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云
摘 要:小學階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階段,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影響著孩子的一生。感恩是社會上每個人都應該有的基本道德準則,是做人起碼的修養(yǎng),是一種處世的哲學感恩,并非與生俱來的天性,它需要教育來點撥和引導。培養(yǎng)學生擁有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同伴、感恩身邊的人的意識,使學生獲得作為一個現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道德準則、文明素養(yǎng)、社會責任意識,為學生的終身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課堂;生活;實踐;感恩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23-013-2
要對低年級小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爭取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支持和努力,主要以主題活動、學科滲透、課外延伸(家庭、社會活動等)為載體,以角色換位、實踐體驗為行動策略,具體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以課堂為主渠道,進行感恩教育
1.挖掘教材,找尋感恩源泉。
《品德與生活》課程擔負著學生道德人格培養(yǎng)的任務,教材中處處蘊含著感恩教育的主題。如《品德與生活》教材將“內容標準”分以下幾個部分: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積極地生活、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動腦筋有創(chuàng)意地生活,讓學生感受到了祖國之恩、社會之恩、生命之恩、養(yǎng)育之恩、自然之恩……翻開各冊教材細看,我們更是感受到了濃濃的“恩”、深深的“情”。
2.觸動心靈,培養(yǎng)感恩意識。
我國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說過:“沒有情感,就沒有教育?!彼枷肫返抡n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情感”,每教一課,都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發(fā)學生的道德情感,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3.就地取材,落實感恩行動。
在思想品德課中,教師要合理有效地利用身邊的一切可利用資源,并結合教材內容,找到感恩教育的時機。如教學《小學生活開始啦》一課時,上課鈴一響,教師就帶領學生離開教室,來到校園里漫步,感受校園的濃郁書香,感受校園的整潔美麗。放眼建設中的新校舍,更感受到校園的勃勃生機?;氐浇淌液?,教師隨機提問:“同學們,當你們漫步在美麗的校園時,看到了什么?”當學生紛紛舉手回答后,教師出示新校園效果圖,繼續(xù)追問:“是誰讓我們告別擁擠,告別陳舊,暢想未來,我們應該感激誰?我們應該怎樣做?”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入課文的意境之中,同時,激發(fā)了學生的感恩意識,并將感動落實于自己今后的行動之中,那就是“學校是我家,美麗靠大家!”
4.留給思考,升華感恩情感。
感恩教育是觸及學生內心的教育,是學生每日的道德必修課,因此,思想品德課必須留給學生感恩的思考,讓課堂閃耀著感恩的光芒,洋溢著感恩的溫馨,充滿著感恩的感動。
二、以生活為源泉,進行感恩教育
1.運用媒體,重現感人場景。
媒體的恰當運用可以化靜為動,將歷史重現,將事件生動,以縮短學生與文本所描述的情景的距離。讓學生深深地感受到:一個人不管他有什么樣的不足,但只要他能懷有一顆感激之心,就一定是一個不斷進步的人,一個不斷成功的人,一個擁有親情友情的人,一個生活幸福快樂的人。
2.進行游戲,經歷情感體驗。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指出:“要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fā),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fā)現和解決問題,要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chuàng)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為此,我準備將游戲引入課堂,讓學生經歷情感的體驗,讓學生感受父母、親人給予的無私的愛,從而明白該如何做爸爸媽媽的好孩子。
3.關注生活,享受點點恩澤。
西方有句諺語:“幸福,是有一顆感恩的心,一個健康的身體,一份稱心的工作,一位深愛你的人,一幫信賴的朋友?!备卸鳛樾腋V?,不知道感恩的人,永遠不會有幸??裳?。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頻頻降臨的恩情呢?那就是引領學生走進生活,細細品味。
春天時,看到滿目的翠綠,感謝大自然賦予的生命與希冀;秋天,聞到滿園的瓜香,感謝大自然給予人類的成熟與收獲;清晨,迎著初升的太陽,望著徐徐升起的國旗,感念生活的幸福與安寧;課堂上,看到老師的微笑,感受點點滴滴的關愛;回家后,看到奔波忙碌的父母,會為擁有幸福的家庭而自豪……其實,感恩就是一種享受,就是一種幸福!
