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茹芳
[摘要]本文以《霧凇》一課為例,闡明了指向語用的語文課也可以緣美而入美,激發(fā)學生的向往之情,沉浸之態(tài),在情與趣中學法悟法,在“美”的陶冶中表達美。教師教學時創(chuàng)設美美與共的共生課堂,讓文字之美轉化為學生感受到的美,轉化為學生心中之美,以美引美,從而產生表達的欲望;最后一步步設置臺階,引導學生通過手中的筆描摹那份美,讓智慧美在創(chuàng)造中進發(fā),完成心靈的共鳴與思維的共振。
[關鍵詞]讀寫結合 有效教學 激情創(chuàng)造
于永正老師說:要“少一些理性,多一些情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我們的語文課堂就要形式多樣,今天是趣味識字,明天是成語樂園;今天是“無用之用”,明天是“顯性之用”;今天是比賽促讀,明天是“隱形之用”……如果我是學生,我也會喜歡這樣的課堂。即使是寫作本位的語文課,能唯美處不妨唯美,這樣不是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能喚起他們豐富的情感體驗嗎?王菘舟老師也說:“放棄了情與境的語文學習是機械的語言文字訓練?!闭腔谶@樣的思考,我在上《霧凇》一文時,就希望能上得唯美一點,能讓學生在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下,在情與趣中學得寫法,感受優(yōu)美文字帶給自己的成就感。
一、語文課與“美”。有“美”就有效
從古至今,一篇篇美文浩如煙海,我們總是被那無限的風光所陶醉,被那動人的情節(jié)打動著,被那美麗的情感引導著……多少膾炙人口的詩詞歌賦、散文小說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方塊字的結構之美,朗讀的音韻之美,領悟的意蘊之美,想象的酣暢之美……語文課與“美”,生來就有這樣相生相伴的關系,忘卻了“美”,語文課上會少了多少“情與境”“感與趣”?語文課上,去觸摸那豐盈的形象美、神韻美、空靈美、理趣美、語言美、情感美……讓學生心隨“語”動。錢理群先生說,語文教學要使學生“在有聲有色的思想,有韻味的語文世界里流連忘返,透過美的語言,你窺見的是美的心靈,美的世界”。所以“美”是有效學習的一個強有力的激發(fā)點。
《霧凇》一文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千姿百態(tài)、奇特壯美的景象以及霧凇形成的原因及過程。“三九嚴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長堤上……美麗動人。”“這蒸騰的霧氣……鍍上了白銀……最后十里長堤上全都是銀松雪柳了?!薄叭藗兟皆谒苫ń?,觀賞著這千姿百態(tài)的瓊枝玉樹……”這樣的句子多么富有形象美、畫面感!它美在色澤,美在形成,美在姿態(tài),美得動人,美得壯觀,美得纖塵不染!這樣的課文讓學生涵詠回味、品讀想象,使學生融入課文的境界,就能產生共鳴,獲得美的熏陶、美的享受,為之心醉神迷,學生自然能學得投入、學得有效。
二、以美引美。有“美”有激情
那流淌在筆尖的文字是作者敏銳的眼、陶醉的心開出的美麗之花。如何讓文字之美轉化為學生感受到的美,轉化為學生心中之美?這是我在研讀教材時所深思的。反復思量后,我引領學生先走近那份美,感之悟之,以美引美,從而產生表達的欲望,希望自己也能來敘寫那份美。
1.完成導入、檢查預習等常規(guī)套路后,我請學生欣賞畫面,讓那份圣潔、如詩如畫般的美帶來驚艷,而后讓學生說說想到的四字詞語(聯(lián)系學過的描寫雪景的美詞,教師再適當補充),如晶瑩剔透、潔白無瑕、玲瓏剔透、冰清玉潔、雪樹銀花、玉樹瓊花、玉琢冰雕、凝霜掛雪、披銀戴玉、銀裝素裹、粉妝玉砌、千姿百態(tài)“等。其實,這些詞語是為后面激發(fā)“智慧美”,即學生的語用——“描繪霧凇的姿態(tài)”服務的。
