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纓
摘 要:本案例介紹了一名初三學生因面臨中考壓力,導致一般心理問題(考試焦慮)的心理咨詢過程。咨詢師采用合理情緒療法和系統(tǒng)脫敏法幫助來訪者緩解考試焦慮,恢復正常的學習生活。
關鍵詞:考試焦慮;合理情緒療法;系統(tǒng)脫敏法
一、一般資料
小蔡,男,15歲,初三年級學生,無重大軀體疾病。一年來,求助者對學習缺乏自信,成績逐步下降。最近一個月,對考試總感到苦惱。在緊張的作業(yè)期間,總會想到“考砸了怎么辦?”遇到重要考試,會看錯題目,腦子變得遲鈍;考試時即使不熱,也會渾身出汗;考試遇到難題時,腦子一片空白,連平時記得滾瓜爛熟的知識也會記不起來;發(fā)現(xiàn)剩下的時間來不及做完全部考題時,急得手足無措;在緊張的考試中,會想一些與考試無關的事情,注意力難以集中,嚴重影響了考試臨場發(fā)揮,為此深感痛苦,在老師的介紹下前來就診。
心理測驗結果:
1.焦慮自評量表(SAS)結果:粗分為53分,標準分:66分,為中度焦慮。
2.90項癥狀清單(SCL-90)測驗結果:總分175分,抑郁2.1,焦慮2.8,人際關系2.4,其余各因子分均小于2。以焦慮情緒為主。
3.考試焦慮自評量表(TAT)結果:66分,屬于中度焦慮。
二、主訴
考試時心慌、手心出汗、反應遲鈍,遇到難題時,腦子會一片空白,平時擔心焦慮,老想“考砸了怎么辦?”,持續(xù)一個多月。
求助者認為:考試很恐怖,但自己一定要考好;考得好,老師才會注意你;考不好,父母會嘮叨,或用其他方式懲罰自己;看到比他考得好的人在他面前炫耀,很不爽;考試時,遇到自己不會的題目,就會出現(xiàn)頭腦一片空白,以下的題目全部都做錯,嚴重影響考試的正常發(fā)揮。
三、咨詢方法與適用原理
采用合理情緒療法和系統(tǒng)脫敏法幫助來訪者解決考試焦慮的困擾。
合理情緒療法認為使人們痛苦和難過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對事件的不正確的評價和認知。在本案例中,求助者有很多不合理的信念,比如:考得不好,會認為自己沒用。正是由于這些不合理的認知帶來的危害,導致求助者考試緊張焦慮。因此通過與來訪者進行理性分析和邏輯思辨,改變造成求助者情緒困擾的不合理信念,與求助者非理性認知辯駁,重建合理的理性信念,幫助求助者克服自身的情緒問題,促進人格的全面發(fā)展。
系統(tǒng)脫敏療法的原理:咨詢師引導來訪者緩慢暴露于原可引起焦慮的情境,通過誘導來訪者全身放松來緩解焦慮情緒,使這一刺激逐漸失去引起焦慮作用。根據(jù)這一原理,在心理咨詢時,先教來訪者全身放松技術,與來訪者共同建構焦慮等級,從能引起求助者較低程度的考試焦慮反應的刺激開始進行,采用想象焦慮情境,做放松練習。一旦某個刺激不再引起來訪者焦慮情緒,便可向來訪者呈現(xiàn)另一個比前一刺激略強的刺激,做到逐級脫敏。
四、咨詢過程
第一次:2015-10-22
建立咨訪關系,收集相關信息,進行量表測試,確定咨詢目標,探討咨詢方案,說明咨詢原理。
第二次:2015-10-28
向來訪者解釋合理情緒療法的原理,找出不合理認知,并進行辯駁;分析考試焦慮產(chǎn)生的原因,解釋適度焦慮對考試的發(fā)揮最有利;進行音樂放松訓練一次;布置回家作業(yè):每天做放松訓練一次。
第三次:2015-11-04
向來訪者詢問一周家庭作業(yè)情況;繼續(xù)講解合理情緒療法的原理,與不合理認知進行辯論;講解系統(tǒng)脫敏法原理,建立焦慮等級;進行放松訓練;布置回家作業(yè):①合理自我分析(RAS)②每天做放松訓練一次。
第四次:2015-11-11
詢問一周家庭作業(yè)情況,用合理認知代替不合理認知,產(chǎn)生合理情緒和行為;用圖片創(chuàng)設情境,進行想象放松訓練,并逐級脫敏;布置回家作業(yè)。
第五、六、七次:(11月18日、11月25日、12月2日)
創(chuàng)設情境,進行想象放松訓練,逐級脫敏;布置回家作業(yè)。
第八次:2015-12-9
了解狀況,對咨詢的結果進行回顧總結,幫助鞏固咨詢成果。
五、咨詢效果評估
1.自我評估:“自我感覺還不錯,能以平常心對待考試,考試時出現(xiàn)緊張能及時進行自我調整。”
2.求助者班主任評估:性格較以前活潑開朗,學習成績有了一定的提高。
3.咨詢師評估:通過咨詢,求助者的軀體癥狀基本消失,考試焦慮情緒明顯緩解,走出了考試焦慮的陰影。
4.心理測驗結果:
SCL-90測驗結果:總分126分,各因子分均小于2;考試焦慮自評量表(TAT)結果:43分,屬于適度焦慮;焦慮自評量表(SAS):總分為47分,對比第一次的測驗結果,求助者的焦慮、抑郁總分已在正常范圍內,提示求助者的生理心理行為癥狀已緩解。
參考文獻:
[1]鄭日昌.考試焦慮的診斷與治療[M].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2]楊治良.心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