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
1940年,葉圣陶發(fā)表的《國文教學的兩個基本觀念》中指出“學習國文,事項只有兩種,閱讀和寫作?!敝赋鰧懽鞯母陂喿x,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關系,單說寫作程度如何是沒有根的。如今,課程大多指向外部世界的某一類知識體系和能力要求,唯有寫作,主要指向?qū)W習者的內(nèi)部世界,即自我思想的表達交流。“語文教學,在詮釋學意義上就是對文本的解釋,教材或課本,實際上就是文本。”①充分利用文本進行閱讀,是語文教學中始源性的支撐,將最終指向文本的更具深度的感受和體驗,去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情境等,讓孩子們捕捉自己心中的意象,孕育寫作的種子……
一、讀出文道,文章有骨架
吳敬梓在他的《儒林外史》中曾經(jīng)寫道:“八股文若做的好,隨你做什么東西,要詩就詩,要賦就賦,都是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可見,八股文是很多文體寫作的基礎。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著很多非常奇妙的規(guī)則,這些規(guī)則看不見,摸不著,卻始終在起著作用。閱讀文本,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條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這條路,好文章的作者是決不亂走的??匆黄恼?,是要看它怎樣開頭的,怎樣寫下去的,跟著它走,并且要理解它為什么這樣走,這就是文道,也是一種規(guī)則?!拔艺莆樟舜罅康囊?guī)則,但我不知道也說不出來?!雹陔m然學生說不出來,往往由于親身經(jīng)歷了文本閱讀,在親身體驗中不知不覺的心領神會,切己體察。
如,蘇教版三年級上冊《北大荒的秋天》一文,描繪了北大荒的天空、小河、原野三處景色。重點學習先總后分的寫作方法。在抓住關鍵詞語體會了小河的美后,讓學生自由朗讀第四自然段。思考:
(1)這一段有一句話概括介紹了原野的特點,快找一找,用橫線畫下來。
(2)這一段具體描寫了原野上的哪幾樣事物?圈出來。
(3)你是從哪些關鍵詞語體會到原野的特點的?打上點。
通過交流明確:這一段話先概括寫了原野熱鬧非凡,再分別具體描寫了大豆歡笑、高粱唱歌、榛樹紅了。這樣的寫法叫先總寫后分寫。再要求用先總寫和分寫的方法,練寫一段話,評一評誰寫的精彩。
大課間活動開始了,操場上( )。有的同學在踢毽子,上下翻飛的毽子就像( ),在( )。有的同學在跳繩,繩子甩得( )響,( )。有的同學在( ),( )。
二、讀出內(nèi)容,文章有血肉
閱讀文本時,常常會對文本中的某一個場景感覺是多么的熟悉,就好像生活中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一樣……“讀和寫都應該是有目的,有對象的,要讓每一次作文訓練都成為現(xiàn)實的言語交際,讓學生感到說與寫都是生活的需要?!保ㄓ谟勒⒖斩吹膶懢唧w,寫出情感等要求,轉(zhuǎn)換為習作的程序指導,幫助學生“呼喚”真實的情境并置身于其中,激發(fā)強烈的表達動機,喚起表達的欲望。每冊文本都選用了散文類的體裁,直率而不加掩飾地體現(xiàn)出作者對生命以及周邊世界最本真的思考和感受,是瞬間情意的流瀉和獨特意味的抒發(fā),彰顯出超乎尋常的文本張力。
如,學習蘇教版五年級上冊《黃山奇松》時,教師常設問:課文向我們介紹了哪些黃山奇松呢?是如何寫的?找出句子。接著便是交流。
對這篇課文,我采取了以下幾步來進行教學。(1)在學生熟讀課文整體感知的基礎上,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內(nèi)容進行細細地體會讀。(2)把你喜歡的內(nèi)容編寫成導游詞。(3)以自己是游客的身份,向?qū)в翁岢鲎约焊信d趣的問題并在導游詞中介紹。(4)請你寫出自己游覽黃山奇松后的感受。
三、讀出情感,文章有精彩
“只有當情感的血液在知識的肌體中歡騰跳躍的時候,知識才會融入人的精神世界?!雹勖科n文的感情色彩不同,或歡樂,或悲傷;或熱愛,或憎惡;或抑揚,或低沉……由文章到生活進行思索,在步步深入的對話中叩問學生的心靈,很好地實現(xiàn)語言和精神的同構(gòu)。
學生不是外在于作品的“閱讀者”,而是積極參與的“解讀者”,學生不是作品的“看客”,也不是作品的“演繹者”,而是作為“朗讀者自己”在參與語文教學生活的體驗④。因此,在有目的地反復誦讀、揣摩中。學生不僅能夠?qū)⒆约旱纳罱?jīng)驗以及自己對生活環(huán)境的感知,還能將自己的這種感受傾注于自己的語言文字中。
引導學生呼喚他所熟知的自己的生活中“愛有許多,有父母間的愛情,由父母子女間的親情,有朋友之間的友情,愛是一道多解的題目,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答案。就像這篇課文描寫的一樣,愛蘊藏在一句話、一個眼神、一杯水等等一些不經(jīng)意之間。生活中的我們應當具有一雙慧眼,一顆慧心,去感受。你感受到了嗎?讓我們把溫馨、細膩的甜蜜永遠記在心中!”當學生若有所思的表情出現(xiàn)時,也就意味著有些東西已經(jīng)沉淀到他們的內(nèi)心。當他們拿起筆,那些“一吐為快”的內(nèi)容真實地傾流出了學生內(nèi)心真性情?!拔恼陋q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潑的流個不歇。”⑤
【注釋】
① 畢世響. 對教材的文本化解釋 教育中可能的顛覆與反顛覆[J]. 江蘇教育研究,2009(7).
② 波蘭尼;許澤民 譯. 個人知識[M]. 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
③ 蘇霍姆林斯基;杜殿坤 編譯. 給教師的100個建議[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④ 王雷英. 找到“自我”:課文朗讀的真諦所在[J]. 小學語文教師,2010(1).
⑤ 葉圣陶. 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八里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