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華
摘 要:數學的重要性不僅體現(xiàn)在它在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性上,還表現(xiàn)在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實用性和應用性。且數學有較強的運算部分,對于其他理工科的學習有較大的輔助作用。高等教育階段所學科目不斷細分、運算量不斷加大以及學科間知識的互通性增強,數學的掌握程度會關系到學生在其他科目的學習速度和知識理解度和掌握度。因此,對數學的重視要從小就樹立起來,夯實基礎。在小學高年級的教學過程中要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在思考中培養(yǎng)他們的數感和邏輯思維能力。從小學高年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出發(fā),簡要總結了幾點培養(yǎng)反思習慣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能有所幫助。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數學;反思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對于小學數學的教學評價標準也從最開始的重視學業(yè)成績朝著重視開發(fā)學生的學習潛在能力以及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上轉變,數學反思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在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在生活中應用數學解決生活中的難題,加強數學的實用性和實踐性。重視學習過程中的思考,加強和鞏固數學基礎,并在反思過程中總是帶著疑問,增加數學學習的趣味性,讓原本的被動學習轉變?yōu)橹鲃臃e極學習。
一、小學高年級的學生特點
(一)生理上處于不能有效控制自己行為的階段
小學五六年級的學生剛滿十歲,在很多生理行為上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對新鮮有趣的事物感興趣,容易因為外界原因分散在學習上的注意力,沒有主動思考和發(fā)現(xiàn)問題的習慣,因此,小學高年級學生在身體機能上無法積極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為,也沒有形成反思的習慣和意識。
(二)心理上處于“兒童—青春期”的過渡時期
在心理上,小學高年級學生正處于從兒童向青春期轉變的過渡時期,這在心理上的表現(xiàn)是:充滿求知欲但缺乏資質和自控能力;自我意識、思維能力不強,但又渴望能夠改變。
二、如何培養(yǎng)小學高年級學生數學反思的方法習慣
(一)從生活經驗入手,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行為
反思行為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大量的后天引導才能養(yǎng)成習慣。小學高年級學生已經有一定的生活經驗,但是學生的思維發(fā)散能力還不夠,因此要善加引導,把抽象的數學問題還原成他們熟悉的生活問題,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和記憶。例如,在學習循環(huán)小數這一知識點時,很多學生無法理解“無限循環(huán)”的概念,生活中也較難找到具體的事例,此時,教師可以先從一個故事引入:“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里有兩個和尚:一個老和尚和一個小和尚。有一天,老和尚給小和尚說了一個故事,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和一個小和尚……”教師可以在連續(xù)將故事講解四五遍之后,來進行提問:這個故事有沒有盡頭?如果把這個故事分段,應該如何劃分?學生此時就會意識到,這個故事是沒有盡頭的,因為可以一直這么說下去,而如何給故事分段呢?學生就會去找這個故事中每一段都反復出現(xiàn)的部分。那么,這個故事有沒有盡頭呢?很顯然,這個故事是沒有盡頭的。教師通過這樣的引導過程,讓學生了解無限循環(huán)這一概念,引出無限循環(huán)小數這一章節(jié)知識點。而有限的概念則和無限相反,它是有盡頭的;無限不循環(huán)小數的最大特點是無限且不重復,這樣,教師可以輕松地讓學生分辨這三個數學知識并加深學生的理解。由此可見,通過故事不僅可以提高教學效率,還能活躍課堂氛圍。
(二)在教學過程中重視課程反思和回顧
課堂教學是教學過程的重點,教材內容和例題講解都是在課堂上完成,因此,數學教學要重視課堂教學的效率,重視并引導學生進行課堂反思和課程回顧。
學生的課堂反思要重視兩個方面,一是教學結束后的一般性回顧,二是單元課程結束后的學習總結。在課堂教學中,老師在進行例題講解和難題解析時,要在整個分析活動結束之后概括解題思路,回憶整個解題的過程,強調解題的重點和難點問題,通過這種再三的重復環(huán)節(jié)幫助學生在了解問題解法的同時掌握解題思路,在面對同類型的問題時能夠得心應手。
