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宏祥
【摘要】讓學生在品德課上“動”起來,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途徑。從具體操作上看,教師要明確活動目標,讓學生不盲“動”;要制定活動規(guī)則,讓學生按序“動”;要引入競爭機制,讓學生想要“動”;要教給活動方法,讓學生學會“動”。
【關鍵詞】 品德課教學 效率提升 調動學生
學生在品德課上學得輕松、學得快樂,以及核心素養(yǎng)得到提升是每位品德教師的追求。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品德課堂學習的效率呢?筆者認為,一條重要途徑就是讓學生在品德課上“動”起來。
一、明確活動目標,讓學生不盲“動”
活動目標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最終歸宿,如果沒有明確的活動目標作為指南,就猶如航行在大海的船只缺少羅盤,學習活動也必然會散漫而無目的。漫無目標或者目標落實得不到位,就必然無法提升教學效果,無法促進學生自我認識的深化。
我認為解決這一實際問題的關鍵之一就是重視明確活動目標。目前,不少品德課教師只是關注教學目標,而不看重具體細化的活動目標。為了讓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能夠有的放矢,教師應該在學生開展活動前明確地告訴學生,要做什么、怎么做,從而避免活動內容和教學內容的脫節(jié),陷入“為了活動而活動”的怪圈。比如,我在教學《讓我們來尋根》一課前,分組布置學生查找資料、整理資料的任務,其中一個小組的任務是每人查找一個中國遠古人類遺址的資料,內容包括他們生活的年代、發(fā)現(xiàn)的地點、屬于的流域等,并根據(jù)這些想象他們生活的場景,例如吃什么、穿什么、住哪里、有哪些生產活動等。我要求學生將資料整理成300字左右的短文交給組長選用。這個課前搜集資料的學習活動目標明確,學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怎樣做。
二、制定活動規(guī)則,讓學生按序“動”
有了活動規(guī)則,就能有效地避免在課堂上出現(xiàn)混亂的局面,還可以節(jié)省教師的指導時間,減輕師生的壓力。規(guī)則的數(shù)量不宜多,一般五條左右比較適宜。對提出來的那些規(guī)則要進行充分討論、斟酌,以便把真正需要的規(guī)則制定出來。
規(guī)則分為兩類。一類是普遍性的,具體要求為:別人發(fā)言的時候不要提問或交頭接耳;交流發(fā)言時聲音要能讓全班同學聽得到;小組交流起立時,動作要快,動腿不動嘴,不要擁擠;交流離座時,要把凳子輕輕放入桌下;討論時,要暢所欲言、神采飛揚、各抒己見;上臺展示或發(fā)言的同學,在針對黑板上問題闡述時,要站于黑板一側并面向傾聽者,以免擋住同學們的視線。
另一類是特殊性的。所謂特殊性,是指針對某一課的活動臨時制定的規(guī)則。比如教學《讓我們來尋根》一課時,制定的臨時規(guī)則有:每位組員把搜集的中國遠古人類資料交給組長,組長從中挑選四個不同的資料,由資料提供者課上向全班同學講述,凡提供資料的,獎勵10分,被推薦發(fā)言的,再獎勵10分。
要讓活動規(guī)則深入學生內心,并能牢牢遵守,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教師在每次活動中加以鞏固,使遵守規(guī)范成為學生的習慣。
三、引入競爭機制,讓學生想要“動”
高年級的學生自我意識開始增強,他們希望自己能夠引起他人的注意。如果能使學生在競爭性活動中分出高低,學生的積極性就會調動起來,自然會主動“動”起來。因為,他們對這種競爭性的活動感興趣,希望自己能成為佼佼者,從而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比如,我在教學《我為祖先而驕傲》一課時,如果按照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讓同學們先默讀課文后舉手發(fā)言,就很可能會有很多人不認真看書,我就采取了比賽的方式,課前布置大家按照我發(fā)的查找資料的提綱搜集資料,然后小組長按照要求選拔幾名“中國古代藝術旅行團導游”,課上在我的引導下,分別上臺模擬導游講解,邀請中隊委和班級任課老師做評委,從資料的完整度、講解的流暢度、講解有無感情等幾個維度打分,最后看哪個小組的得分最高。這樣做,學生熱情高漲,先要做到認真搜集有關資料,然后交給組長挑選,組長再認真推薦“高手”代表該組上臺“導游”。這樣一來,不僅臺上的同學“動”起來了,臺下同學也都跟著“動”起來。
四、教給活動方法,讓學生學會“動”
在品德教學過程中,經常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讓學生去討論一個問題,學生討論之后回答的時候,說不到點子上;讓學生去調查或者采訪,交的調查報告或者采訪記錄質量令人難以滿意;讓學生去查找資料,結果是簡單的復制、打印,課上照本宣科要讀好長時間。這說明教師沒有教給學生討論或者調查的方法,學生“不會動”。所以,我在課堂上,如果想讓學生動腦又動手,就會先給予指導;組織學生討論時,就會指導學生從某個角度去討論;組織學生調查采訪前,就給學生列出調查采訪提綱,寫明調查目的、對象、地點、要點和注意事項,并提出具體的課堂匯報分工要求;布置學生查找資料時,就給學生列出包括字數(shù)、內容、交流的要點在內的具體要求,避免學生不假思索地摘取資料,照本宣讀;組織學生表演小品,就在語言、動作等方面給予一定的指導。總之,只有教給他們一定的方法,他們才會“動”,才能取得較為滿意的效果。
