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瑩
上世紀70年代,我國把控制人口增長的指標首次納入國民經濟發(fā)展計劃。自1978年開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這一政策對我國的人口問題和發(fā)展產生了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最早響應這一政策的人他們的孩子已經長大成人,成家立業(yè)。但是他們中有的人的子女因為天災人禍等不可避免的原因意外離世,這使得失獨老人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 。
通過對這些失獨家庭的調查我們發(fā)現(xiàn),這些老人的生活狀況、心理狀況十分令人擔憂。他們在經歷過失去自己唯一的孩子的痛苦后,接下來還要再次面對來自生活方面的壓力。雖然國家已經出臺相關政策來幫助這些失獨老人走出生活的困境,但是這些對于他們來說,實在是杯水車薪?;蛟S生活上的窘境他們還可以面對,但心理上的創(chuàng)傷才是他們最不愿意去面對的?!懊糠昙压?jié)倍思親”是他們真實的心理寫照。每到家家團圓的時候,更能讓他們觸景生情。“孩子走了,我們一直在痛苦中掙扎著。女兒生日、忌日,我生日,我老伴生日,還有節(jié)假日最難熬”一位失獨老人無奈地說。這些失獨老人中大多數(shù)都存在著抑郁癥、恐懼癥、創(chuàng)傷后的應激障礙等心理問題。他們大多不愿與人交流,自我認同感低,為了需找精神寄托和安慰,他們中有的人會通過網(wǎng)絡去尋找與自己同病相憐的人,相互傾訴,相互鼓勵和安慰。這樣的抱團取暖是唯一能夠讓他們的心理創(chuàng)傷得到“治療”的方法。“我們該何去何從”這是一位失獨老人為自己老無所樣養(yǎng)未來的擔憂和感嘆,他們大多數(shù)已經年事已高,上無父母,下無兒女,如果再失去老伴,那自己就更加孤苦無依,所以在他們看來“今后誰走得早,誰就有?!?。計劃生育持續(xù)多年,它降低了我國人口爆炸的風險,但是也帶來了一些社會問題,失獨老人就是這一這政策帶來的最大的問題。如何解決失獨老人的養(yǎng)老問題也逐漸成為了大眾關注的焦點。
對于這些當年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的失獨老人,我們的國家、政府、社會都應該給予幫助和支持。首先,政府方面應該出臺相應的養(yǎng)老政策,健全法律法規(gu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大力推進養(yǎng)老保險和獨生子女保險工作地展開,使失獨老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如專門針對失獨老人養(yǎng)老方面的政策,對他們每個月的生活補助具體規(guī)定,加大醫(yī)療保障力度,擴大報銷范圍,不僅僅讓他們有病可醫(yī),還要讓他們有病敢醫(yī)。健全相關的法法規(guī),保證其能夠全面實施和落實。其次,社會方面也應該提供援助,如依靠社區(qū),用失獨老人關愛基金建立專門的養(yǎng)老院,構建社會支持網(wǎng)絡。培養(yǎng)一些社會工作者隊伍,可以對這些失獨老人定期進行訪問、身體檢查、心理檢查,在社會建立計劃生育專項援助機制 ,大力宣傳孝道文化,在精神方面給予失獨老人更多關懷,也能讓更多人關注到這一群體,并能夠給予他們幫助。最后,應該加強獨生子女意外事故的風險意識,以減少更多失獨老人的產生。鼓勵更多社會中的愛心人士去關心這些失獨老人,組織他們去參加一些活動,可以讓這些失獨老人不再感覺悲傷孤獨,能夠走出家門重新在社會中尋找歸屬感,撫平他們心理的創(chuàng)傷,燃起對生活的希望。
我國目前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老人們的養(yǎng)老問題亟待解決,而他們中的失獨老人的養(yǎng)老困境更加讓人擔憂。如今的我們更應該積極支持政府,號召社會及社會組織,為失獨老人和老人們營造一個溫馨的避風港,讓“我們該何去何從”不再成為老人們最大的擔憂,實現(xiàn)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依,老有所樂。善待今天的他們,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
本文系江蘇大學學生科研立項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