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秋菊
摘 要:如果說課內閱讀能力是以語言能力為核心,課外閱讀能力則是以理解能力為核心。我們的教材不可能包羅學生所需要的一切知識,也不可能及時地反映社會發(fā)展中不斷更新的知識。課外閱讀能力的提高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課內閱讀能力的提高,所以, 加強課外閱讀的指導尤為重要。如何激發(fā)孩子課外閱讀的興趣,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教給孩子正確的閱讀方法,對孩子的終生發(fā)展起到真正的作用,就是本文探究的主要話題。
關鍵詞:課外閱讀 培養(yǎng)興趣 習慣養(yǎng)成 體驗樂趣
一、潛移默化;激發(fā)強烈的課外閱讀欲望
1.課外閱讀應從家長和教師做起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古今中外的思想家、科學家、文學家,如魯迅、華羅庚等,無不是從小酷愛讀書,從書中吸取豐富的營養(yǎng),使自己的腦子變得日益聰明起來的。教師和家長首先應該是熱愛閱讀的人,特別是教師,要以身作則,在情感上感染學生,使他們對閱讀發(fā)生興趣,多讀,多體會,多思考,逐漸培養(yǎng)起使學生終生受益的閱讀習慣。
2.課外閱讀應該有自己的一席之位
孩子們不是超人,海綿里的水再擠也是有限的。在這樣情況下,試問他們還有多少時間和精力來輕松地“享受”課外閱讀的樂趣呢? 因此,我們讓課外閱讀進入我們的校園,并堅持做到閱讀五個“一”即:即每周安排一課時作為專門的課外閱讀課;每個孩子擁有一個讀書剪貼本或讀書筆記本;每天在家讀半小時以上書報;為每個孩子建一份閱讀檔案,隨時記錄孩子的讀書情況;每學期參與班級“讀書郎”星級的評定。使孩子們無論是在家里還是在學校,讀書都已成為學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開展多彩的課外閱讀活動
孩子們活潑好動,興趣廣泛,最富于幻想,易接受新鮮事物,渴望認識生活,認識周圍世界。根據(jù)這一特點,我們可以組織各種豐富多彩、健康有趣的活動來引導孩子們讀書。如舉辦讀書心得交流會,介紹自己讀書方法;創(chuàng)設環(huán)境演講演練,組織綜合讀書活動,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寓讀書于活動之中。把興趣變成樂趣,再把興趣與遠大目標和理想相結合變成志趣。這樣,我們在讀書實踐活動中,想方設法把孩子們的心牽住,興趣也就被激發(fā)起來了。
二、嚴格要求:形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
1.教低年級孩子養(yǎng)成“認認真真地看書”的讀書習慣
大家寧可多花一些時間,也一定要把低年級孩子的習慣培養(yǎng)起來。首先要學生做到正確地讀。每個字讀準確,每個詞、每句話讀清楚,不讀錯字,不丟字,不添字,不重復。開始讓學生用手指點著逐字逐句地認清、讀準。訓練一段時間后,就不要再讓他們用手指點著讀,而是要他們“眼看口讀心想”了。這樣的朗讀訓練,有助于學生體會詞是由幾個字組成的,幾個詞連在一起便組成了句子,幾個句子連在一起就是一段文章,所以讀詞、讀句、讀文章的時候,在詞與詞之間,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都要有適當?shù)耐nD。遇到學生讀錯、漏字、添字、重復字句時,一定要求孩子加以糾正,直到讀正確為止。
2.引中年級孩子養(yǎng)成“靜下心來”默讀的良好習慣
經(jīng)過這樣的嚴格訓練,過不了多久,孩子就能初步養(yǎng)成認真踏實、一絲不茍的讀書習慣,具有一定的朗讀能力了。在這個基礎上,便開始進行默讀訓練。要求學生默讀時用眼睛看,使字、詞、句在腦子里留下印象,不出聲,不動口。開始訓練時,孩子會感到不習慣,他們有的會輕聲地讀,有的雖不出聲但嘴唇在動,實際上仍舊是“朗讀”,教師要隨時提醒,隨時糾正。默讀的目的是為了理解文本內容。孩子在默讀時要一邊讀一邊思考,從字里行間鉆研語言文字的含義并提出問題,用自我設疑、釋疑的方式進一步理解文章的內在含義及內在聯(lián)系。
3.讓高年級孩子養(yǎng)成“帶著問題”悟讀的良好習慣
我們要把指導孩子認真讀書跟思考、提問結合起來,要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的閱讀習慣。我要求孩子讀課文或閱讀課外讀物時,要經(jīng)常問自己:哪些我弄懂了?還有什么疑問?有疑問必須努力弄懂,不能含糊。不是所有的問題孩子都能自己解決的。有的問題經(jīng)過努力仍舊解決不了,或對自己的看法是否正確沒有把握時,還是應該提出來,供大家一起討論。在提出問題展開討論的時候,要求孩子注意養(yǎng)成認真聽取別人發(fā)言的習慣。聽別人發(fā)言時,要問問自己,他的意思自己同意嗎?同意是為什么?反對又有什么理由?。
三、有效指導;建構高效的課外自讀模式
1.引導孩子擁有自讀的意識形態(tài)
由于傳統(tǒng)閱讀教學和應試教育的影響,不少孩子認為閱讀是為老師讀、為父母讀,養(yǎng)成了“老師要我讀,我才讀”的惰性閱讀習慣。要培養(yǎng)孩子的自讀能力,必須讓孩子弄清學習的目的,為其鼓起自信的風帆。一方面,要告訴孩子閱讀的目的是使人生更有意義,幫助學生樹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遠大志向;另一方面,要通過給孩子講名人自學成才的故事,幫助孩子樹立“自學——我也行”的信心。
2.引導孩子構建自讀的知識結構
培養(yǎng)孩子的自讀能力,必須首先訓練孩子掌握自讀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我們根據(jù)不同文體的閱讀方法分別對待,利用摘錄的方式積累語文知識。如:優(yōu)美詞句、成語、歇后語、名人名言。掌握常用修辭方式及其表達效果;常見句式及其感情色彩;常用構段、結篇方式。組織孩子開展活動,豐富孩子的生活體驗,增加孩子的知識面。
3.引導孩子設計自讀的可行方法
自讀的可操作方法,就好比是學生發(fā)掘知識寶藏的路線圖。孩子自讀時就明白先做什么,再做什么,一步步地進行自覺主動地學習。我校反復研究了小學生閱讀認識的過程,大膽借鑒前人的讀書方法,摸索出了一定規(guī)律。一“讀”:初讀,感知文本內容;二“解”:通過工具書或結合生活實際、聯(lián)系上下文,讀解生詞并釋義;三“析”:分析、概括語言文字寫了什么,是怎么寫出來的;四“悟”:悟語言文字的思想內容之美、表達方式之巧妙、重點語句的含義等;五“想”:想你自己明白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懂的問題,問家長或同伴; 六“讀”:在理解了文本后,再次返回美讀、領悟,會體驗到更多的閱讀收獲。
總之,課外閱讀不僅開闊了孩子們的眼界,還拓展了孩子們的思維。教師長期加強孩子課外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孩子們就養(yǎng)成了自覺閱讀的能力,這無疑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奠定了強有力的基礎。我們期待,孩子們在課外閱讀中能得到真正的終身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