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霞
《小學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能力,要重視基本的口算訓練,口算既是筆算、估算和簡便運算的基礎(chǔ),也是計算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事實表明,口算速度快的,筆算速度也快,正確率高,反之,口算速度慢的,筆算速度也慢,正確率低.“計算要過關(guān),必須抓口算”,這是科學結(jié)論,也是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一條規(guī)律.口算能力的培養(yǎng),要經(jīng)過一個懂理、會算、熟練、靈活的過程.懂理就是使學生懂得口算的算理;會算就是通過一定的訓練,使學生掌握口算的方法;熟練就是經(jīng)過反復練習,使學生對基本口算能夠算得又對又快;靈活就是使學生能根據(jù)具體問題選擇合適的計算方法,靈活地解決問題.
有“粗心病”的學生,往往會算,可算起來卻丟三落四,錯誤百出.教師對他們既痛惜又氣惱,常嚴厲批評之后,還要學生把看錯、抄錯、算錯的題再做一遍甚至于幾十遍.但結(jié)果,“粗心病”未治好,反而使學生產(chǎn)生厭學情緒,造成惡性循環(huán).那么,教師要如何對學生的這一現(xiàn)象進行正確的引導呢?
一、感知因素干擾口算的正確性
小學生年齡小,自我監(jiān)督的能力較差,不善于觀察比較事物的異同點.如,把110寫成101,7-2算成9,減號看成加號,等等.造成這種錯覺,是因為眼睛在觀察外部形態(tài)后產(chǎn)生與客觀形態(tài)不一致的感覺.學生不善于在觀察、比較中辨別相似的兩件事中的不同點.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教會學生對事物進行觀察和辨析,指導他們把相似易混之處進行對比,促進分化,從而避免由于感知原因引起的錯誤.
二、注意品質(zhì)受到干擾,影響了口算的正確性
小學生由于好動貪玩,做作業(yè)時思想不集中,腦中想著其他事,缺乏毅力和自制力,常常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造成口算錯誤.如,有的學生在做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時,常常忽略了進上來的數(shù)或借去的數(shù),光注意了運算,結(jié)果顧此失彼.又如,有的學生在學習整百、整十數(shù)的乘法后,常常忽略了對積里算出的0的處理,如,50乘60,算成300.像這種錯誤,是由于學生的轉(zhuǎn)移能力較差所引起的.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新、舊知識之間進行類比,以建立起新、舊知識結(jié)構(gòu)間的邏輯聯(lián)系,減少學習新知識的障礙,進而溫故知新,化陌生為熟悉.
三、思維的消極定式對口算的影響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在接受新知識、研究新問題時,往往按固定的習慣性思路和方法去思考.這種思維定式,在學習新知識時,既有積極作用,又有消極的影響.例如,小學生在四則混合運算中常常出現(xiàn)思維混亂,造成思維定式的負遷移作用.在計算6-6×2時,有的學生會很快寫出答案是0.造成這一錯誤的原因是“從左往右依次計算”的第一感知干擾了“先乘除后加減”的第二感知.又如,計算8×2÷8×2,學生也會很快得出答案是1.造成這一錯誤的原因是兩級運算順序干擾了同級運算順序,誤以為先乘后除.所以,教學中應重視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這是克服思維消極定式的有效方法.
四、學習興趣、學習習慣等非智力因素對口算的影響
學生對數(shù)學計算缺乏興趣,感到枯燥無味,計算時就會心不在焉,馬虎潦草,容易出差錯.如果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會影響計算的正確性,尤其學困生在這方面表現(xiàn)更為突出.所以,在教學中也應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
1.游戲比賽.口算枯燥乏味,學生很容易產(chǎn)生厭倦情緒.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的口算興趣是尤其重要的.教師要改變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根據(jù)低年級學生好動、好勝心強的這一心理特點,采用多種訓練形式代替以往單一練習的形式.例如,用游戲、比賽等方式訓練.每天出3~5道計算題,逐日登記、公布,并進行評比,優(yōu)勝者發(fā)給“獎勵券”給予嘉獎.多種形式的訓練,不僅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使每名學生都積極參與,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檢查評議.平時學生除了對規(guī)定的驗算題目進行驗算外,基本上不能自覺驗算每一步.所以,要強調(diào)學生算完一步及時“回頭看”,檢查是否正確,一步一回頭,及時檢查驗算,及時糾正錯誤,保證計算的正確.檢驗要有明確的目的和嚴格的標準,做到每題必檢查,每步必驗算.當其他學生板演計算題時,教師預告粗心的學生,請他們幫助教師檢查計算過程,做“小老師”,進行評議.
3.改錯提高.有針對性地把與學生經(jīng)常錯的題目類似的題目作為學生的課堂作業(yè),再次反饋了解學生改錯后的作業(yè)效果.改錯時對學生要求:判斷對錯→找出錯誤處→分析錯誤原因→改正.課堂中采取小醫(yī)生找病因比賽的形式,讓學生在比賽中獲取知識.“改錯”不能僅滿足于學生分清了錯誤原因,改正了錯誤,而要達到預防效果,教育學生對這些錯誤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每隔一段時間,再讓這些粗心的學生從教材或作業(yè)中找出易混、易錯題來“考”大家,凡是所選題目能把別人考倒的,給予獎賞.
總之,學生出現(xiàn)口算粗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只要摸清病因,對癥下藥,就能將這些學生的受責、受罰的恐懼心理引向競爭、好勝的主動心理,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這種心理角色的換位療法無痛而高效,不妨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