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巍
摘要:班級管理,涉及著千頭萬緒。管理不善,獲取不到任何管理的效果。平時的管理,有時如同一團亂麻,理不出任何有價值的頭緒。教師辛辛苦苦,到時候還就是那樣的碌碌無為。對此,作為班級管理需要研究,需要掌握一定的策略甚至就是某些意義上的藝術。
關鍵詞:以學生為本 班級管理 策略思考
平時的班級管理,我們總以為,現(xiàn)在的學生確實難以管理,在他們身上擁有的不多,缺失的卻是不少。哪個學生身上沒有諸多雞毛蒜皮的問題?學生身上的雞毛蒜皮算不上什么,但就是如此的雞毛蒜皮令我們教師頭疼。如果不去關注肯定對學生不利,如果比較簡單粗糙,也不利于學生的有效矯正。在平時的班級管理中,筆者思考著相關管理的策略,在以學生為本的班級管理上進行充分的實踐?,F(xiàn)拙于筆端,權且拋磚引玉。
一、以學生為本的班級管理需潤物無聲
有哲人曾經這樣去說: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是比較復雜的,因為人與人之間的個性存有相當大的差異。但人不要想去改變人的個性,應當設法去適應人的個性。初中學生有沒有個性?有!而且就是某些意義上的個性突出。在平時的班級管理中,我們沒有對學生少進行日常行為規(guī)范的教育,也沒有少開展小組之間的日常行為規(guī)范的評比競賽。其結果怎樣?行為規(guī)范的還是那樣的行為規(guī)范,有雞毛蒜皮之問題的學生還是經常出現(xiàn)著諸多的雞毛蒜皮。從這個意義上說,日常行為規(guī)范的實施,不可能就完全改變著我們一個個學生的個性。作為從事班級管理的班主任只能設法去控制自己,讓自己的個性能夠比較有意義地去適應著我們一個個學生的個性,但這不是任其學生去犯上作亂。這給我們以啟迪意義的是,我們所管理的幾十個學生,都是一張張不同的面孔,更有與人不同的個性。在班級管理上我們不要去尋思怎樣改變這些學生的個性,而應當思考自己怎樣去適應一個個學生的個性。比較自我的感覺是,作為教師應當采取潤物無聲的做法,形成以學生為本的班級管理途經。如一些日常行為規(guī)范,是需要形成學生規(guī)范的。如果我們老師比較有意義地去為學生進行行為示范,注意樹立起榜樣來,那學生便在一定意義上令不到而自覺起來。如我們在相關的活動中,和學生動在一起,那學生也就完全會去全身心地投入。如一學生身體出現(xiàn)不適,鼻涕流血了,有學生去報告,作為老師當放下手中的活兒,給學生施以溫情,讓學生得到溫暖。此時,所得到溫暖的不僅僅就是一個學生,而且就應當是一個群體。更為主要的可以形成愛的傳遞,形成一條比較理想的“愛之鏈”。
二、以學生為本的班級管理需文化化生
有古詩云: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樣的古詩經常就在我們學生的腦際縈繞著,也引起我們學生諸多的遐想,甚至就是某些意義上的渴求。這給我們的啟迪當是,詩歌之陶冶啟迪的威力竟然就是如此的沒有窮盡,我們能否做出這樣的思考?讓我們的文化去形成比較理想的催化作用,這也應當就是完全意義上的可行。班主任班級管理的實踐比較有意義地告訴我們:一個學校,應當具有能夠陶冶學生情操的文化氛圍,一個班級也應當具有班級特色的文化氛圍。讓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讓充滿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現(xiàn)代文化產生起感人力量,甚至就是相當驚人的感人力量。如相關的學校,在打造著書香校園的建設,在打造著墨香校園的建設。當一個個學生步入自己的校園時,就如同進入一種極具感染意義的圣境。這個時候給我們以怎樣的感覺?文化化生的力量是多么無窮無盡。平時的班級管理,也帶給我們喜悅,也同樣帶給我們以思考。我們的班級管理者如果對學生是那樣的冷若冰霜地發(fā)號施令,那一個個學生是肯定不予恭維的。所以,作為班主任應當以潤物無聲情懷,尋求班級管理的文化視域,讓學生得以理想的文化德育。如在平時的班級文化建設中,筆者都將目光放在學生亟需解決的問題上。學生在學習上顯得不是那樣的刻苦認真,就將古人頭懸梁錐刺股的相關圖片和畫面呈現(xiàn)出來,并在呈現(xiàn)的過程中配上理想的文字予以解說,進而比較理想地形成學生刻苦學習的精神。如學生缺失于感恩的思想和行為,那就將當代相關的故事呈現(xiàn)給學生。
三、以學生為本的班級管理需迪智匡行
學生的思想在某些方面或者就是某些時段呈現(xiàn)不出健康和良好,有些不斷然就是我們學生的本質有多差,或者就是學生怎樣的壞。雖然有些學生在自己極不如意的前提下會去搞些惡作劇,也不能就說我們的教學對象就有著多大的問題。相當多的問題都是學生的幼稚和激進所造成的,也是學生所沒有形成健康的思想和良好的習慣所造成的。作為教師不必因此而大驚小怪,也不必對學生的相關行為去無限的上綱,亂為學生去定性是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亂給學生去扣帽子,勢必會給學生帶來心理陰影,致使學生不能自拔。所以,以學生為本的班級管理,還應當多在學生心智的啟迪上做文章,多在學生行為的匡正上做實事。如我們現(xiàn)在的學生近乎都是“飯來張嘴,覺來閉眼”,很少體諒自己的家長。如果不去矯正學生的如此行為,那學生會逐步走上懶惰的道路。嚴重時完全可以發(fā)展到自己的學習乃至一切自身的生活。所以在平時的班級管理中,為了矯正學生的懶惰行為,我們首先必須在一定的場合讓學生感受到長輩的辛苦、辛勞和辛酸。在學生建立如此之意識的基礎上,讓一個個學生制定起為家長分擔家務的具體計劃。并在學生形成一定的愿望和制定出具體的行為目標時,再與學生的家長取得聯(lián)系,爭取他們的配合和支持,比較適度地安排自己的孩子去進行相關的體力勞動。當我們的一個個學生都從事著身體力行的體力勞動時,則會在自己勞動的基礎上產生“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粒粒盤中餐,充滿千辛苦。”的感覺來,分擔家務勞動也會在某些意義上變成自覺的行動。這也許不僅僅就是學生在家,也許可以是學生在自己所生活的任何一個空間都可產生如此之自覺的行動來。
參考文獻:
[1]成尚榮.孩子們的名字叫“今天”[J].江蘇教育研究,2010,(04).
[2]祁智.剝開教育的責任[M].江蘇教育出版社,2012.
[3]朱永新.享受與幸福[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吉林省長春市九臺區(qū)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