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乃武
【摘 要】如何從平凡的新聞線索中發(fā)掘含金量更高的新聞,是對記者新聞敏感性的考量。本文借助于一條普通新聞線索的再發(fā)現(xiàn),重點研究新聞題材的取與舍。記者通過親身體驗,大膽突破舊有的模式,提煉,篩選,成功挖掘出獨家新聞。
【關鍵詞】題材 主題 報道模式 掌控 挖掘
2015年清明節(jié)前夕,革命烈士史春英遠在山東省棲霞市的弟弟史明仁帶著親屬跨海來到莊河為姐姐掃墓,這是史春英烈士犧牲近70年來烈士親人第一次來莊河掃墓。
史春英被譽為東北劉胡蘭式的英雄,1946年11月在國民黨大舉進攻遼南時為掩護戰(zhàn)友在莊河市蓉花山鎮(zhèn)英勇犧牲,犧牲時年僅21歲。全國解放后,大連市政府與莊河市政府在當年史春英犧牲地建起了史春英烈士陵園,并定為大連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當?shù)卣磕昵迕鞴?jié)期間都在史春英烈士陵園舉行一系列紀念活動。
4月3日上午,我?guī)е肚f河紀錄》欄目的記者與史明仁一家來到史春英烈士陵園掃墓。雖然距離清明節(jié)還有兩天時間,但史春英烈士墓前卻是人頭攢動,當?shù)匾恍┲行W校正在這里舉行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在現(xiàn)場采訪時,我們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另外一條新聞線索,莊河市興達街道嶺前委農民于林邦一家45年如一日堅持為革命烈士史春英掃墓。當我們得知這一消息后,決定拓展采訪對象,全程拍攝,將拍攝的重點轉移在參與掃墓的于林邦一家人身上。當莊河市民政局領導將于林邦介紹給史明仁后,在烈士墓前抱住于林邦失聲痛哭,感謝于家45年為姐姐掃墓、守靈。這一幕幕感人的場景被我們及時地收集在鏡頭中。
于林邦告訴史明仁,史春英烈士是為了老百姓幸福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為革命烈士掃墓天經地義,即使有一天自己走不動了,還有兒子、孫子,子子孫孫都不會忘記,莊河人崇尚烈士的精神不能丟。這些感人的場面,鮮活的同期聲都被我們及時地抓拍到了,為日后紀錄片的采制和新聞報道提供了珍貴的鏡頭。
在于林邦家采訪時,我們又發(fā)現(xiàn)了重大的新聞線索,于林邦和妻子付秀英都是殘疾人,每月只靠于林邦的1000多元養(yǎng)老金維持生活。一個本不富裕的家庭,緣何祖孫三代堅持為烈士掃墓、守靈,而且是45年如一日?我們就這個話題展開了采訪。在采訪中,我們了解到,革命烈士情已經滲透并影響著這個家庭的每一個成員。于林邦夫婦與兩個兒子和兒媳在一起生活,11歲的孫子在小學讀書,兒子、兒媳在本地打工,家境并不殷實。即使是這樣,于林邦一家人仍然按照當?shù)氐娘L俗在每年的清明節(jié)、春節(jié)堅持為烈士掃墓,從未有過間斷。
在創(chuàng)作紀錄片《英烈情》時,我的情緒始終被感染著,一個年僅21歲的少女,為了中國革命的勝利離開故土,血灑異鄉(xiāng),她的母親思念女兒哭瞎了雙眼;一個清貧的莊河農民,一家45年如一日為烈士掃墓、守靈,情感是那樣地質樸,信念是那樣地執(zhí)著;烈士90多歲的弟弟帶領子孫后代跪在先輩的墓前,與犧牲七十多年的姐姐在異鄉(xiāng)的土地上對話,此情此景,令人動容。我?guī)缀跏橇髦蹨I撰寫完稿件,幾乎在一夜之間完成了這部令我為之動容的紀錄片。
當紀錄片《英烈情》在莊河電視臺《莊河紀錄》欄目中播出后,在網(wǎng)上廣泛傳播,被數(shù)百萬人點擊。大連市委宣傳部主要領導對紀錄片《英烈情》給予了高度評價,大連市委、市政府專門派人到莊河調研,對我們的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許多觀眾給我打來電話,稱我通過于林邦一家人為烈士掃墓的義舉揭示了莊河人的精神。外地一些新聞界的朋友通過網(wǎng)絡以及我的微信平臺獲得消息后,也紛紛前來莊河采訪。于林邦一家人的義舉成為莊河人精神的真實寫照。
紀錄片《英烈情》采制的成功,讓筆者深深感受到了題材取舍的重要性,如何能在平淡的題材中挖掘獨家新聞,是對記者新聞敏感性的考驗。在全媒體時代,抓獨家新聞是衡量一家新聞媒體實力的重要標志,尤其是縣市級新聞媒體。在一些縣市級新聞媒體中,記者每天的工作幾乎是“派活”制,記者在采訪中往往是帶著任務去,完成任務歸,對一些題材舍不得割舍也不敢突破、拓展,這就勢必造成內容呆板,千篇一律。
試想,如果我們按照當初的計劃去拍攝史春英弟弟掃墓活動,播出后的節(jié)目不一定有更多的看點和亮點。但由于我們敏銳地捕捉到了于林邦一家45年如一日為烈士掃墓的新聞后,節(jié)目就增添了亮色,尤其是于林邦夫婦在身體殘疾的情況下仍然堅守的義舉,不但弘揚了莊河人的精神,同時也向社會傳遞了正能量。
如何挖掘獨家新聞,筆者認為,作為記者首先要廣交朋友,成為社會活動家。新聞每時每刻都在發(fā)生,為什么有的記者能夠發(fā)現(xiàn)新聞,而有的記者卻發(fā)現(xiàn)不了,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溝通。在全媒體時代,每個公民都可以做記者,新聞線索的獲取十分重要,記者只有廣交朋友,通過各種渠道獲取新聞線索,才能挖掘出好新聞。《英烈情》的采訪成功就是筆者廣交朋友的具體體現(xiàn),如果當初沒有山東之行,就不可能在第一時間獲得史春英弟弟一家到莊河掃墓的新聞線索,即使有了線索,也不會體會得如此深刻。
其次,作為記者要做到手勤、腿勤、嘴勤,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這里所說的手勤就是要勤于動筆,多做筆記,在我們生活中往往朋友之間不經意的一句話,就可能成為獨家新聞,多做筆記,就是對素材的最好積累;腿勤,就是要多跑、多看,從平淡的生活中去發(fā)現(xiàn)美,從平凡的小事中去挖掘有價值的線索;嘴勤就是要多問,對于當事人多問幾個為什么,這樣從不同的答案中去篩選你需要的有價值的新聞。
第三就是要勤于思考,多思索,多觀察,要敢于突破傳統(tǒng)模式。我們所獲取的每一條新聞線索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在獲得一條新聞線索后,就要不斷地挖掘,提煉,篩選,找到你真正想要的東西。《英烈情》就是記者勤于思索、觀察得來的結果。試想如果在史明仁一家祭拜史春英時,記者只是一味地拍攝現(xiàn)場鏡頭,即使抓拍到了許多有價值的鏡頭,拍攝了幾條新聞,但由于缺少發(fā)現(xiàn),新聞勢必缺乏高度和深度,也不會引起強烈的反響。
新聞無處不在,只在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