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祺
摘 要:格非作為先鋒文學的代表人物,其作品《青黃》以其獨特的敘事模式,豐富了小說的藝術表現(xiàn)力。本文嘗試從第一人稱內聚焦的敘事模式,敘事的時間機制,敘事的景物機制這三個方面對文本進行解讀。
關鍵詞:格非;青黃;敘事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6-0-02
一、第一人稱內聚焦的敘事模式
《青黃》的創(chuàng)作來源于作者在浙江聽說的“九姓漁戶”的故事。作者虛構了“我”對九姓漁戶歷史的調查,全篇采用第一人稱的敘事機制,以參與到故事之中的“我”貫穿全文。格非采用了內聚焦的敘述模式,故事因“我”的疑惑而起,所以我決定再次去麥村,文章主體部分具體講述了“我”在調查中的發(fā)現(xiàn),引出了一個個相關或不相關的故事。
內聚焦敘述是一種“限制視角”敘事。小說里看似一個個并無嚴格聯(lián)系的事件,因為“我”這個貫穿始終的內聚焦的敘述者才得以關聯(lián)起來。與無所不知的零聚焦模式相比,它只能通過故事中的人物去體驗和感知,不能直接揭示他人的心里。這種敘事模式的好處就是容易吸引讀者,給讀者造成懸念。
在《青黃》的敘述中,作者嚴格遵循了這一原則。例如,康康在向我講述發(fā)現(xiàn)棺材的經過時,康康一直在逃避回答我的問題,但是作者并沒有直白的揭示內在的原因,而是以第一人稱的敘述者的身份做出揣測?!拔易⒁獾剿窆媚镆粯佣嘧兊难凵裰醒陲椫裁葱氖隆?,作者用“他像”一詞,來對自己不能肯定的事實做出假設,嚴格遵循著內聚焦模式的敘述限定。這一揣測經由康康的反常臉色和舉動推導出來,是合乎情理的,增加了“我”的疑惑,也更能引起讀者的心里認同。
再比如,故事的第四部分,村中一個青年人康康似乎與外鄉(xiāng)人有著割舍不掉的聯(lián)系,他像是外鄉(xiāng)人死后的延續(xù)。他曾經看見過那個外鄉(xiāng)人的棺木, 但當“我”問及棺材里是否有物品時,他說里面空空如也,與此同時他的臉上還出現(xiàn)了恐慌的神色,“連一根頭發(fā)、一塊尸骨都不見”,這是他最后給出的答復,他似乎不希望我再繼續(xù)追求這個問題。先前的疑惑未解,此時又出現(xiàn)的一連串的疑問,使得懸念之上又生懸念。而作者卻以非常從容的語氣評價這具已經被改成了稻箱的棺木:“像是一句諺語——在民間的流傳中保留下來的最精練的部分”,作者似乎想要將讀者的思路引向更深的層次。我們看到,利用內聚焦敘事模式上的限制,作者一步步設疑,懸念迭生,吸引讀者跟著作者的敘述模式和思路來閱讀。與此同時,又發(fā)揮了焦點人物的特殊優(yōu)勢,讓讀者認同作者的敘述視角,第一人稱敘述者講述故事收放自如。此兩者使用的非常巧妙,體現(xiàn)出格非對內聚焦第一人稱敘事方式的熟練運用。
二、敘事的時間機制
在日常生活里,經驗告訴我們時間如同一條河流,綿延不斷地從“過去”經由“現(xiàn)在”奔向“未來”,這使得時間具有一種“向度”。時間是人類經驗得以顯影的最基本的一種范疇,人類生命意識的覺醒便是從時間意識的形成而開始的。
故事的一開始就交代九姓漁戶在四十年前就消失了,接著作者像是自言自語,圍繞著四十年前的事情,作者又通過看林人的口來敘說四十年前的事情,然后小青問我“他已死了四十年了,我不懂那些事對你有什么用處”。此處將文本中提及四十年的出處放在了一起,我們大體可以理解作者的思路。但是作者在文本設置上是將四十年前事情的發(fā)生與追問分別放在開頭和相對結尾的位置,中間部分則不再圍繞四十年前的事情,而是穿插著其他不太相關的故事。作者始終在調查追問,可是作者所調查和采訪的人物始終沒有講清楚四十年前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后來作者通過小青之口說出到底探究四十年前所發(fā)生的事情有什么用處時,實際上,也是作者在追問自己,尋求四十年前所發(fā)生的事情真的有意義和價值嗎?作者在探求生命的本源,也在尋找生命的意義。作者通過一前一后的故事的繼續(xù)講述,使得文章前后可以關聯(lián)起來,結構緊湊,讓故事變得似乎有一定的邏輯性。
