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政兵 李鵬 裴洲
摘 要 法律解釋是法律實踐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不同于傳統方法論意義上的解釋理論,德沃金的法律解釋理論立足于哲學解釋學,以一種視域融合的視角看待司法實踐,因而具有本體論的意義。
關鍵詞 法律 德沃金 法律解釋
1德沃金法律解釋理論的提出
德沃金的法律解釋理論,往往被學者稱為其理論的解釋轉向。這是由于在他與實證主義論戰(zhàn)的早期,曾沿著司法現象學的分析路徑,質疑實證主義在司法過程和司法裁判中的不足,典型的如他的語義學之刺問題,也被類比于法官應當遵守法律還是創(chuàng)造法律的問題。但是反對者認為,法律理論可以是概念性的、描述性的或規(guī)范性的,而哈特的法律理論是描述性的,一個描述性的法理論是不會與概念性的法理論相沖突的,即使存在沖突,它也是以反例而非反理論的形式展現出來的。這樣,基于司法現象學的法律理論難以在法律的理論爭議上有效攻擊實證主義,而最終難免被視為一種法官應當如何斷案的裁判理論,為了避免落入這一陷阱,德沃金轉向一種解釋性的法律理論,在《法律帝國》中,他提出,“法律是一個解釋性概念”。為了區(qū)別與一般的解釋理論,它從三個方面對其理論進行了闡述。
2對話解釋與創(chuàng)造性解釋
德沃金區(qū)別了對話解釋與創(chuàng)造性解釋,他認為社會實踐中充滿了解釋,其中最為普遍的就是對話解釋,對話解釋具有目的性,不同于機械性的因果性,其目標不是為了說明人的發(fā)聲原理,而是為了揭示隱喻在說話者語言中的意圖。他認為除了對話解釋,還存在一種創(chuàng)造性解釋,創(chuàng)造性解釋不是對話式的,而是建構性的,例如在藝術和科學上,解釋的對象是由人創(chuàng)造的又獨立于人自身的實體,雖然這種解釋也帶有一定的目的性,但這種目的不是作者的目的,而是解釋者的目的,因此,建構性解釋就是:“將目的施加于某一個對象或實踐,以便使其理解成其被認為所屬之形式或類型的最佳可能實例”。從這一定義來看,建構解釋具有如下特征:(a)它以展現對象可能的最佳形態(tài)為宗旨;(b)它是一種類型依賴的解釋,即解釋者對解釋對象的類型的把握;(c)解釋包含解釋者的意圖;(d)雖然解釋包含了解釋者的意圖,但這并不意味著解釋者可以隨意進行解釋,因為實踐對象的現實形態(tài),限制了對它的可能解釋。
3建構解釋與法律解釋
正如德沃金指出藝術解釋的建構性特點,他特別選取了文學解釋中連環(huán)小說的例子進行分析:在連環(huán)小說的創(chuàng)作中,除了第一個作者以外,其后每一位作者都兼具作者與解釋者的雙重身份,每一位創(chuàng)作者,都必須在領會之前作者意圖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觀點。他認為法律解釋也是建構性的。其一,從哲學詮釋學的觀點來看,解釋者將其意圖賦予解釋對象,來把握對象最佳形態(tài)的方式,蘊含了理解何以可能的觀點:所有理解的實現,都預設了某種經驗結構,如果理解須以一種自覺的方式來進行,那么首先要揭示出這一經驗結構是什么,它要求解釋者必須對事物有一個完全性的先把握,這與法律解釋相類似,法律價值的實現,依賴于對社會價值的整體性把握。其二,建構解釋為所有的解釋類型提供了一個基礎性的普遍描述,解釋者對歷史視域與現實視域的籌劃,展現了一種視域融合的理解結構,有利于消除在主觀性與客觀性兩端進退失據的困境,從而構成所有解釋類型的共同基底。
4法律解釋的形態(tài)
解釋具有多樣性,德沃金認為“一個解釋理論是對所使用的解釋性概念的高階實踐的一個解釋”,為此,他區(qū)分了概念與觀念并將概念與觀念的關系比作樹的主干與枝椏。概念是由對某一對象最普遍最抽象的的命題所構成,它是進一步反思和論證的平臺,構成樹的主干,觀念是在不同時代,不同群體的特殊性境遇下的解釋,這些不同理解構成了樹的枝椏。在這一設想下,法律實踐的內在參與者在探尋法律是什么的問題時,他總是身處于具體的解釋情景中。這使他的法律解釋成為一個地方性的釋義性概念,為了彌補這一問題,他設想發(fā)現有關法律要旨的抽象性描述,并且這一描述是絕大多數法律理論所能接受的法律要旨,這一要旨可以作為不同法律觀產生的平臺。德沃金認為,法律實踐的最抽象的基本要旨是,法律以一種個人權利和責任的方式來指引和約束政府權力的行使。
5德沃金法律解釋的本體論意義
德沃金法律解釋的巨大優(yōu)勢在于,它描繪了一個理想狀態(tài)的法律理論展開并運用于實踐的圖景,在這一狀態(tài)下,我們不再固守于絕對的法,而是法律的實踐本身,這是認識到絕對、靜止而永恒意義上法之本體的虛無性,這種形式的本體是不存在的,相反,以這種虛無性為背景,法在其中的顯現才是法的實存,這樣,法的價值之錨就表現為司法實踐本身,這與薩特“現象是什么,就絕對是什么,因為他就是像它所是的那樣的自身揭示”。的觀點一致。在詮釋學意義上,這種虛無的背景就是我們對法的完全性的先把握,并成為理解法的條件。
參考文獻
[1] (美)羅納德·德沃金.法律帝國[M].徐楊勇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6. 321.42.49.
[2] (法)薩特.存在與虛無 [M].上海:讀書·生活·新知三聯書店,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