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偉 王丹 郝美嘉 劉靜
摘要:目的:探討頸動脈超聲在缺血性腦血管病診斷中的價值。方法:選擇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100例,包括23例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TIA)患者和77例腦梗死患者;另選擇同期50例非心腦血管病患者作為對照組,全部患者均給予頸動脈超聲檢查,對頸動脈超聲檢查結果進行對比分析。結果:和對照組患者相比,缺血性腦血管病組患者的頸動脈血管壁IMT、頸動脈斑塊血管檢出率更高(P=0.0001,P=0.0001);TIA組患者頸動脈硬化斑塊中的復合斑塊、脂質斑塊發(fā)生率顯著低于腦梗死組(P=0.0231,P=0.0223)。結論: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發(fā)生于頸動脈粥樣硬化有直接關系,在對缺血性腦血管病進行臨床診斷時,頸動脈超聲檢查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關鍵詞:頸動脈超聲;缺血性腦血管病;診斷價值
中圖分類號:R445.1;R743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1-0270.2017.03.09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value of carotid ultrasound in the diagnosis of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Methods: 10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4 to May 2015 were collected, including 23 cases of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 patients and 77 cases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another non-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patients of the corresponding period were col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All of the patients received carotid ultrasound, the test result of carotid ultrasoun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Results: The carotid IMT and the detection rate of carotid artery plaque in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were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001, P=0.0001);The composite plaques and lipid plaque rate of c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in TIA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erebral infarction group (P=0.0231,P=0.0223). Conclusion: The occurrence of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has a direct relationship with 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 carotid ultrasonography has a very important value in the diagnosis of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Key Words: Carotid Ultrasound;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Diagnostic Value
臨床研究結果顯示,動脈粥樣硬化是導致缺血性腦血管病的主要因素之一,而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發(fā)病部位則為顱內段[1]。本研究主要探討了頸動脈超聲在缺血性腦血管病診斷中的價值,現作如下分析。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100例,包括23例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TIA)患者和77例腦梗死患者;全部患者均滿足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相關診斷標準[2],同時經過頭顱MRI或CT檢查確診。全部100例患者中,男性62例,女性38例;年齡34-76歲,平均年齡(57.3±11.5)歲。另選擇同期50例非心腦血管病患者作為對照組,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齡32-77歲,平均年齡(51.5±10.3)歲;經頭顱MRI或者CT檢查確定不存在異常。在基線資料方面,缺血性腦血管病組和對照組患者比較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選擇飛利浦IE33彩色多普勒超聲儀,超聲探頭則選擇血管專用探頭,將頻率設置為3-9MHz,診斷和操作過程選資深醫(yī)師來完成;對患者顱外段頸動脈血管解剖形態(tài)、斑塊大小、位置以及形態(tài)等臨床指標進行觀察。
1.3 診斷標準
正常頸動脈為兩線征,兩線距離則為內一中膜厚度(IMT),如果IMT小于1mm則為正常,如果IMT為1-1.5mm則為內膜增厚;如果IMT超過1.5mm,則表明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
1.4 統計學分析
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組間數據資料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頸動脈血管壁內中膜厚度觀察
TIA組、腦梗死組、對照組患者的頸動脈血管壁內中膜厚度分別為(1.01±0.30)mm、(1.06±0.24)mm、(0.49±0.21)mm;由此可見TIA組、腦梗死組患者的頸動脈血管壁內中膜厚度顯著大于對照組患者(P=0.0001,P=0.0001),TIA組、腦梗死患者的頸動脈血管壁內中膜厚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3224)。
2.2 兩組患者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血管檢出情況
和對照組患者相比,缺血性腦血管病組患者的頸動脈斑塊血管檢出率更高(P=0.0001),如表1所示。
2.3 兩組患者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分型情況
TIA組患者頸動脈硬化斑塊中的復合斑塊、脂質斑塊發(fā)生率顯著低于腦梗死組(P=0.0231,P=0.0223),如表2所示。
3 討論
在人體全身動脈粥樣硬化部分中,頸動脈是最容易受累部位之一,臨床相關研究結果顯示,頸動脈斑塊形成是引起缺血性腦卒中和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的一個主要危險因素,同時也是動脈粥樣硬化的一個早期征象[3]。因為頸動脈的位置表淺,通過高頻探頭能對其形態(tài)變化進行清楚顯示。所以臨床中開始更加關注和重視頸動脈超聲檢查。
動脈粥樣硬化會對大中動脈內膜造成累及,導致內中膜厚度增加,內膜表面比較粗糙,進而導致斑塊形成[4]。頸動脈超聲檢查能對斑塊及其特征進行檢測,并分類,斑塊的類型存在差異,其組織成分也會存在差異,梗死發(fā)生率也會存在差異。分析本研究發(fā)現,和對照組患者相比,缺血性腦血管病組患者的頸動脈血管壁IMT、頸動脈斑塊血管檢出率更高(P=0.0001,P=0.0001);TIA組患者頸動脈硬化斑塊中的復合斑塊、脂質斑塊發(fā)生率顯著低于腦梗死組(P=0.0231,P=0.0223)。研究結果顯示,頸動脈血管壁內中膜厚度是動脈粥樣硬化的早期標志,和腦卒中的發(fā)生有直接關系;復合斑塊和脂質斑塊是導致腦梗死的主要危險因素;本研究結果與臨床相關研究報道結果相似[5]。
總之,在對缺血性腦血管病進行診斷時,頸動脈超聲檢查具有快速、無創(chuàng)、能進行重復檢查等特點,能對血管內膜厚度進行清楚顯示,同時還能對頸動脈斑塊的性質、大小、位置、頸動脈狹窄程度進行判斷,另外還能分析動脈血流動力學結果,對頸動脈粥樣斑塊的脫落幾率進行有效預測,在對缺血性腦血管病進行診斷時,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參考文獻:
[1]秦鼎,李豐升,陳俊紅.頸動脈超聲與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腦[1]血管病中的應用比較[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0,14:1502-1504.
[2]穆潔,勇強,劉鳳菊,張蕾,袁嘉,邢媛媛,鄭敏.三維頸動脈超聲在缺血性腦血管[5]病中的應用[J].中國超聲醫(yī)學雜志,2015,01:1-4.
[3]鮑素芬,權媛,郝利鋒,王文剛,南巧欣.頸動脈超聲在缺血[5]性腦血管病診斷中的價值[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5]2015,05:831+834.
[4]邱瑩.頸動脈超聲檢查在缺血性腦血管病分型診斷中的應[5]用價值[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6,07:767-769.
[5]石國霰,湯建平,楊曉艷.頸動脈超聲在缺血性腦血管病診[5]斷中的應用[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2,07:1322-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