班中學生從未真正欣賞過霧凇,缺乏的實際感知就用生動的視頻資料來彌補。攝像師的鏡頭引領著學生進入那唯美的世界,既有全景圖,又有特寫鏡頭,學生忍不住發(fā)出一聲聲驚嘆。這樣的過程契合學生的內心需要,從而強化其參與學習的主動性與自覺性。
2.聯(lián)系課文的一、三自然段,扣住關鍵詞語,結合畫面,感悟霧凇的壯觀美、顏色美、光澤美、姿態(tài)美,在此基礎上品讀、美讀,用自己的朗讀來表達那份美。有畫面有配樂的美讀,烘托了課堂氣氛,調動著學生的情緒,從而進一步感受課文中作者所表達的內容與情感。美感包圍著學生,引領學生進入作家作品渾然天成的意境,使學生在文本與意象的交融中感悟體驗,升華美的情感,學生想用自己手中的筆也來描繪霧凇之美的激情一觸即發(fā)。
三、問智而激智。有“美”有創(chuàng)造
我們讀著、品著、回味著、想象著,當我們在美的語言中徜徉時,不經意間,我們已發(fā)揮自己的再創(chuàng)造能力,根據(jù)自己的理解,根據(jù)原有的知識積累、生活積累,對原有畫面進行加工,或疊加,或移入,或剪切,或首創(chuàng),這時我們產生了鮮活的內心視象,文本中的霧凇與那個專屬于自己的霧凇在融合,在幻化,學生的想象與思維便處在一種蓄勢待發(fā)的臨界狀態(tài)。“霧凇的千姿百態(tài)作者并沒有濃墨重彩加以描繪,文章寫意筆法中的留白,我們不妨加以補充。讓我們來描摹這份美吧!”我見機布置了“任務”。
學生擁有了很多優(yōu)美的四字詞語,看著一個個定格的畫面,興趣萌生,主體性勃發(fā),思維也處于憤悱之間。這種狀態(tài)是自主的,是在內部興趣的激發(fā)下自覺探求答案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滲透著情感,飽含著渴求,充滿著急切的意念,伴隨著欣喜與焦灼。學生很想贊一贊霧凇,來表達那份美,可一時又覺得自己的語言很是蒼白。這時就為學生的表達設置臺階:
1.有目的地選用圖片,讓學生運用比喻手法繪其形,如銀菊、雪蓮、銀珊瑚、白孔雀、雪浪花等。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用白色的美好事物來比擬。
2.結合美詞說具體,描繪霧凇的姿態(tài),如“____銀菊地怒放”或“____的銀菊正____?!?/p>
3.提供范例,進一步激發(fā)學生表達的欲望,如“像古樸典雅的白蘭,開出晶瑩透明的花瓣?!薄八闪獟煅?,披銀戴玉,玉琢冰雕般,如朵朵瓊花,似排排雪浪,蔚為壯觀?!钡木渥?。
美好的情境喚醒了個體潛在的情感和體驗,并激發(fā)個體對這些信息作進一步的加工,形成新的主觀意象。學生欲說還休,不知如何把霧凇的美惟妙惟肖、淋漓盡致地加以描繪,各種創(chuàng)想被潛抑在頭腦中,不斷奔騰、沖撞、融合、激蕩。此時給予方法的指導、佳句的引路,學生當然會怦然心動,躍躍欲試。在交流中,想象與創(chuàng)造的火花互相碰撞,學習的思維漸漸進入一種澄澈明凈的境界,體驗到一種撥云見日、悠然心會的喜悅。于是學生們思緒綿延,筆之所至,興之所至,情之所發(fā),對美的表現(xiàn)處于自由流暢的狀態(tài),或工筆細描,或粗筆勾勒,一一歷數(shù)。這是一橢層次的要求,也是更高的境界。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既有讀又有寫,始終讓“美”流連其間,緣美而入美,緣情而激情,自然之境、內心體驗與創(chuàng)造想象圓融互攝。學生的內驅力強,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思維在碰撞,想象在噴涌,學生接受信息、處理信息、創(chuàng)造信息互生互融。這是一個相互激發(fā),動態(tài)生成,滾動前進的過程,課堂上形成生命發(fā)展的共同體,完成了心靈的共鳴與思維的共振。美始終引領著學生去欣賞,去感悟,去想象,去述說,去創(chuàng)作;學生有驚艷,有贊嘆,有沉醉,有激情;還有用自己的筆來贊霧凇所帶來的成就感。相信美已從學生心中翩然飛出,幻化成靈動的思緒,詩化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