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慶霞
(銅仁學院大健康學院 貴州 銅仁 554300)
19世紀中葉,赫伯特·斯賓塞提出了一個經(jīng)典的課程問題“什么知識最有價值”,在這之后,知識的價值與課程的問題直接聯(lián)系在一起,教育科學領域逐漸開始了對課程內容的探討。課程內容的選擇和組織是課程編制的一項基本工作,是實現(xiàn)課程目標的手段,課程內容直接指向“應該教什么”的問題,然而將課程內容定義為教材,就會把教材當作完全的課程內容,美國杜威曾經(jīng)說過“即使是用最合邏輯的形式整理好的最科學的教材,如果以現(xiàn)成的形式提供出來,在他呈現(xiàn)到學生面前時,也失去了這種優(yōu)點?!币詫嵱弥髁x和建構主義認識論為基礎的強調課程內容改革的浪潮受到國內外教育者的青睞。
1984 年,北京體育學院、沈陽體育學院、天津體育學院等體育院校陸續(xù)開設了體育社會學課程或講座,至此體育社會學開始成為一門獨立的課程。2016年,教育部高等學校體育教學指導委員會討論并頒布的《高等學校體育學類本科專業(yè)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中,《體育社會學》被列為體育學專業(yè)基礎課程,成為體育學專業(yè)必修課程,即體育學本科專業(yè)必須開設的課程,至此體育社會學的學科地位不斷提升和凸顯。體育社會學是運用社會學的知識,研究體育與其他社會現(xiàn)象之間的相互關系,體育與人的社會行為、社會觀念的關系,以及體育的社會問題的一門學科。它既是社會學的分支應用學科,也是體育學的基礎理論學科。高校體育學專業(yè)學生體育社會學課程可以豐富體育視野,從社會學的視角來研究體育社會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體育社會問題,分析體育社會問題和解決體育社會問題。銅仁學院轉型發(fā)展,提出傳統(tǒng)教育理念向應用型教育理念轉型,傳統(tǒng)的體育社會學教學多是遵循教材的內容進行教學,完全不適用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狹窄的專業(yè)化只能適應靜態(tài)社會,而社會是動態(tài)的發(fā)展,只有基礎扎實,適應力強才能適應動態(tài)社會。當代大學生學習中“讀完——考完——忘完”,是學科教育的通病,這種情況很值得我們深思。然而,如何構建體育社會學課程內容改革的新模式,成為高校體育社會學課程改革關注的焦點。
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全世界范圍內高等教育進入了“以提高教學質量為教育目標”的階段,體育社會學教學內容的改革研究正是體育學專業(yè)提高教學質量保障的途徑之一,為了使研究更加深入,現(xiàn)將該領域的研究基礎綜述如下:
該領域國外的研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的體育社會學雜志。但雜志中的多數(shù)內容都是體育群體的研究,關于體育社會學教學的研究內容至今尚未涉及。國內研究方面,在中國知網(wǎng)上,以“體育社會學課程”為主題檢索文獻,檢索結果為 10條記錄,該領域的主要研究有:王雪峰[1]等《情景教學在體育社會學課堂中的應用研究》,該論文對情景教學在體育社會學課堂中的實踐需求、教學應用進行了研究,認為情景教學適合現(xiàn)代高等體育院校學生的特點和課堂需求,也適合偏重理論講授的體育人文社科課程。牛麗麗[2]等《PBL教學模式在體育社會學課程中的應用調查》通過運用文獻資料、教學實踐、問卷調查以及數(shù)理統(tǒng)計等研究方法,對 PBL教學模式在體育社會學課程中運用情況進行調查研究,結果顯示:PBL教學模式能夠增加體育社會學課程的趣味性,提高體育專業(yè)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助于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擴充他們的知識面以及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社會實踐能力還能使學生在不斷解決 PBL教學模式中遇到的困難中成長。武杰[3]等《體育社會學課程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思考》通過對體育學院2009級碩士研究生體育社會學課程教學進行調查,針對大課堂教學模式,探究"主導——主體"教學模式的可行性。文章對學生在實施自主教學模式中的課堂教學內容,課件制作,教態(tài),課堂教學組織能力,出勤,學生討論互評,教師點評等七方面情況進行探究,希望能為體育社會學課程教學改革模式的發(fā)展提供理論支持和幫助。
戴維.喬納森(David H.Jonassen),國際教學系統(tǒng)設計領域的著名學者,他認為“教育的未來應該將焦點放在有意義的學習上,教育的重要內容是讓學生學會怎樣推理、決策和解決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復雜問題。”從此觀點出發(fā),對體育社會學課程學習的理解,就可以解釋為:學生在學習體育社會學過程就是,有意圖的、積極的、自覺的、建構的實踐過程,是學習意識——實踐行動——學習反思的活動。如圖1。
圖1 體育社會學有意義學習模型
圖1說明,只有當體育社會學課程學習者生成有學習意圖時,有意義學習才能發(fā)生。在實踐行動中,如果教師能闡釋清楚每個問題的性質、問題表征以及在解決各種問題過程中所需要的各種認知和情感過程,就可以明確哪些個體差異因素會產生在學習中,也就可以為支持各種類型解決的學習構建教學設計方法和模式。
