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琳
【摘 要】師生關系是教學活動中一種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最基本關系。師生關系相處的融洽而和諧對于課堂教學具有重大意義。本文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和實地考察來研究如何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研究后提出了后現(xiàn)代主義理論的師生關系對于教師的課堂教學以及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有著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師生關系;課堂教學;教學效果
在課堂教學中影響其順利進行與發(fā)展的因素有很多,這當中包括教學方法、教學條件、學生的學習能力等等。但是其中師生關系是影響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認為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學習能力是影響教學效果最為關鍵的因素,但是研究發(fā)現(xiàn)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總是能促進學生學習與教師的教學。
一、目前學校中師生關系的狀況
通過對查閱相關資料以及在學校中的實地調查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首先在課程目標的設置上都是提前規(guī)劃好的,利用已有的經驗,進行預先的設計與規(guī)劃。在課堂中,教師只需按照規(guī)定的課程目標,采用固定的教學模式和手段進行程序化教學,就可以完成。這就類似于把學生當作待加工的“零件”,教師只是加工“零件”的機器,經過“加工”后,預期結果就是使得每位學生都成為大小、規(guī)格完全相同的“零件”,即掌握規(guī)定的知識,而成為沒有獨立思考和質疑問題能力的人。這樣不利于學生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易形成思維定勢。其次課程內容是固有的,將教師和學生的思維封閉和模式化。教師沒有教學上的創(chuàng)新動機和靈感,許多只是照本宣科,學生也只是死板的接受課程內容,很少提出問題,幾乎沒有自己的觀點和疑問。學習內容的這種模式化最終導致師生間的關系也死板僵化,具體體現(xiàn)在教師對于學生的學習狀況了解程度不深,同時對于學生興趣愛好、性格等心理特征也并不清楚。傳統(tǒng)課堂中,教師和學生在除了課堂外的接觸、交流也很少,學生課間也不愿意向教師咨詢學習或是生活中的疑惑。很多學生對教師的印象表示不了解,其實就是源于師生間缺乏溝通,造成關系緊張。有一些學生在課堂中很緊張,害怕發(fā)言。因為課程內容單一,平時師生關系緊張,學生不敢提出自己的觀點,更害怕答錯。根據目前狀況,研究發(fā)現(xiàn)基于后現(xiàn)代主義理論的師生關系是一種比較良好的師生關系狀態(tài)。它改變了傳統(tǒng)的師生關系,成為一種良好的師生關系模式。
二、后現(xiàn)代主義師生關系的特征
(一)課程目標是在探索研究的過程中形成的
后現(xiàn)代主義師生關系中,課程目標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作為一個團體,一起去探索發(fā)現(xiàn),提出問題后,各抒己見,然后進行討論,最終形成課程目標??梢哉f,在這種文化思潮影響下的課程觀中,課程目標是一種“非線性結構”,沒有固定的程序,在變化中發(fā)展,在變化中確立的。由此在課程目標的確立中,要考慮社會、政治、文化等各種客觀因素,還要與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學習興趣、理解能力等相結合。只有這樣綜合的考慮多方面因素,才能符合后現(xiàn)代主義課程觀的所要表達的觀點。
(二)課程是師生共同探究知識的過程
課程內容不是固有的,是師生在課堂中共同探索發(fā)現(xiàn)的。課程是一個開放的系統(tǒng),它并不是將教師和學生的思維封閉和模式化,而是在教學環(huán)境和師生共同探究的過程中動態(tài)的變動,沒有固定的程序。只有這種師生共同探究的內容教師的教學才會更加順利,學生也更好理解。課堂是動態(tài)的,師生角色不分主次,師生間的交流對話也是平等的。
三、如何構建后現(xiàn)代主義理論的師生關系
(一)轉換師生的角色,打破教師的權威
在后現(xiàn)代主義師生關系下,教師與學生的角色劃分沒有那么明顯的界限,兩者間是平等的對話關系。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將傳統(tǒng)的主客二元角色進行轉變,將自己的權利下放,鼓勵學生積極的參與課堂的活動與討論,教師與學生一起進行探討,進行課程的設置和創(chuàng)新。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不再是死板的只是授予與接受關系,而是合作者,或者更像是朋友。教師應當站在學生的角度理解他們,尊重、鼓勵學生,這樣才能使教學效果更好。
(二)強調學生的主動性,考慮學生的差異性
以往在教學中,師生之間很少有互動與溝通。課堂的內容與節(jié)奏都是由教師自己來決定,學生對教學內容不會提出自己的看法,認為教師具有權威性,有問題也只能改變自己的想法,向老師的標準答案靠近。但在后現(xiàn)代主義師生關系中,要求教師與學生共同學習,這里強調一種探究式學習,學習內容并不固定,教師和學生共同去探究發(fā)現(xiàn),尤其是學生,要發(fā)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主動參與課堂內容的學習。另外,教師要考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差異性,這其中包括學生的個性差異還有在身心方面的差異。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長處和不足,教師應當依據學生個人對于知識的接受能力、興趣愛好等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進行教學。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尊重他們的差異性,用平等的態(tài)度對待每一位學生。
(三)重視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促進教學的順利進行
師生間的互動交流對于課堂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是必不可少的要素。教師與學生之間形成民主、平等的關系,這是一種教學相長的過程。師生間應該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小組討論、實踐教學這些有助于教師和學生更進一步的互動交流方式會使得教學效果更好,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更濃,教師對于教學更有積極性。師生之間溝通交流思想,互相尊重與理解彼此,這樣才能共同創(chuàng)造一個積極的教學氛圍。并且在這種互相溝通交流的教學中,師生間定期的進行檢查與思考,從中吸取經驗教訓。除了互動交流,還有不斷的反思其中影響教學的積極與消極的因素。師生雙方將知識與經驗進行分析與整合,將這種平等與合作的關系穩(wěn)定,促進教學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保羅·弗萊雷.被壓迫者的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曹永國.師生關系:從相處到相依———后現(xiàn)代性批判[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4(9)
[3]曲躍厚.走向一種后現(xiàn)代教育哲學[J].哲學研究,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