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濤
【摘要】 目的 分析子宮梭形切除術治療子宮腺肌病的臨床價值。方法 60例子宮腺肌病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28例)和觀察組(32例)。對照組行子宮次全切除術, 觀察組行子宮梭形切除術, 比較兩組治療價值。結果 術后隨訪1年發(fā)現(xiàn), 對照組痛經(jīng)改善總有效率為92.9%, 疾病復發(fā)率為10.7%, 觀察組痛經(jīng)改善總有效率為90.6%, 疾病復發(fā)率為6.3%,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1年觀察組卵巢儲備功能各指標與術前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與術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子宮梭形切除術可對子宮腺肌病發(fā)揮顯著治療效果, 對卵巢功能的影響較小, 值得推廣。
【關鍵詞】 子宮腺肌??;子宮梭形切除術;子宮次全切除術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5.032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clinical value of spindle-shaped resection of uterus in the treatment of adenomyosis. Methods A total of 60 adenomyosis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28 cases) and observation group (32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subtotal hysterectomy, and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spindle-shaped resection of uterus. Treatment value was compared in two groups. Results The control group had total dysmenorrhea improvement rate as 92.9%, and disease recurrence rate as 10.7% in postoperative 1 year follow-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had total dysmenorrhea improvement rate as 90.6%, and disease recurrence rate as 6.3%.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se indexes between two groups(P>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ovarian reserve function in 1 year postopertion than preoperation (P>0.05), and control group ha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an preoperation(P<0.05). Conclusion Spindle-shaped resection of uterus provides significant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adenomyosis with little effect of ovarian function, and worth promotion.
【Key words】 Adenomyosis; Spindle-shaped resection of uterus; Subtotal hysterectomy
子宮腺肌病是婦科常見良性疾病, 主要特征是異位內膜腺體浸潤到子宮肌層和鄰近平滑肌增生[1, 2], 患者通常有痛經(jīng)、異常子宮出血等臨床癥狀, 生活質量常受到一定影響[3, 4]。子宮肌瘤在30~50歲女性中高發(fā), 常需通過手術治療[5, 6]。目前子宮腺疾病的手術治療方法較多, 本研究通過對比采用子宮梭形切除術、子宮次全切除術患者的治療效果, 分析子宮梭形切除術的應用價值,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7月~2015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60例子宮腺肌病患者, 均已婚且暫無生育要求, 臨床癥狀主要是進行性痛經(jīng)、月經(jīng)量增多等。排除有嚴重的心、肝、腎合并癥患者, 6個月內有激素應用史者。在患者知情同意前提下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28例)和觀察組(32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7~52歲, 平均年齡(39.5±4.3)歲;8例合并子宮肌瘤, 13例合并子宮內膜息肉;觀察組患者年齡28~51歲, 平均年齡(39.8±4.5)歲;10例合并子宮肌瘤, 14例合并子宮內膜息肉。兩組患者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行腹腔鏡下子宮次全切除術:全身麻醉后協(xié)助患者采取膀胱截石位, 在臍上做一弧形切口并構建人工氣腹, 將腹腔鏡與相應器械置入, 對子宮情況探查, 將圓韌帶切斷并對附件妥善處置, 使得子宮下段暴露, 對子宮血管處理后切除子宮體, 實施盆腹膜重建, 對腹壁分層縫合。
觀察組行腹腔鏡下子宮梭形切除術:行全身麻醉或連續(xù)硬膜外麻醉處理, 術前給予6 U垂體后葉素子宮肌層注射, 減少術中出血。于子宮后壁或(和)前壁作一梭形切口, 切口直至黏膜層, 將后壁或(和)前壁1/2~2/3切除, 若患者有腺肌瘤則可將腺肌瘤同時剔除, 之后對子宮肌層、漿肌層連續(xù)、分層縫合。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展開1年隨訪, 評定患者治療后的痛經(jīng)情況, 按照慢性疼痛分級問卷制作痛經(jīng)改善情況判定標準:完全緩解:患者痛經(jīng)程度緩解程度>80%;部分緩解:痛經(jīng)緩解程度>50%;無效:痛經(jīng)緩解≤50%。痛經(jīng)改善總有效率=(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總例數(shù)×100%。術前、術后1年分別檢測患者的雌二醇水平、卵巢動脈血流阻力指數(shù)(RI)與卵泡雌激素水平, 統(tǒng)計疾病復發(fā)情況。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 χ2 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痛經(jīng)改善情況分析 術后1年, 對照組痛經(jīng)完全緩解14例, 部分緩解12例, 無效2例, 總有效率92.9%;觀察組痛經(jīng)完全緩解15例, 部分緩解14例, 無效3例, 總有效率90.6%;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治療前后卵巢儲備功能指標檢驗結果比較 對照組術前雌二醇水平、卵巢動脈血流RI與卵泡雌激素分別為(521.4±86.7)pmol/L、(0.55±0.08)、(7.7±2.3)U/L, 觀察組分別為(519.2±87.1)pmol/L、(0.56±0.08)、(7.5±2.1)U/L;術后1年對照組各指標水平為(398.6±43.8)pmol/L、(0.41±0.06)、(18.9± 5.3)U/L, 觀察組分別為(518.5±78.4)pmol/L、(0.53±0.05)、
