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科蔚
表征是對信息的一種呈現方式,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又是被加工的客體。人教版(2011年)“統計與概率”第一學段學生對統計結果的表征方式主要經歷了“實物圖→符號圖→統計表→條形格子圖”四個流程?!皩嵨飯D”、“符號圖”、“條形格子圖”都是非正式的“條形統計圖”,能體現統計結果的直觀性;“統計表”是一種表格式的表征方式,能清晰地顯示統計結果的數據。
《條形統計圖》作為小學數學“統計與概率”第二階段最先認識的統計圖,是一種數形結合的表征方式。它既能清晰地表示數據,又能體現數據的直觀性。既是對第一學段中非正式統計圖的一種表征進階,又是對“統計表”的一種結構替換。那么如何讓學生體會到“條形統計圖”表征的特點和作用呢?本文在“符號圖→條形格子圖→條形統計圖”的表征進階基礎上,利用圖表選擇,從而實現從“統計表”到“條形統計圖”的結構替換。
“符號圖”出現在人教版教材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分類與整理》,要求學生能用“圓形、三角形、打鉤”等自己喜歡的符號呈現分類結果?!案褡訄D”出現在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數據收集整理》練習題中,以非正式統計圖形式出現,為后續(xù)教學“條形統計圖”做鋪墊。“符號圖”和“格子圖”是通過用符號或格子替換實物來呈現統計結果,使得表征方式變得簡潔、直觀。對比這兩種表征方式,可以發(fā)現,“格子圖”能使統計結果的呈現更加規(guī)范。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經歷表征方式的繪制,通過對不同表征方式的對比,去體會、感悟兩種表征方式的異同,凸顯“格子圖”規(guī)范性的優(yōu)勢,從而實現由符號表征向格子表征的進階。
教學片斷1:符號圖向格子圖的進階
(出示“奉化市2015年11月的天氣情況”圖)
師:每種天氣的具體天數你能統計出來嗎?你打算用屏幕上的哪種方式來呈現你的統計結果?
生:我打算用統計表。
生:我用畫圓的方式來呈現統計結果。
生:我用畫格子的方法來統計。
師:你覺得這兩種畫圖方法哪種更好一些呢?
生:我覺得用方格圖更好,畫的圓有大有小,彎彎曲曲不夠直,如多云和雨一樣的天數,但是畫的時候卻有高低,而方格圖就一樣高。
師:看來用條形方格圖表示數據更加規(guī)范。
通過讓學生繪制統計結果、對比統計結果表征方式,去感悟格子表征方式的規(guī)范性。由于作品來源于學生,更具真實性和體驗性,學生的感受顯得自然又深刻,對統計的表征方式也不著痕跡地由“符號”進階到“格子”。
“格子圖”作為“條形統計圖”的一種非正式表征形態(tài),需要通過不斷完善結構,進階為“條形統計圖”表征。教材中直接給出“條形統計圖”,對于學生知識的建構沒有鋪墊,學生很難從中體會“條形統計圖”的特點及優(yōu)勢。對比“人教版”與“浙教版”教材對“條形統計圖”的呈現方式,浙教版更注重統計圖的結構嚴謹性,對“條形統計圖”的結構元素標注名稱,并在條形圖上標明數據。浙教版在教材中呈現半成品狀態(tài)的“條形統計圖”,讓學生去完善補充,它注重的是“條形統計圖”的建構過程。而人教版更注重用幾種表征方式之間的對比來凸顯“條形統計圖”的規(guī)范性和直觀性。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借鑒不同版本的教學方式,相輔相成,從而完成由“格子圖”向“條形統計圖”的表征進階。
教學片斷2:“格子圖”到“條形圖”的進階
師:(指著黑板上的“格子圖”)剛才老師發(fā)現大家都是一格一格數出來的,有什么辦法不用數就能看出天數嗎?
生:可以在左邊標數據。
師:其他同學還有想法嗎?
生:在條形上面標數據。
師:同學們都想到了標數據,其實在條形圖中我們是對應線上的點來標數據的(教師邊說邊寫 0、1、2……)?,F在你能一眼看出天數了嗎?這里的1、2、3……表示什么?
生:(齊)天數。
師:(貼上縱軸)這條縱向的直線我們叫它縱軸。為什么要在縱軸上標箭頭呢?
生:標上箭頭,說明數據還可以繼續(xù)往上寫。
師:(貼上橫軸)這個橫向的直線可以叫什么?
生:(齊)橫軸。
師:橫向這一行的晴、陰等指的是什么?
生:(齊)天氣。
師:這樣的統計圖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條形統計圖”。
從“格子圖用什么方法可以不用數就能看出具體天數?”這個實際需求出發(fā),通過對數據的標注、縱軸和橫軸的張貼讓學生在動態(tài)中逐步經歷了條形統計圖的創(chuàng)造、建構過程,從而加深對條形統計圖的各結構元素理解,從而完成由“條形格子圖”到“條形統計圖”的進階。
“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在結構上有著許多相似之處,如標題、數據、名稱等。“統計表”數據清楚,但不利于直觀地分析問題,而條形統計圖不僅能清楚表示數據,更能直觀地反映數量的差異,便于研究數量的差異問題。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體會到“條形統計圖”的本質特征,讓學生合理地選擇表征方式的呈現結果,從而實現表征結構的替換。
教學片斷3:圖表選擇中體現表到圖的結構替換
師:大家知道2008年奧運會在我們中國舉辦。但是奧運會主辦城市是要競選的,下面是四個城市競選的得票數(出示:申報2008年奧運會主辦城市得票情況:北京56票,多倫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爾9票)。北京的得票數“遙遙領先”,大家想一想如果在報紙上選擇一幅圖,你覺得用統計表還是條形統計圖?
生:統計表,因為統計圖要畫56個格子,很麻煩,也很長!
生:北京得票數遙遙領先的話,用條形統計圖更清楚。
師:同意嗎?遙遙領先用條形統計圖就能很清楚表示出來,這個就叫直觀形象。剛才還有一位同學說畫56格很麻煩,很長。如果56票不用今天學的“以一當一”怎么畫呢?
生:一個可以表示多票,這樣距離就不用很長了。
生:一格可以代表10票、5票或2票。
師:對,“以一當一”的條形統計圖有本身的局限性,這里的一格可以根據數據的多少進行調整。這個內容將在接下來的學習中繼續(xù)研究。
上述環(huán)節(jié)通過“奧運會選票中國遙遙領先,讓學生選擇合適的表征方式呈現結果”這一現實背景,使學生感受到統計圖表征方式存在的價值和作用,并能在現實背景中選擇合適的表征方式,真正完成由統計表到統計圖的表征結構替換。
《條形統計圖》作為第二學段“統計與概率”的起始課,是學生認識的全新的一種統計表征方式。將這種表征方式直接給予,必定不能引起學生思維上的共鳴。只有讓學生經歷從“符號”到“格子”到“條形圖”三個層次的表征進階,在現實背景中通過對比體會表和圖這兩種表征方式的異同,才能真正讓學生接納條形統計圖,并在現實生活中合理地運用這種表征方式。這樣也為后續(xù)折線統計圖和扇形統計圖兩種表征方式的學習做好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