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文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能重視強化學生的推理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推理能力,既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言必有據一絲不茍的良好習慣,也有利于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促進已有知識、經驗、技能的有效遷移,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關鍵詞】數學 教學 推理 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4-0103-02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能重視強化學生的推理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推理能力,既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言必有據一絲不茍的良好習慣,也有利于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促進已有知識、經驗、技能的有效遷移,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的推理能力?下面談談我在教學中的一些體會。
一、要讓學生說理,養(yǎng)成推理有據的好習慣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組織數學語言的過程,也是教給學生如何判斷的推理過程,而與語言最密不可分的是演繹推理,小學生解題時大多是不自覺地運用了演繹推理,因此教學中教師必須追問為什么,要求學生會想、會說推理依據,養(yǎng)成推理有據的習慣。
二、教給學生正確的推理方法
小學生學習模仿性大,如何推理、需要提出范例,然后才有可能讓學生學會推理。小學數學中不少數學結論的得出是運用了歸納推理,教學時就要有意識地結合數學內容為學生示范如何進行正確的推理。例如,在教乘法交換律時,我是這樣引導學生學習的,計算多組算式:5×3=15、3×5=15所以5×3=3×5還有:15×4=4×15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找出這些算式的共同點:左、右兩邊因數相同,交換因數的位置積不變,歸納出乘法交換律。
三、把推理能力貫穿在數學教學中
能力的發(fā)展決不等同于知識技能的獲得。知識可以用“懂”來描述,技能可以用“會”來描述,都可以立竿見影。能力的形成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規(guī)律,它不是學生“懂”了,也不是學生“會”了,而是學生自己“悟”出了道理、規(guī)律和思考方法等。這種“悟”只有在數學活動中才能得以進行,因此教學活動必須給學生提供探索交流的空間,組織、引導學生經歷觀察、實驗、猜想、驗證等數學活動過程,并把推理能力的培養(yǎng)有機地結合在這一過程中
四、要把推理能力的培養(yǎng)植根于學生熟悉的生活實踐中
要想促進學生推理能力更好地發(fā)展,除了書本知識外,還有很多活動能有效地發(fā)展學生的推理能力,例如:①大樹與影子有什么關系,成什么比例,計算糖水里含糖量可能用什么比例解答,在解答之前,要用變化規(guī)律進行猜想,得到合情推理,再進行驗證。②用舉反例的方式證明結論不成立,如給小明家打電話,若多次接通但無人接聽,則由此得出“小明不在家”的判斷。③開展一些有趣的游戲或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推理能力,如分圓比賽,就能得出“圓的周長與∏有關系”這一結論。
五、把推理能力的培養(yǎng)落實到《數學課程標準》的四個內容領域之中
“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tǒng)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運用”這四個領域的內容都為發(fā)展學生的推理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平臺
(1)、在“數與代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推理能力
在“數與代數”的教學中.計算要依據一定的“規(guī)則”公式、法則、推理律等.因而計算中有推理,現(xiàn)實世界中的數量關系往往有其自身的規(guī)律。對于代數運算不僅要求會運算,而且要求明白算理,能說出運算中每一步依據所涉及的概念運算律和法則,代數不能只重視會熟練地正確地運算和解題,而應充分挖掘其推理的素材,以促進思維的發(fā)展和提高。如: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時,讓學生自主探索8+7=?,孩子們想出很多方法算出得數,有一個孩子說,我知道10+7=17,那么8+7=15,這個孩子就是很好地進行了推理,在過去一律用“湊十法”的情況下,是不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培養(yǎng)了學生的推理能力。
(2)、在“空間與圖形”中培養(yǎng)學生的推理能力
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既要重視演繹推理.又要重視合情推理。為學生“利用直觀進行思考”提供了較多的機會。學生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要不斷地觀察、比較、分析、推理,才能得到正確的答案。注意突出圖形性質的探索過程,重視直觀操作和邏輯推理的有機結合,通過多種手段,如觀察度量、實驗操作、圖形變換、邏輯推理等來探索圖形的性質。同時也有助于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合情推理的方法為學生的探索提供努力的方向。
(3)、在“統(tǒng)計與概率”中培養(yǎng)學生的推理能力
統(tǒng)計中的推理是合情推理,是一種可能性的推理,與其它推理不同的是,由統(tǒng)計推理得到的結論無法用邏輯推理的方法去檢驗,只有靠實踐來證實。因此,“統(tǒng)計與概率”的教學要重視學生經歷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作出推斷和決策的全過程 。
概率是研究隨機現(xiàn)象規(guī)律的學科,在教學中學生將結合具體實例,通過擲硬幣、轉動轉盤、摸球、計算器(機)模擬等大量的實驗學習概率的某些基本性質和簡單的概率模型,加深對其合理性的理解。
(4)、在學生熟悉的生活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學生的推理能力
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活動時,如果只以教材的內容為素材對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進行培養(yǎng),毫無疑問,這樣的教學活動能促進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的發(fā)展。但是,除了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以教材內容為素材)以外,還有很多活動也能有效地發(fā)展學生的推理能力。例如,人們日常生活中經常需要作出判斷和推理,許多游戲中也隱含著推理的要求。所以,要進一步拓寬發(fā)展學生推理能力的渠道,使學生感受到生活、活動中有“數學”,有“推理”,養(yǎng)成善于觀察、猜測、分析、歸納推理的好習慣。
在實踐活動這部分內容中,同樣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推理能力,如:“估計這本書有多少字”這一實踐活動來說,學生要選擇具有代表性的一頁,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計算出一頁的字數,然后推算出這本書的字數,由此可見,我們要充分利用四個部分的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推理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六、把推理能力的培養(yǎng)置于層次性和差異性的關注中
我們面對的教育對象是第一、二、三學段的小學生,從層次上目標要求不同。第一學段要求在教師的幫助下,初步學會選擇有用的信息進行簡短的歸納、類比。第二學段則要求能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搜集有用信息,進行歸納、類比與猜測,發(fā)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第三學段要求能收集、選擇、處理數學信息,并作出合理的推斷或大膽的猜測;能用實例對一些數學猜想作出檢驗,從而增加猜想的可信程度或推翻猜想。因此,我們在培養(yǎng)學生的推理能力時一定要把握其層次性。另外,學生的思維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我們要把握一定的“度”,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fā)展,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使學生的推理能力不斷躍上新臺階。
總之,數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推理能力的培養(yǎng),對于老師,能提高課堂效率,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優(yōu)化教學條件、提升教學水平和業(yè)務水平;對于學生,它不但能使學生學到知識,會解決問題,而且能使學生掌握在新問題出現(xiàn)時該如何應對的思想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做為一名數學教師,應抓住時機,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差異,設計恰當的教學內容,有的放矢地進行推理能力的訓練。讓學生積極的參與數學活動,體會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感悟到推理的方法和效能,充分展現(xiàn)學生想象能力,抽象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