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楊
[摘要]大學生志愿服務是高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yǎng)學生服務社會的精神是大學生志愿服務的重點和難點。在大學生志愿服務培養(yǎng)過程中存在諸多不利因素,如: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市場競爭因素;就業(yè)形勢嚴峻因素,以及社會認可度等都是影響大學生志愿服務項目開展的不利因素。指導者一直在努力思考希望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
[關鍵詞]志愿服務 培育 機制 途徑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4-0142-02
大學生志愿服務是個體或團體為了社會福利而進行的非營利、不支酬、非職業(yè)化的行為。志愿服務能體現(xiàn)中華民族助人為樂、扶困濟貧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美德,是中國社會主義最有希望的事業(yè)。努力做好大學生志愿服務事業(yè)有利于在社會上發(fā)揚“友愛、奉獻、互助”的精神,同時志愿服務是大學生在校期間參與社會生活的一種非常重要的參與方式,是學生鍛煉成長的有效途徑。
一、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意義
(一)提升個人的精神境界和崇高的信仰
大學生參與到社會志愿服務活動中,能夠使學生發(fā)揮自身的專業(yè)特長,將自己的才華和能力運用到社會志愿服務活動中,在不同的崗位上,發(fā)揮自己的所學優(yōu)勢,滿足學生的“自我實現(xiàn)”。學生服務社會的同時不光為社會作出了奉獻,同時自身也得到了鍛煉,弘揚了高校在社會服務中的新風氣,也是學生人生價值的最好體現(xiàn),使學生在活動中自覺地體會到了奉獻精神和人人參與社會的責任感,不斷提高人生精神境界。
(二)充實業(yè)余時間,豐富業(yè)余生活
志愿者利用學習的空閑時間,主動參與不同形式的有意義的志愿服務活動中,能夠接觸到各類人群,結識來自不同領域、不同年齡段的志愿者,通過參與活動鍛煉自己的社交能力,擴大生活圈。同時可以接觸到校園內沒有的新鮮事物、新觀點,加深對社會的認識,不斷在服務中吸收先進理念,學習生活經(jīng)驗,迅速成長和提高。
(三)促進自身發(fā)展
在參與志愿活動中,志愿者可以通過自身和他人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別人的優(yōu)點同時也發(fā)現(xiàn)自身的不足,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取長補短,為自身成長不斷助力。但是許多志愿者目的不單純,帶著功利心去參加活動。這些人影響了整個志愿活動的開展和活動的順利進行,必將影響到志愿活動的整體效果,影響志愿服務的質量和服務的延續(xù),最終會影響到志愿者事業(yè)的良性發(fā)展。導致大學生志愿者和志愿活動均不能得到發(fā)展和提高,不能達到理想的目標。大學生參與志愿者活動對于志愿者本身的價值意義主要通過培訓、學習、交流、領悟、管理等活動中實現(xiàn),高校應該加以重視,使得大學生志愿者在活動中有收獲,有提高。
為了更好地使學生參與到社會實踐中,提升社會服務能力,培養(yǎng)學生服務熱情,社會志愿活動指導者們不斷探索大學生志愿服務項目的完善。
二、打造精品項目,推動大學生志愿服務精神培育
(1)大學生志愿服務精神培育是當前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大學生志愿者在最初的社會服務時,多是自發(fā)的行為,如果要每個志愿者能夠在活動中長期參與,并將志愿的活動轉化成一種自覺的行動成為其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應該有相關的機制和制度,使志愿服務不斷地走向長期化、規(guī)范化。為了更好地在高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學生志愿服務社會的意識,因此,高?;谪S富志愿服務內容和把握志愿服務精神培育方向出發(fā),通過打造志愿精品項目,推動大學生志愿服務精神培育,讓大學生志愿者們更好地服務社會,持之以恒地參與志愿服務。應該建立志愿服務獎勵制度,不定期在志愿服務活動中表現(xiàn)突出,成績顯著的同學進行證書或精神鼓勵,這樣會對吸引更多的志愿者,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使得更多的有志青年主動加入到志愿服務的事業(yè)中。同時可以在志愿服務中表現(xiàn)好的學生在就業(yè)、擇業(yè)、創(chuàng)業(yè)方面提供支持和幫助。
