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志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2-0103-02
一、教材分析
因式分解是初中數(shù)學教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內容之一,是整式的一種恒等變形,它與整式乘法互逆。同時,因式分解又是由整式運算進入分式運算學習過程中必備的知識技能,是接下來學習分式運算的重要基礎。此外,在數(shù)學學科其他方面和一般科學研究中,也不乏對因式分解的應用。
二、教學內容
蘇科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shù)學》七年級第9章第5節(jié)“因式分解”第1課時。
三、教學目標
1.通過類比因數(shù)、公因數(shù)、分解質因數(shù)、理解因式、公因式、因式分解的意義。
2.能正確使用提取公因式分解因式,知道因式分解和整式乘法的互逆關系。
3.感受類比的數(shù)學思想,提高用數(shù)學語言概括、表達的能力。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因式分解的核心概念,以及運用提取公因式法進行因式分解。
教學難點:合理分組,運用提取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五、教學過程設計
1.類比舊知,揭示課題
師生共同回顧數(shù)的運算的學習過程,回顧因數(shù)、公因數(shù)、分解質因數(shù)。
【問題1】:學完整式的運算,對比一下,你認為需要學習哪些內容?
預設:因式、公因式、分解因式
教學方法一:類比聯(lián)想,逐步形成相關概念
2.由“數(shù)”及“式”,知識遷移
【問題2】:ma除了1和它本身,還有哪些因式?mb呢?m(a+b)呢?
預設:m和a是ma的因式。m和b是mb的因式。m和(a+b)是m(a+b)的因式。
歸納:幾個整式相乘,每個整式叫做它們積的因式。
【問題3】:多項式ma+mb+mc各項的公因式是什么呢?什么叫做多項式各項的公因式?
預設:多項式ma+mb+mc各項的公因式是m,一個多項式中每一項都含有的因式叫做這個多項式各項的公因式。
【問題4】:m是多項式ma+mb+mc的一個因式,另一個因式是什么?
預設:ma+mb+mc=m(a+b+c),另一個因式是a+b+c。
【問題5】:概括一下,什么叫做多項式的因式分解?
預設:把一個多項式化成幾個整式的積的形式,叫做把這個多項式因式分解,也叫做把這個多項式分解因式。
辨析:下列等式中,從左到右的變形是不是因式分解?
預設:(1)不是;(2)不是;(3)是;(4)不是;(5)不是。
歸納提取公因式法:如果一個多項式的各項含有公因式,那么可以把該公因式提取出來作為多項式的一個因式,提取公因式后的式子放在括號里,作為另一個因式。這種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取公因式法。
3.嘗試運用,分解因式
嘗試用提取公因式法把多項式分解因式。
完成后思考:
(1)結果中哪些是單項式因式?哪些是多項式因式?
(2)結果是否已經(jīng)是幾個單項式因式或多項式因式的積的形式?
(3)結果中每個多項式因式是否不能再分解因式了?
(在分解質因數(shù)時強調分解后每一個都必須是質數(shù),對因式分解也有同樣的要求)
提取的公因式應是:各項系數(shù)的最大公因數(shù)(系數(shù)都是整數(shù)時)與各項都含有的相同字母的最低次冪的積。
用整式乘法檢驗:,因式分解與整式乘法是互逆變換。
教學方法二:問題驅動,理解核心概念
4.例題講解,突出檢驗
分解因式:
第(2)題首項帶“-”號,通常先提取“-”號,括號里的多項式就化歸為第(1)題類型進行解決。
提取公因式后的式子是1,不能遺漏。
教學方法三:注重解題規(guī)范,講究語言表達
5.鞏固練習,提高能力
分解因式
引導學生正確運用提取公因式法,規(guī)范書寫格式,鞏固新知,注意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
6.知識梳理,承前啟后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有哪些收獲和體會?
六、設計說明
1.內容解析
本節(jié)課是因式分解這一單元的第1課時,因此筆者將教學內容確定為兩部分:一是因式、公因式、因式分解等有關概念,其中“因式分解”是核心概念。因為對“公因式”的理解必須建立在其“上位”概念“因式”的基礎上,“因式”是“母概念”,“公因式”是其“子概念”,所以補充了解課本中沒有出現(xiàn)的“因式”概念;二是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之一:提取公因式法。這部分內容以“數(shù)”的分解為起點進行知識遷移,展現(xiàn)字母表示數(shù)、類比的數(shù)學思想,同時對運用不同形態(tài)的數(shù)學語言概括與表達,給出必要的規(guī)范。
2.目標分析
學生由“數(shù)”及“式”地理解因式、公因式、因式分解等概念的意義,在這個過程中能夠自然地感受到類比的數(shù)學思想,有充分的機會用數(shù)學語言進行概括和表達。對于因式分解的提取公因式法,本課時只要求初步掌握,至于較為復雜的綜合運用,將在接下來的教學活動中進一步達成。
3.問題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在本章剛剛經(jīng)歷了數(shù)與式的承接,初步體會了用字母表示數(shù)的數(shù)學思想,即將進行分式運算的學習。此外學生在六年級學習分數(shù)運算時,已經(jīng)有過類似的學習經(jīng)歷,為本節(jié)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但對于大多數(shù)學生而言,還不能自主地將二者聯(lián)系并進行類比,因此在學完整式運算以后,對突然冒出的“因式分解”不免心生疑惑:“難道僅僅是整式乘法的逆過程嗎?”“這樣的代數(shù)變形意義何在?”“到底為什么要學習因式分解?”,基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對核心概念“因式分解”的理解是學生學習中遇到的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