(8.0±1.7)U/L;兩組治療前各指標水平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術后1年觀察組各項指標與治療前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而對照組與治療前比較,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 3 兩組復發(fā)情況比較 經(jīng)1年隨訪, 對照組3例復發(fā), 復發(fā)率10.7%;觀察組2例復發(fā), 復發(fā)率6.3%;兩組復發(fā)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子宮腺疾病發(fā)病原因不明, 多數(shù)研究人員[7-10]認為該病是因子宮肌層和子宮內膜之間缺少黏膜下層保護作用, 導致解剖結構上內膜極易入侵肌層, 而若子宮內膜基底層遭受某種因素的影響, 則會向深處直接生長, 侵襲平滑肌肌間束, 從而引發(fā)子宮腺肌病。
近年來腹腔鏡技術在婦科疾病治療中逐漸得到了應用, 且有效減輕了手術患者的手術疼痛及術中出血。目前子宮腺疾病也多通過腹腔鏡手術治療[11-13]。現(xiàn)階段該病常用的治療方法為子宮次全切除術與子宮全切除術, 但這兩種術式對患者卵巢儲備功能的影響較大。本院對部分子宮腺肌病患者應用腹腔鏡下子宮梭形切除術治療[14, 15]。子宮腺肌病病灶大部分在子宮前后壁, 一般子宮角部較為少見。多數(shù)患者子宮前后壁的厚度差>2 cm, 子宮梭形切除術將患者子宮后壁或前壁的肌層以梭形方式切除, 即可最大程度上切除病灶, 又可保留子宮特別是雙側子宮角部完整, 盡可能降低手術對患者卵巢、輸卵管造成的影響[16, 17]。同時這一術式對盆腔解剖環(huán)境不會造成過度影響, 這決定了該術式不會影響到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另外, 梭形切口可對子宮病灶處組織情況清晰顯示, 能夠提升病變組織、正常組織界限的辨識率, 治療效果理想。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術后隨訪1年發(fā)現(xiàn), 對照組痛經(jīng)改善總有效率為92.9%, 疾病復發(fā)率為10.7%, 觀察組痛經(jīng)改善總有效率為90.6%, 疾病復發(fā)率為6.3%, 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說明子宮梭形切除術可取得相當于子宮次全切除術的治療效果。另外, 術后1年觀察組各項指標與治療前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而對照組與治療前比較,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見子宮梭形切除術對患者卵巢儲備功能的影響明顯小于子宮次全切除術。
綜上所述, 子宮梭形切除術可對子宮腺肌病發(fā)揮顯著治療效果, 術后復發(fā)率低, 且手術對卵巢儲備功能的影響較小, 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高艷麗, 楊舫. 子宮腺肌病的診斷研究進展. 中日友好醫(yī)院學報, 2016, 30(4):250-251.
[2] 韓冬, 王自能. 子宮腺肌病發(fā)病機制研究進展. 廣州醫(yī)藥, 2010, 41(5):4054-4056.
[3] 趙越. 子宮腺肌病發(fā)病機制的分子生物學研究進展. 遼寧醫(yī)學院學報, 2010, 31(1):89-92.
[4] 夏紅蕾, 張小花, 賈淵雯, 等. 子宮腺肌病發(fā)病機制研究進展. 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 2016, 34(18):157-159.
[5] 蔡仕彬, 何佳. 子宮腺肌病發(fā)病機制及治療研究進展. 川北醫(yī)學院學報, 2014, 29(3):305-309.
[6] 王鑫丹. 子宮腺肌病的治療進展. 右江醫(yī)學, 2016(5):586-589.
[7] 王紅霞. 子宮腺肌病保守治療的臨床觀察. 中國藥物與臨床, 2016, 16(8):1204-1206.
[8] 張震宇, 李夢慧. 子宮腺肌病及其保守性手術治療. 中國實用婦科與產(chǎn)科雜志, 2013(1):26-28.
[9] 張櫻櫻, 蘇園園, 韓燕華, 等. 子宮腺肌病保守性手術治療進展. 中國婦產(chǎn)科臨床雜志, 2008, 9(1):74-75.
[10] 郭清, 徐鋒, 丁珍珍, 等. 高強度聚焦超聲治療子宮腺肌病3種方案的療效對比研究. 中國計劃生育和婦產(chǎn)科, 2016, 8(9):
49-54.
[11] 陳靜, 康佳麗, 馬奔, 等. 兩種保守性手術治療子宮腺肌病的近遠期療效分析. 實用婦產(chǎn)科雜志, 2012, 28(12):1026-1030.
[12] 楊華, 梁致怡. 子宮腺肌病兩種保守治療方法近期療效比較. 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 2014, 22(10):678-681.
[13] 謝承志, 陳艾麗, 曾凡強, 等. 子宮壁梭形切除術治療子宮腺肌病療效觀察——附180例病例分析. 中國計劃生育和婦產(chǎn)科, 2016, 8(9):55-58.
[14] 姜紅葉, 姚書忠, 陳淑琴, 等. 子宮腺肌癥病灶切除術治療子宮腺肌癥59例臨床分析. 腹腔鏡外科雜志, 2011, 16(10):788-790.
[15] 王尚英. 子宮大部分切除術治療子宮肌腺病的效果觀察. 河南外科學雜志, 2016, 22(3):103-103.
[16] 盧琦琦. 腹腔鏡梭形切除子宮腺肌瘤療效評價. 中國醫(yī)藥科學, 2015(8):143-144.
[17] 謝承志, 陸瑩, 陳艾麗. 子宮后壁和(或)前壁梭形切除術治療子宮腺肌病的療效觀察. 中國婦幼保健, 2014, 29(13):2019-2020.
[收稿日期:2016-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