(2)無論是黨和中央政府關于建立健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需求,還是民間組織基于公眾的召喚,志愿服務精神都已經(jīng)成為了時代不可或缺的共識。它是“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反映了社會發(fā)展進步的時代需求,生動地詮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推動社會文明進步和發(fā)展的巨大精神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歷史和現(xiàn)實都告訴我們,青年一代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堅持與祖國同行、為人民奉獻,以青春夢想、用實際行動為實現(xiàn)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边@對志愿服務精神作出了完美的詮釋。志愿者的行動主要目的就是把個人或者集體的愛心奉獻需要幫助的個體或群體,志愿者提供的服務質量取決于受服務對象的滿意程度。讓受服務對象對志愿者合理的評價,能夠客觀地反映出志愿者的水平。受服務者的評價既是對志愿者的鼓勵也是對志愿者的鞭策,能夠有助于大學生志愿者更好地服務。
(3)建立相應的制度,讓服務更規(guī)范化合理化。首先是認證機制,通過認證機制,使每一位參與者都成為志愿服務團隊的一員,這樣就讓參與者有了強烈的歸屬感,以團隊為榮,以這個組織為榮,共同努力不斷作出貢獻。整個認證過程,不光是參與者參與活動的初期,而是貫穿于活動的始終,使成員無時不刻地得到認可,做到活動開展時有人管,活動進行時有人管的合理場面。其次是服務情況匯報制度,隨時接受志愿者向組織匯報自己的服務情況,就猶如學生交思想?yún)R報一樣,隨時隨地的進行匯報。從而能夠按照志愿者的不同情況進行指導和幫助,或者對服務情況進行協(xié)調,從而把志愿者在服務過程中出現(xiàn)的消極因素消滅在萌芽中,以便更好地進行服務。再次是志愿服務評價制度,志愿者服務社會的時候,會得到社會對志愿者的評價,評價的好壞直接反映出整個服務是否受歡迎,體現(xiàn)出服務的質量。社會對志愿者的正確評價,是對參與者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的認可和精神支柱,在滿足社會需求的同時,志愿者也需要自己被社會認可和支持。這種心理需求刺激著志愿者的行動,這也是志愿者行動的動力來源,能夠鼓他們不斷地努力不斷地創(chuàng)新。合理地利用好這種需求,將正確的評價機制建立起來,并引入到志愿者服務的過程中,必將能夠推動整個活動向著正確的方向進行。
三、大學生志愿服務精神培育過程的不利因素
(1)在大學生志愿服務精神培育過程中有著諸多不利因素,首先,志愿服務動機呈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其中,積極方面是以有利于他人為目的的服務奉獻型和從眾參與型兩種志愿服務類型;消極方面是以有利于自己為目的的自我實現(xiàn)型和主觀為己型兩種志愿服務類型。那么,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科技的繁榮,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以個人為中心的享樂主義、功利主義等西方糟粕精神不斷腐蝕著大學生思想意識,志愿服務意識呈功利性特點,志愿服務意識淡薄,功利性較強,積極服務奉獻型的志愿服務較少,這一切嚴重沖擊著當代大學生的志愿服務精神培育。許多大學生都是無利不起早,往往是參加一兩次志愿活動就放棄了,服務意識比較淡薄。
