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保羅
這段時間,中國財經界最大的焦點莫過于“神秘”財團安邦的股權問題。財新傳媒先對安邦保險隱秘的出資模式進行了報道,并稱之為股權“魔術”。之后,安邦則發(fā)表聲明進行所謂“反擊”。
安邦董事長吳小暉有著極其特殊的“背景”—這已被多個媒體進行過公開報道,而財新傳媒的胡舒立則是中國廣受尊敬的媒
體領袖。雙方的交鋒,最后必然以事實和公義來論是非曲折,陽光也應當會撒向中國金融領域的某些隱秘角落。因此,對事件本身,我們暫時不做評判。
但交鋒過程中,一些“信號”的隱現(xiàn)值得注意。安邦在一份聲明中,主動提到了“民生銀行”這一關鍵字。此前,包括安邦在內的股東曾陷入民生銀行股權和董事會席位爭奪。
民生銀行是中國最大的民營銀行,但也是一家“是非”頗多的銀行。2015年1月,該行黨委書記、行長毛曉峰,涉嫌嚴重違
紀違法,接受組織調查。2017年4月,其北京一家支行又曝出“30億假理財”事件。
自從1996年成立以來,圍繞這家銀行的利益角力暗流就一直在涌動。現(xiàn)在,這家銀行可能再次來到中國金融領域某些博弈的
舞臺中央。不只是民生。
按照可查的最新數據,截至2015年底,我國銀行業(yè)金融機構共有法人機構 4262 家,民生只是其中最讓人注意的一家而已。除了民生,顯然還有更多的,圍繞銀行的利益瓜葛每天都在上演,只不過多數并沒人關注到而已。
為什么是銀行?這是一個相當關鍵的問題,不論在政治,還是經濟層面,如果你要真正認識中國,銀行都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因為,銀行在中國長期扮演著“雙重角色”,一重是經濟,另一重是政治。
在經濟層面,銀行資產總規(guī)模為232.3萬億,分別等于15個保險業(yè)、11個信托業(yè)和25個公募基金業(yè)。換言之,中國人的主要貨幣資產都集中在銀行。房產呢?同樣和銀行密切關聯(lián)。在付清放貸之前,你的房子都抵押給了銀行。當經濟下行,你的個人房貸就是銀行最優(yōu)質的資產之一。
此外,銀行還在經濟層面承擔著為實體經濟融資這樣的功能。但實際上,這種功能都是“老套路”或者說“大路貨”般的功能,它們毫無新意,全球都一樣,沒有一點“中國色彩”。在中國,銀行長期被忽視的功能是,它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工具,它在政治層面角色的重要性,絲毫不亞于經濟層面。
在西方經濟學的教科書中,一個國家推動經濟發(fā)展有兩種主要的手段,一種的是貨幣政策,一種是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的執(zhí)行者是中央銀行,而財政政策則是財政部來付諸實施。至于商業(yè)銀行,并不直接參與這兩個任務。最多,貨幣和財政政策會“間接”地影響商業(yè)銀行的決策。
但在中國,商業(yè)銀行參與國家經濟刺激政策的程度要高得多,原因并不復雜。在西方,商業(yè)銀行都是私有的,或者說上市成為了公眾公司,但股權分散,主要是被機構投資者持有,所以它們不是國家治理的工具。在中國,主要銀行目前都是國有控股、央企控股或地方政府控股。
因此,某種程度上講,在中國經濟的增長過程中,長期存在著一種“中央政府-銀行-地方政府”的三角關系。在這個關系中,主要由中央政府控制的銀行系統(tǒng),積聚天下的財貨(資金),地方的競爭,則是創(chuàng)造足夠優(yōu)質的抵押品(比如土地、企業(yè)股權),然后再從銀行系統(tǒng)獲取資金,建設地方經濟。
如何創(chuàng)造抵押品?這是中國經濟增長的精髓之處。一直以來,中國地方政府有種現(xiàn)象叫“跑部錢進”,其實,“跑部錢進”一是為了直接拿到財政的轉移支付,第二則是拿到項目的部委批文。因為,有批文,意味著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對“抵押品”的聯(lián)合背書,銀行更愿意放貸。
實際上,第二個“跑部錢進”才是地方更看重的。道理很簡單,國家的財政資金有限,對轉移支付資金用途的監(jiān)管也越來越嚴,但商業(yè)銀行的信用貨幣創(chuàng)造能力則是無窮的,地方要多少,銀行就有多少。
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很大程度都來自于以上這種“中央政府-銀行-地方政府”的三角式推動模式。實事求是地說,這是中國一種“制度優(yōu)勢”,它讓一個人民長期吃不飽飯的國家,一舉成為了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但是,這種模式也有兩個副產品,它們會威脅經濟進一步發(fā)展的根基。
第一個副產品是內部通脹,在通脹威脅之下,中國人開始不斷踩踏式搶房。而企業(yè)的利潤表則不斷被高成本折磨,大量的
實體資本不斷“脫實向虛”。第二個副產品是債務風險,這一點就不用贅述了。比如,民營銀行往往會成為大股東—民營財團的“提款機”。
目前,中國掀起了在銀行業(yè)的大整頓,郭樹清重回金融監(jiān)管部門,擔任銀監(jiān)會主席。整頓的方向是明確的,即阻斷銀行資金的空轉套利,層層拆解債務鏈條,避免風險發(fā)生。
更重要的是,這種整頓還有一種“公平正義”的價值。它會一定程度收緊對銀行信用貨幣創(chuàng)造的“緊箍咒”,這會暫緩通脹,本質上是對國民財富和對實體企業(yè)的捍衛(wèi)。顯然,這正是中國當下最亟需的“經濟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