比如在教學《我們在行動》一課時,從課題來看這是一堂活動課,所以課前我布置四個小組的同學分別做以下調查活動:
1.結合本班實際,參照課本上的例子設計一個“比一比”活動計劃,準備課堂上用,此計劃由中隊長負責整理;
2.根據(jù)“比一比”內容,班委會通過以下途徑分四組了解其他班級:采訪其他班級同學和同學、進行調查問卷并統(tǒng)計結果、課上請其他班級老師介紹、課上請其他班級同學介紹;
3.每位同學試著思考一下,本班有哪些優(yōu)勢和問題,填寫在相應表格中,準備課上討論;
4.中隊委先根據(jù)本班目前存在的問題擬一個“班級工作改進計劃”草稿,準備課上修改后發(fā)布。
為了讓學生順利地采訪,我給他們列了兩條采訪提綱,余下的第三、第四乃至第五條提綱由學生自己補充,例如采訪本年級任課老師的兩條提綱是:
老師,您好!我是五( )班的同學,想耽誤您幾分鐘時間采訪您,可以嗎?
1.請問您覺得五年級哪些班的課堂紀律最好?
2.請問您覺得五年級哪些班的學習風氣最好?
3.請問……
五、改變評價方法,讓學生喜愛“動”
單一的評價主體,封閉的評價方式,其弊端是顯而易見的,因此品德課程所需要的評價應當是多主體、開放性的。根據(jù)品德活動中的實際情況,教師應當將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和互評、學生與教師互動評價、家長評價等方式進行選用或有機整合,促使多元化的評價主體以及開放性的評價過程形成。
評價方式的改變意味著學生角色的變化,即變被動接受評價者為主動參與評價者,單一的教師為評價主體帶來的負面效應也隨之消失。在活動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善于“放權”,學生便會在自評、互評的過程中增進了解、相互理解,從而形成積極友好的評價關系,同時孩子們也會因此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參與活動的內驅力順勢激活,水平勢必得到大幅提高,成功的體驗也隨之產生。在活動中實現(xiàn)個體價值,孩子們自然也會喜愛上活動本身。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1.教師評價。教師評價的角度、態(tài)度、溫度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教師要在同一水平線看待每一個孩子,站在發(fā)現(xiàn)者的角度挖掘每一個孩子的“閃光點”,及時予以中肯的評價。評價的“溫度”對學生而言則應當是可親近、適宜的,評價過程中適時的、積極的體態(tài)語有助于營造和諧靈動的課堂氣氛,使得孩子自然而然地投入其中,表現(xiàn)出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評價的激勵與改進功能得以實現(xiàn);還應當尊重孩子們的差異性,在準確恰當、層次分明的評價中讓真誠和鼓舞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孩子們便會在這適宜的“溫度”中暢快前行,迸發(fā)出參與活動的熱情。
2.學生自評。孩子自我評價的過程是自我反思、自我了解、自我鑒定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孩子能反思活動過程的每一個步驟,能確定自身的優(yōu)勢所在,認識到自身不足并找到相應對策。羅杰斯認為,自我評價是使學生自我發(fā)起的學習活動成為一種負責的學習活動的一個重要手段。自我評價一方面有助于孩子內省力的提高,能為孩子終身學習打下堅實基礎;另一方面,教師也能借此深入了解學生對待學習成果的態(tài)度以及目前的真實需求,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提升活動效果。
3.學生互評?;ハ嘣u價是學生學會溝通合作、形成正確價值觀、提高人際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徑。在組織學生互評時,教者更加包容一些,引導孩子正視對方缺點;以欣賞為途徑,讓孩子重視伙伴身上的優(yōu)點;以相互肯定為橋梁,將孩子的目光從注重活動結果轉向注重活動的態(tài)度以及取得的進步,這樣孩子便會形成尊重、包容、理解、欣賞的評價態(tài)度,在和諧的評價氛圍中學會取長補短、誠實信任、公正待人,同時在積極肯定的評價中越發(fā)喜愛品德活動。
【參考文獻】
[1]李芳宏.淺談政治教學中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J].課程教學研究, 2013(05).
[2]肖慈良.怎樣讓學生在思想品德課堂中真正“動起來”[J].新課程, 2010(06).
[3] 許靜.中學思想政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新課程, 2012(06).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興市襟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