],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在已有課程資源的基礎上,應用“翻轉課堂模式”應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確定“翻轉課堂模式”教學內容
對于《結晶學與礦物學》來講,目前國內雖然有許多網(wǎng)絡資源、精品課程,但是應用到教學中的為數(shù)不多,大多作為學生課下學習的參考資源,因此,對于我們來講是一個新的嘗試,雖然翻轉課堂模式在國外許多學校和國內部分大學應用效果良好,但是在該門課程不確定效果的情況下,要慎重選擇教學內容,合理安排教學方法。
因為《結晶學和礦物學》是首次應用翻轉課堂模式,故在教學方法上,還要保留傳統(tǒng)教學方式,將二者進行有機結合,即部分內容應用翻轉課堂模式教學,部分內容則保持傳統(tǒng)教學,比較二者的教學效果,探索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在應用翻轉課堂模式教學的過程中,要選擇難易程度不同的內容進行教學,比較不同難度的知識應用新教學方式的效果。根據(jù)教學大綱,選擇晶體定向的部分內容、晶體生長、礦物形態(tài)及部分礦物鑒定作為翻轉課堂教學的內容,其中,礦物鑒定難度最大、實踐性最強,晶體定向內容難度中等,晶體生長和礦物形態(tài)則比較簡單易學。其他內容則采用傳統(tǒng)教學方式。
(二)“翻轉課堂模式”的教學設計
在教學內容確定后,則需要精心地設計,主要包括課前設計和課堂設計。
在課前模塊的設計中,首先教師應提前選擇好視頻資源,即按照課程大綱和教學日歷,在進行翻轉課堂模式的教學前,需要從“愛課程”平臺上提供的《結晶學與礦物學》中選擇相應的教學視頻,將確定的網(wǎng)址和內容所在位置發(fā)送給學生;再根據(jù)教學要求,給學生講清楚需要掌握的重點難點以及學習之后達到的能力,并且設置相關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
在課堂中,則圍繞答疑、提問和師生互動來設計。首先需要讓學生自己提出在學習過程中碰到的問題和疑惑,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問題進行匯總,然后一一解答;其次,教師要向學生提問學習前留給學生的問題,掌握學生學習情況,學生可以分組討論,也可以獨立回答;另外,教師可以同學生交流相關知識,分別談論自己的想法,各抒己見,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最后,教師需要對每次課程進行總結和點評。
三、“翻轉課堂模式”下的考核方式
翻轉課堂這一教學模式最根本的就是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課前需要依靠學生的自覺學習,課堂上則需要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作為教學參與的主體,是否能夠按照要求積極主動完成教學要求,直接決定教學效果的好壞,如果學生積極主動性不夠,或者不能約束自己獨立完成學習任務,那么教學效果肯定不理想,甚至是在浪費時間,那么教學方式改革也就失去了意義。因此,在考核方式上,也需要有所改變,從而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保證教學效果。
傳統(tǒng)的考核方式主要是考勤、作業(yè)和卷面成績等,而且期末卷面成績比重較大,在翻轉課堂模式中,最需要檢驗的是學生是否主動學習、是否按照要求完成學習任務、是否有自己的理解和想法、課堂表現(xiàn)是否活躍等,故考核方式也應該更加靈活、多樣化。
因為課程的教學方式結合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和翻轉課堂模式,所以考核方式在保留傳統(tǒng)的考勤、作業(yè)和期末考試之外,還增加了課堂交流提問、學習報告、個人展示和小組展示、教師點評等方式,并且將期末考試比重降低,增大平時課堂上個人表現(xiàn)考核比重,在一定程度上對于學生起到鞭策作用,督促學生自主學習思考,從而達到預期教學效果。
四、結束語
國家一直強調素質教育,現(xiàn)在社會更需要的是綜合素質較高、與時俱進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作為應用型大學,我們更應該注重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訓練培養(yǎng)。在教學中,結合網(wǎng)絡教學資源,改變傳統(tǒng)教師講課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將翻轉課堂模式應用于教學中,不僅是在信息時代下的與時俱進,更重要的是實現(xiàn)了教師和學生的角色轉換,能夠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fā)掘學生的潛能、活躍學生的思維,將學生作為主體,這對于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此外,基于現(xiàn)代信息化下的教學方式改革將會是未來教育教學發(fā)展的趨勢,通過該課程的探索,可以為其他課程的改革提供參考和依據(jù),也期望可以對我國教學改革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趙虹,黨 .“結晶學與礦物學”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中國地質教育,2012(2):79-81.
[2]秦善,王長秋,魯安懷.“結晶學與礦物學”教學改革與課程建設[J].中國地質教育,2007(1):130-132.
[3]李桂賢.理工類本科院?!督Y晶學與礦物學》教學質量分析與對策[J].教育教學論壇,2015(36):180-181.
[4]胡晶,韓曉東,武喜春.在線課程教學設計探索[J].開放學習,2010(6):39-41.
[5]張金磊,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探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4):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