(2)當今市場經(jīng)濟體制下,市場競爭激烈,這在不同程度上沖擊著大學生傳遞正能量的價值觀念,促使大學生志愿服務的責任心變弱,缺乏集體觀念。當代大學生志愿服務責任心不強體現(xiàn)形式多種多樣,有的是為了“應景”,有的是流行于形式,比如在雷鋒活動日,315消費者權益日等節(jié)日到來之時,志愿服務活動風風火火,節(jié)日氣氛淡化之后,志愿服務活動來無影,去無蹤,這種志愿服務精神很難真正根植于志愿服務活動中去。正是因為這種虛偽而流行于形式的志愿服務活動,促使受助者對其抵觸情緒較強,同時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目的不純,而使這種志愿服務活動缺乏整體的計劃性,志愿活動內容和形式較單一,實效性和持續(xù)性較差,這嚴重削弱了大學生志愿服務精神的培育效果。
(3)在就業(yè)形式嚴峻的情況之下,大學生志愿服務熱情不足,參與志愿活動取決于興趣和志愿的那種從眾心理,受從眾心理的沖擊而缺乏對志愿服務活動的認同,缺乏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主動性。同時,新老志愿主體工作銜接不暢,對志愿服務精神培育工作影響較大,志愿服務熱情高漲的那一部分學生,對志愿服務精神的理解也不夠深刻,自我價值和志愿服務精神提升較慢。強化大學生志愿服務熱情對于志愿服務精神培育已經(jīng)刻不容緩。
那么,高校應該提升大學生志愿服務實力,組織志愿精英社團,打造精品項目,強化大學生志愿服務意識,建立以“全心全意為群眾服務”為理念,按照章程開展活動,非營利、公益性、專業(yè)性的學生社團組織。通過培植以豐富志愿精神培育方法的教育工程,完善培育措施,構建大學生志愿服務觀念。同時需要社會對大學生志愿活動給予正確的評價,不斷地鞭策和激勵志愿者們前行,從而吸收更多的人參與,這樣形成一個志愿服務光榮的氛圍。
四、通過志愿服務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1)提高學生服務社會意識,在大學期間讓學生參與到社會實踐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捷徑。在新時期,社會要求學校要不斷地培養(yǎng)與社會接軌的人才,出色地完成學生的思想升華,促使學生在服務中不斷地提升自己服務社會能力,帶著感恩和回報社會的愛心,愛崗、敬業(yè),無私奉獻。同時要建立大學生志愿服務團隊導師團隊,不斷地關注志愿團隊的發(fā)展,科學指導團隊的建設,及時解決志愿團隊在服務時遇到的各類困難和問題,使志愿活動常態(tài)化。在活動時,通過一個社會實踐愛你活動,覆蓋和普及到一群人,共同去解決一類的問題,不斷地完善服務的水平和質量,形成志愿服務品牌,實現(xiàn)項目常態(tài)化發(fā)展。聘請有經(jīng)驗的知名學者對志愿服務團隊進行培訓,深化學生服務理念,使得社會服務變得專業(yè)化、規(guī)范化,為打造服務型和管理型的專業(yè)服務人才而努力。
(2)高??梢岳妹襟w進行廣泛的宣傳,宣傳服務的細節(jié),宣傳服務中涌現(xiàn)出來的先進事跡和先進個人。弘揚奉獻精神,使服務成為一種文化,一種高校特有的文化,將奉獻、友愛、互助的傳統(tǒng)美德傳承和發(fā)揚,與我國國情相結合,與時代相結合,與實現(xiàn)中國偉大中國夢相結合,不斷探索一條適合大學生志愿服務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路,形成高校特有的志愿服務文化。
(3)不斷豐富志愿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引領志愿服務方向。引導大學生志愿服務向著專業(yè)知識和服務活動內容相匹配的形式進行。發(fā)揮志愿者的專業(yè)特長,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如,送體育到社區(qū)活動,全民健身、終身體育是體育人的終身事業(yè)。活動中志愿者們向群眾普及健身器材的使用,有氧運動和無氧運動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以及一些簡單健身操。普及一些運動常識,包括運動損傷的處理,針對不同人群制定不同的健身方式等。通過各種各樣豐富多彩的活動,服務社會并在整個過程中指導,順利實現(xiàn)專業(yè)和實踐的合理結合。
【參考文獻】
[1]劉蘭蘭.當代大學生志愿服務精神的培育探究[J].青春歲月,2011(24).
[2]韓晶.當代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障礙研究[J].山東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02).
責任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