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利
【摘 要】建構主義理論是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fā)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而不是像傳統(tǒng)教學那樣,只是把知識從教師頭腦中傳送到學生的筆記本上。我認為這種理論應用于生物概念教學的關鍵點是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嘗試了激趣導入法、利用學生生活資源做實驗法、利用教具和媒體資源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在生物科學發(fā)展史過程中再現概念的形成過程等方法。
【關鍵詞】建構主義;生物概念教學;激趣;生活實驗;教具和媒體;主動性
建構主義是20世紀末期教育領域最具影響力的一種教育思想,它在一定程度上引發(fā)了新一輪的教育思想上的進步和教學改革。建構主義理論的內容很豐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fā)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而不是像傳統(tǒng)教學那樣,只是把知識從教師頭腦中傳送到學生的筆記本上。我認為把這種理論應用于生物概念教學的關鍵點是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此我在生物概念教學中嘗試了如下做法:
一、激趣導入法——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索的欲望,引領學生進入主動學習的狀態(tài)。
有句話說的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讓學生進行主動探索,首先要對你講的課感興趣。我們站上講臺說的第一句話就決定了這節(jié)課的成敗,所以老師一定要在開場白上下功夫,讓學生對所要探討的知識感興趣。這樣學生才能順利的進入你所預想的環(huán)節(jié)和狀態(tài)。在講《種子的結構》一課時,我就在講課前穿插了這樣一個有趣的小故事:吳越爭霸之時,越國派謀臣文種去跟吳王說:越國年成不好,鬧了饑荒,向吳國借一萬石糧,過了年歸還。夫差看在西施的面上,當然答應了。 轉過年來,越國年成豐收。文種把一萬石糧親自送還吳國。 夫差見越國十分守信用,更加高興。他把越國的糧食拿來一看,粒粒飽滿,就對伯嚭說:“越國的糧食顆粒比我們大,就把這一萬石賣給老百姓做種子吧?!?伯嚭把這些糧食分給農民,命令大家去種。到了春天,種子種下去了,等了十幾天,還沒有抽芽。大家想,好種子也許出得慢一點,就耐心地等著。沒想到,沒過幾天,那撒下去的種子全爛了,他們想再撒自己的種子,已經誤了下種的時候。 這一年,吳國鬧了大饑荒,勾踐趁機發(fā)兵一舉滅吳。這個小故事被我娓娓道來,同學們都聽得很入神,這時我拋出一個問題:為什么種子沒發(fā)芽呢?聰明的同學根據自己日常生活經驗脫口而出——煮熟的種子。沉思的同學這時才恍然大悟。于是課堂教學就在一種歡快和諧的氛圍中展開了。
二、利用學生生活資源做實驗法——讓學生親自去研究,操作,得出我們要的生物概念。
我一向認為親自去做,去實踐總是比聽別人說的來得實在。因為在做的過程中,學生是有目的、有意識的。不僅能得到關于生物概念的正確的認識,更重要的是夠享受到自己親自動手的樂趣,經歷科學家、生物學家嚴謹的思維和成長過程,并從中獲得巨大的成就感。例如講《生物與環(huán)境的相互影響》一課時,我們探究“溫度與濕度對霉菌生長的影響”。同學們紛紛回家做了對照實驗,書中要求用面包片,而我們的同學卻奇思妙想地用了一些替代品,有的同學用了饅頭片,有的同學用了剩米飯,還有的同學用了面條。作為農村的學生家里沒有烘箱,他們就用平底鍋把饅頭片煲干,達到脫水的目的。最終了解到生物的生活受水分、溫度、濕度等非生物因素的影響。同時在自己的知識領域又建構了“非生物因素”這個生物概念的意義。在此,相信每個同學都能深刻的理解了這個概念的內涵。而不用再照著課本去背“非生物因素包括陽光、空氣、水分、土壤、溫度、濕度等多種因素”,就是在多年以后不會背這個概念,也能在頭腦中清晰地再現自己的實驗,說出“非生物因素”的概念。并回味其中的種種快樂。
三、利用教具和媒體資源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變虛無縹緲為可知可感,探究交流中主動建構知識意義。
生物學教學最難講的就是一些看不見,又確實存在的東西,而學生對這些知識的了解在原本已有的知識體系中就少之又少。我們如何通過教師的引導讓這些概念變成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具體而形象化的東西。這就需要一些輔助的工具。例如在講《細胞》這個十分抽象的概念時就要使用到顯微鏡。這臺儀器一下子把大家?guī)нM一個前所未知的世界,同學們紛紛畫出了植物細胞、動物細胞的草圖,有的還涂上了顏色,很是鮮活好看。這樣學生在自己原有的對細胞這個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的空白認識上就建構了對這個概念的基本認識,從而為這一章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而細胞也不再是那么神秘莫測的事物了。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具的使用不僅能大大縮短教學時間,簡練教學語言,而且能讓學生更主動、更直觀地了解概念,建構所學知識意義。
以上是我對生物概念教學的一些認識和嘗試。這些都是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指導,它為生物教師提供了一個富有啟發(fā)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思想平臺,讓我們更重視教師的引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不僅學會知識,而且會學知識,真正掌握建構知識的本領。也為生物教學改革開拓了嶄新的思路和更為廣闊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