第二部分作者寫到一九六七年冬天,“我”在換乘長途汽車時,無意中發(fā)現(xiàn)“橫塘”這個站名,我記起李貴是住在那里的。在第八部分,作者又提及一九六七年冬天,我去看望在橫塘的李貴老人。作者反復提及一九六七年冬天,這樣具體的時間在文本中就這樣一處,其余都是類似于端午節(jié)前三天或者前四天,重陽節(jié)的那一天,這樣很不具體的時間,作者兩次強調一九八七年這樣一個很具體的年份,使得故事變得真實起來,讀者越來越覺得這可能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作者借助于這樣具體與模糊的時間機制敘述,使得小說漸漸變得真實起來,控制了故事的發(fā)展節(jié)奏,讓讀者也仿佛置身于故事當中。
此外,作者有意無意想要將讀者引入時間長河的遐想之中,“時間的長河總是悄無聲息地淹沒一切,但記憶卻常常將那些早已沉入河底的碎片浮出水面”,作者仿佛想要抹煞掉一些事情,仿佛也透露著不再追求終極答案的悖論。時間可以悄悄模糊掉很多事情,時間也悄悄改變著人們。
三、敘事的景物機制
景物的作用最顯著的自然在于有助于故事獲得真實性。老舍認為,“如果將心理與生理理解為反映人物的性格特點與行為習性和心境,哲理解釋為人的命運與思考,那么景物機制的作用大致上也就可以被區(qū)分為三個方面:即故事發(fā)展的依據(jù)、人物性格塑造的手段和主題意蘊的昭示”。
故事開始講述關于在蘇子河上的一支船隊的一些傳說,主人公外鄉(xiāng)人是從蘇子河的船上下來的,他的一生仿佛一直在想辦法回到河上生活。作者在第一部分對蘇子河作了描寫,蘇子河的邊緣散落著一些破敗的棚屋,河邊有些房屋的屋頂已經深深地陷了下去。通過蘇子河、破敗的房屋這些景物的描寫,給整個故事籠罩上一層厚厚的歷史面紗,蘇子河四十多年前就靜靜地流淌著,仿佛還在訴說著那神秘久遠的故事。在那頹杞的院子的墻頭上,馬齒草在風中搖擺,變黃的葉子被秋風吹進院落里,村后頭是青山和大片的田野。第五部分,在“我”找到小青,聽她講述外鄉(xiāng)人的故事時,“剛勁的風敲響了林中的樹葉”。在第七部分,當“我”再來找小青時,作者寫到枯黃的樹葉和草尖,鳥兒遲暮地飛走了,作者連續(xù)出現(xiàn)秋天這個季節(jié)的景物描寫,給整個故事營造了一種凄涼、生命力衰退的氛圍。我們猜不透故事的結局,而這樣的景物描寫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作者很敏感,他似乎總是在強調時間,時間在一個又一個的黃昏中流走了。人物的命運,似乎也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得模糊。對晚秋這個季節(jié)景物的重復描寫,也將人物的命運與這晚秋相關起來。我再見到李貴時,“我仿佛看到了一架完好無缺的機器,它內部的每一個零件都生了銹,只是憑著慣性在慢慢運轉著,……只是自然的衰老將他帶到死亡的邊緣”。生命力衰竭的人物在故事中不斷地循環(huán)出現(xiàn),對應著不斷出現(xiàn)的晚秋的景象,作者通過這樣的關聯(lián)引發(fā)讀者對生命的思考,對人生命運的思考。
就像故事中的“我”不斷地追問“青黃”的含義一樣,作者最后在《詞宗》中發(fā)現(xiàn)“青黃”這個詞條,“青黃”是一種植物,夏季開花。人生也是一個在不斷疑惑與追問的過程,最終,關于“青黃”的含義到底是什么,“我”不清楚,讀者也不清楚。是指一部編年史?年輕或年老妓女?一條狗?一種植物?沒有人能說清楚,而在這個不斷追問的過程中,“我”體驗到了生命。在不斷盤問當中,也是在不斷追問我們自己,追問生命。
參考文獻:
[1]格非.格非[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2]南帆.文學的維度[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3]徐岱.小說敘事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4]老舍.老舍論創(chuàng)作[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