三、以實踐為契機,進行感恩教育
古人云:“福在積德,禍在積惡?!比绾巫寣W生學會知恩圖報呢?就必須讓學生在活動和實踐中親身經歷與體驗,加深對行為準則的理解和認同,將感恩教育真正落實到實處。
感恩教育是觸及學生內心的教育,是學生每日的道德必修課,因此,思想品德課上必須留給學生感恩的思考,讓課堂閃耀著感恩的光芒,洋溢著感恩的溫馨,充滿著感恩的感動。讓學生每天別忘了做這樣的功課:今天我感激誰?今天我為別人帶來了哪些快樂?
開展感恩教育活動,創(chuàng)設感恩教育的平臺與氛圍。感恩教育不能少,整體的德育更應該改革。學者劉金鐸在他的《道德體驗論》中寫道:如今的學校德育未能達到引導者預期的效果,理論界稱之為“德育失效”。目前約束性道德教育無法使道德教育本身與體驗者之間發(fā)生有效的情感關聯,也不能使體驗者個體把有關的道德知識與一定的實際道德情境有機結合起來,發(fā)生實際的體驗,因而無法保證道德教育的實效。所以我首先要創(chuàng)設一個感恩教育的和諧環(huán)境。
(一)努力建立學校與家庭的教育紐帶,爭取父母的理解與支持,共同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
與家長達成共識,爭取家校共同實現對學生的感恩教育。孩子是一面鏡子,照著我們家長的一言一行,孩子的表現便是我們家長教育的回應。許多時候孩子需要我們的關心和愛護,更多時候則更需要我們去引導感悟。所以作為家長,不僅要給孩子愛心、榜樣、機會,更需要學會珍惜、欣賞、肯定孩子的示愛和感恩的表現,我們的孩子才會不僅有愛的意識,更會有那些感恩的行為。我希望可以通過家長會、家校聯系卡、電話聯系、家訪等方式讓家長了解課題實施的意義,以共同實現對孩子的感恩教育。
(二)教育學生知恩,體驗父母、老師、同伴、身邊人對自己的關愛、幫助
1.對父母的感恩。
一個人只有愛父母,愛家人,才會愛他人,愛祖國,所以對父母的感恩是最基礎的。主要通過開展體驗活動,體會父母養(yǎng)育自己的辛苦。結合母親節(jié)、婦女節(jié)、父親節(jié)等開展如“今天我來當媽媽”、“聽媽媽講懷孕的故事”、“做一天家務”、“為父母洗一次腳”、“給父母過生日,親手制作小禮物”等活動。
2.對老師的感恩。
(1)了解老師一天的工作內容,酌情開展“我當小老師”的體驗活動,體會老師教育學生的良苦用心和付出的精力。認真學習、主動幫助老師做如擦黑板等力所能及的事,對師長有禮貌,尊重老師。
(2)教師節(jié)為老師做一件有意義的事表達感恩之心。
3.對同伴乃至他人的感恩。
(1)“我的同伴”主題活動,可以選擇尋找同伴的閃光點和同伴交流等方式進行。
(2)發(fā)現身邊幫助過自己的人,如醫(yī)生、郵遞員、清潔工等。
(3)開展回報活動,幫助社會上弱勢群體,如去敬老院探望孤寡老人,為生活中有困難的同學獻愛心等。
(三)開展“我為祖國自豪”活動,延伸至對祖國的感恩
從課文、生活中查找資料、事件,了解祖國的地大物博,更從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國的博大精深,豐富底蘊,從祖國的優(yōu)秀兒女特別是在祖國危難時刻為祖國獻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國的凝聚力和無盡的恩情。
研究后的反思:
1.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有待進一步改進。感恩教育是一項潤物細無聲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有的品德課教師在實施感恩教育的過程中沒有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接受能力,操之過急,總希望立竿見影,但往往適得其反。
2.引導家長在孩子面前起到模范作用需要深入探討。我們的課題研究雖然獲得了很多家長的支持,但老實說,有些家長在孩子面前說粗口,打麻將,試想,這樣的家長如何讓孩子去愛他,尊重他?如何在孩子面前起到模范帶頭作用?
3.進一步加強同其他學科的合作需要更深入地研究。雖然我們的感恩教育活動得到了班主任的支持,但在活動過程中我們也發(fā)現,學科間合作的力度與深度都還欠缺,沒有形成一股強大的合力,有待于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1]韓永平.品德課程呼喚生活化的教學方式.中小學教材教學,2005(12).
[2]魯潔.德育新論.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
[3]孫義農.小學生心理輔導.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