除此之外,每個單元的學習內容結束之后,老師要預留出一個課時的時間幫助學生梳理整個單元的知識架構:本單元有哪些需要掌握的知識點,重點難點在哪里并進行簡要分析,本單元常出現(xiàn)的題型是什么?解題思路應該是怎樣的?老師可以通過提問要求學生進行回想和反思,自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后期可以通過提問或者其他的考核形式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程度,讓學生通過老師對教學內容的梳理進行回憶,幫助學生建立自己的知識架構。
值得注意的是,在課堂內部進行的教學反思要讓學生敢說,說清楚,教師對此要持積極肯定的態(tài)度,對學生的問題要耐心地解答。
(三)錯題分析,進行反思
數學的學習過程注定是大量習題的疊加過程,基礎的例題分析,掌握基本的解答思路,將知識點實際應用,同時能夠舉一反三,知道并掌握常見的題型轉換套路和解題方法。在日常的練習冊和習題訓練中常會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同一類型的題反復出現(xiàn),每次作為重點來講解,當時明白了該題的解題方法,但是下次將題換一個說法,學生就又不懂了。這種問題出現(xiàn)的根本原因就是教師在對題目講解分析之后并沒有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學生只是當時明白,換一種方式來問,學生還是不懂。由此可見,教師要重視錯題分析以及解題思路的深度消化和掌握。
教師在對某一題型進行深度講解之后,要將此類問題的解題思路和解題難點反復強調,同時,要趁熱打鐵,給學生布置幾個同類型不同角度的題型,現(xiàn)場讓學生練習,讓學生活學活用,當場對該題型掌握透徹。除此之外,教師在批改學生的作業(yè)時,遇到已講解過的題型再錯的情況要耐心,問學生有沒有對該題進行檢查,回答是不是錯誤的?老師有沒有進行過該類型題目的講解,要求學生回憶當時的解題思路并進行對比:我在解題的時候是不是按照這種思路來做的?以此加強學生作業(yè)的反思情況,督促學生對自己的作業(yè)先進行自查,讓有些問題在學生自己的階段就得到解決,而且,往往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對學生的影響更大、記憶力更深刻。
(四)對解題思路進行反思
俗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這在數學問題的解答過程中同樣適用。在數學問題中,由于知識的互通性,往往一道題有不同的解答思路。有的解題方法直截了當,簡單易懂卻并不被廣泛使用,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解題思路進行深層次的反思。
例如,在遇到同一個題目有兩種以上解法的情況下可以做單獨的例題講解,請有不同解法的學生上臺還原他們的解題思路,對于絕大多數學生選擇的常規(guī)解題思路予以肯定,并進行概括總結;而對于少數人發(fā)現(xiàn)的更直接、更簡單的解題思路進行重點分析和講解,對該學生進行鼓勵和表揚,肯定他的創(chuàng)新思維。以這種積極肯定的態(tài)度鼓勵全體學生在進行習題練習時多發(fā)現(xiàn)、多思考,對自己的思維過程進行審視,轉換解題角度,從而找出每一道題的最佳解題思路。
(五)對學習全過程進行及時反思總結
小學生有寫周記和日記的習慣和要求,這是對學生語言應用能力和生活的總結記錄。筆者認為這種習慣在數學教學中也值得推廣。
數學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內容,隨著年級的增加,學習的內容只會不斷增加,難題也會越來越多,因此,必須養(yǎng)成總結反思的好習慣,將自己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的經典例題、難題、新穎的解答方式、高效的學習方法和記憶方式、失敗的學習教訓和案例甚至是學習過程中某一階段的心理變化都可以通過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定期地進行溫習回顧,有助于加深記憶。
學習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需要付出大量的辛苦努力,及時進行反思和總結,才能夠及時地了解自己學習過程中的薄弱之處,并對癥下藥,在實踐總結中慢慢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為以后更難的數學學習打下牢固的基礎。
總而言之,在小學高年級的數學教學中加強對學生反思能力的培養(yǎng)和引導已經成為新時代教育背景下的一大重點和亮點。這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重視學生反思和總結的習慣培養(yǎng),在講例題之后注意對解答思路的反思,在教學單元結束后對單元內容進行回顧,在不斷的反思中引導學生的思維模式,端正學習態(tài)度,幫助學生對自己的學習狀況有一個客觀合理的評價。筆者從自身的教學經驗出發(fā),提出了幾點建議和方法,希望對其他教師的教學過程能夠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王運卿.淺談如何培養(yǎng)小學高年級學生數學反思的習慣[J].學周刊,2015.
[2]孫新好.淺議培養(yǎng)小學高年級學生數學反思習慣的有效途徑[J].中華少年,2016.
[3]黃仕江.淺談小學高年級數學反思習慣的培養(yǎng)[J].華夏教師,2014.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