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小玲
摘 要:主要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探究性學習的策略作了粗淺探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探究性學習的策略主要做到以下四點:一是巧設疑問,激發(fā)探究欲望;二是創(chuàng)設自主活動的機會,構筑探究橋梁;三是引領學生進行合作交流,強化探究效果;四是實踐運用,實施探究創(chuàng)新。
關鍵詞:小學語文;探究性學習;合作交流
美國著名教育家布魯納說過,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是獲取信息過程的主動參與者。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課程內容更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和社會科技的發(fā)展,重視師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對話,使教學變成一種充滿智慧的挑戰(zhàn),為教師提供了拓展創(chuàng)新的平臺。這一切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建立起體現師生交往互動、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的新模式,以滿足學生發(fā)展的需要,達到新課程的要求,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為此,筆者在語文教學中以自主探究性學習作為教學改革的突破口,并進行了一些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成果。下面筆者談一談在英語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的一些實施策略。
一、巧設疑問,激發(fā)探究欲望
提問是教師在實施教學過程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適當地設疑問難,不但能夠激發(fā)學生求答的欲望,更能調動學生求知的積極性,自然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為此,在平時教學中教師需要從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知識水平出發(fā),善于提出一些對于學生來說既有熟悉感但又需要動動腦筋才能解決的問題,這樣不但保護了學生的好奇心,而且充分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欲望。例如,教學《燕子專列》一文時,筆者就是抓住文中關鍵詞“饑寒交迫”進行一系列的設問:(1)“饑寒交迫”的含義是什么?(2)燕子當時為什么會出現“饑寒交迫”?當時瑞士的天氣是如何的?(3)瑞士政府得知“饑寒交迫”的燕子這一情況后,會作出怎樣的應對措施?如果政府不果斷采取措施,后果會怎樣?(4)從“饑寒交迫”的燕子的遭遇以及優(yōu)厚的“待遇”過程中,我們該怎么做?讓學生在這一連串的思考中,逐步理解、認識惡劣氣候、環(huán)境與人們奉獻愛心的關系,從而增強保護環(huán)境、愛護鳥類的意識。一般來說,設疑往往是在教學內容的關鍵處入手,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是游戲、故事、圖片等,只要能激發(fā)學生探究欲望即可。提出疑問之后,教師應該給予學生足夠的自主探索時間,不然“設疑”就沒有意義,那么學生探究學習也談不上了。
二、創(chuàng)設自主活動的機會,構筑探究橋梁
自主課堂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求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掌握學習的主動權。為此,在平時課堂教學中,我們廣大教師要懂得把手中的權力下放給學生,比如課堂中的問應該由學生來提出,給予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去品讀,給予每個學生講的機會。當然需要強調的是,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主導地位依然不變,學生的自主探究過程離不開教師的引導。例如,學習《奇怪的石頭》一課時,傳統(tǒng)的教法是對石頭的外觀、來歷作一一講解,這樣的課堂是典型的“注入式,滿堂灌,教師講,學生聽”。而筆者教學這篇課文時是這樣設計教學過程:首先引導學生自由閱讀課文,然后提出討論問題:“石頭是由哪里得來的”要求學生以小組學習的方式,并充分調動每位成員去進行資料的搜集,最后將結果匯合到組長手里,結果得出了合理的解釋。在整個過程中,完全放手讓學生探究知識,而教師只是起了一個引導者的作用,整節(jié)課氛圍非常好,效果比較顯著。
三、引領學生進行合作交流,強化探究效果
在探究學習過程中,要想進一步強化學習效果,需要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而由于學生的差異性,要想每個學生都參與課堂,就離不開學生間的交流合作。因此,在課程教學中,可以根據教材內容特點將班上的學生分成若干個研究小組。在完成教材一章節(jié)或某一知識點后,提出供學生研究參考的課題內容,讓學生分組展開探討研究,然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協(xié)同合作精神,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相應課題研究任務。例如,學完《桂林山水》這篇課文后,筆者對學生說:“同學們,讀完這篇課文,你再去游桂林,你一定會更喜愛桂林,也一定更會欣賞那里的山水,老師和你們一樣真想去桂林看看,課下讓我們再去了解桂林,把書中沒有介紹過的講給大家聽,然后我們進行小組展示交流?!庇谑钦n后學生自由組成小組,紛紛去圖書館查閱書籍或者和家長一起上網查閱……他們搜集了不少資料,而且都制成了幻燈片,有的小組介紹銀子巖,有的小組介紹梯田,有的小組介紹漓江煙雨,有的小組介紹陽朔月亮山……這樣的實踐活動,不但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能力,而且使學生加深了對課本知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使每一位學生真正成了自主學習的探究者,真正體驗到了學習的快樂。當然,在學生進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始終扮演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當發(fā)現合作小組討論內容與主題不符合,應及時引導;當合作小組在探究時出現新思維時,應給予有效的肯定;當合作小組在探究時碰到困難時,應給予有力的幫助。
四、實踐運用,實施探究創(chuàng)新
廣泛開展課外實踐活動,是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也是落實自主探究創(chuàng)新實驗的途徑。在實踐中,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認真分析、主動思考、積極探索、獨立解決問題,這實質上就是創(chuàng)新。為此,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結合新課程經常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社會實踐活動。如,教學完《只有一個地球》這一課,我?guī)ьI學生搞了一次“環(huán)保校外采訪調查活動”。大家首先是去觀看學校旁邊河流的景象:裸露的河床、泛黃的河水、漂浮的垃圾……不時傳來一陣陣惡臭。接著我又帶同學們采訪了幾位長期居住在河邊的老村民們。老村民們向我們講述了這條河美麗的過去、這條河的變遷,令人懷念和感嘆?;貋砗笪乙竺總€學生都寫一篇題為“我談如何整治河水污染”的專題小文,同學們的表現十分積極。他們一方面從多個角度談了環(huán)保的意義,另一方面運用自己的知識能力,發(fā)揮自己的智慧,提出了不少有益、有創(chuàng)意的環(huán)保建議。由此可見,讓學生認識課堂外的精彩世界,拉近了語文與生活的距離,使教材上的內容向教材外延伸,并且和充滿生機的現實生活接軌,使教材的容量無限擴大,可引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此外還可以以興趣小組為單位開展朗誦會、講演比賽、閱讀比賽、識詞默寫比賽、作文比賽、聽力比賽,進行故事表演、小品節(jié)目表演、戲劇表演,舉辦語文講座、聽廣播、看錄像、聽報告等活動。這樣不但鍛煉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而且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讓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去探究創(chuàng)新。
開展自主探究性學習,是新課標的基本理念,是現代教育理論發(fā)展和深化,是一種符合時代要求的學習方式,已成為當前課程改革的主要趨勢。它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開展和實施,充分體現了“以人的發(fā)展為本”“全面發(fā)展個性”的嶄新教育理念。但是作為一項新的課堂模式,要真正成為廣大教師的自覺行動,并積極實踐,還需要不斷提高認識,創(chuàng)設氛圍。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該認真研究新課程的教育思想,把握新時代的教學模式,不斷提高自己,更好地為課程改革服務,為教學服務,為學生服務。
參考文獻:
[1]常玉芬.語文探究性學習策略探討[J].教育革新,2005(10).
[2]李延國.語文探究性學習初探[J].濟南教育學院學報,2003(7).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