要進一步促進學習者有意義的學習,特別是有目的性的知識建構,就應該給學習創(chuàng)作合適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習者在真實的環(huán)境中進行有意義的學習,以實現(xiàn)課程教學任務中個體和群體知識的建構。通過喬納森提出的活動理論作為體育社會學課程內容改革學習環(huán)境設計的框架,可以逐漸形成一套比較完善的體育社會學學習環(huán)境設計理論體系,其基本框架是體育社會學活動理論,主要包括3個要素。(1)問題空間,即選擇一個體育社會學的問題作為學習的主題和焦點;(2)案例設計,提供體育社會學相關的案例或者工作范例或社會活動以啟動學習者的自發(fā)學習及基于案例的推理,提供實踐認識;(3)信息資源與認知工具,提供體育社會學課程學習者能夠及時獲取的可供選擇的信息和輔助特定認知過程的工具。
《體育社會學》課程是體育教育專業(yè)理論必修課程,從09年至今一直開設本門課程,體育社會學是一門重要的課程,它往往成為體育科學與外界接觸、交流的一座橋梁,針對我院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體育社會學將發(fā)揮它不可低估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體育運動不是一種孤立的人體的肢體活動,體育運動與人類社會實踐活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目前該?!扼w育社會學》課程建設力度明顯不足,原因是多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第一,學生普遍重要專業(yè)技能課,輕視專業(yè)理論課,因為學習積極性不高,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差,看無關書籍、玩手機、說話、睡覺等現(xiàn)象突出。
第二,學生對一些定義式教學內容不能理解,對教學形式上又比較枯燥的教學內容比較反感。符合學生實際需要和完成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教學內容還需要改造和加工,網(wǎng)絡信息教育等一系列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還不夠廣泛,學生覺得平時隨便學學也能畢業(yè)。
第三,課堂上“教師主導”教學模式應用范圍太大,不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教學內容上理論與實踐分離,沒有真正實現(xiàn)理論與技能相長,服務社會的教育理念。學生動手、動腦能力較弱,不愿意出去參加體育實踐。
第四,對體育理論實踐課程的不重視,導致教師對課程開設的目的、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等重要教育環(huán)節(jié)缺乏思考和整體設計,備課不充分,教師對教學缺乏激情。
筆者在《體育社會學》課堂實踐中已經(jīng)進行了部分嘗試,增加課堂教學5分鐘互動教學內容,每次請一個同學講解一個體育小百科知識,這對豐富體育系學生的專業(yè)文化儲備非常有利。另外針對體育學學生就業(yè)情況,結合教材內容讓學生們們自己調研并分組完成授課,實施效果令人喜憂參半,憂的是有的組學生走到講臺授課竟然完全照本宣科,喜的是有的組學生發(fā)揮集體合作,探究精神,創(chuàng)造“談話式”教學課堂,效果非常好。體育社會學課程內容改革整體思路如下:首先對學生進行調研。調研學生對現(xiàn)行《體育社會學》教材中比較感興趣的教學內容。其次初步選取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教學內容,教師聯(lián)系教材并結合本地化體育特色,以教育部《體育社會學課程教學要求》為依據(jù),注重社會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精選教學內容,合理取舍教學內容,既保持教材的系統(tǒng)性,又注重教學的實用性,并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根據(jù)不同教學內容選取不同教學方法,實現(xiàn)并建設“3課堂4層次”的課程內容改革模式。
首次結合應用性人才研究理論對體育教育專業(yè)《體育社會學》課程內容進行研究,并深刻揭示出銅仁學院轉型期體育學專業(yè)理論課課程改革的必然性,將行動化為實踐,超越以往研究的簡單介紹和淺表分析。采用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方法,改變傳統(tǒng)的的教師教和學生學的課程內容,建立3課堂4層次的新興《體育社會學》課程內容體系,屬于體育教育專業(yè)理論課程改革的首次嘗試。其次本研究中的3課程并不僅僅包括傳統(tǒng)意義上的課堂教學,它同時包括給予教學講授的課堂、學生活動課堂和社會實踐課堂等三方面內容。體育社會學課程內容改革將會形成一套具有推廣價值,具有體育系特色的理論課程內容改革模式,促進理論與實踐的高度結合。
體育社會學課程改革的目標著眼于教學內容的整體優(yōu)化,建立與地方本科高校體育系學生發(fā)展相適應的知識結構和內容結構。試圖將“傳統(tǒng)課堂”內容化為“課堂分類式”課程內容,具體分為3種課堂專題內容。它由3部分構成:第1課堂(基于教學講授的課程),第2課堂(學生工作室),第3課堂(社會實踐、校外基地等)。試圖將章節(jié)課程內容改革為層次教學內容,在層次上劃分為4種:即粗學教材、介紹性教材、精學教材和鍛煉性教材。加強課程的建設,建立并不斷完善科學、規(guī)范的具有體育系特色,深受學生喜愛的《體育社會學》課程。
4.4.1 銅仁學院體育學專業(yè)體育社會學課程改革的任務
第一,突出學生主體性[4],教學內容的選擇從學生的發(fā)展和需要來考慮,把學生的發(fā)展和需要作為構建教學內容的出發(fā)點和歸宿。
第二,針對體育系學生不重視體育理論課程的教學,加大實踐教學力度,保證教學質量,幫助學生完善知識結構,發(fā)展興趣愛好,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應用型人才。
第三,促進“產學研”建設的機制,《體育社會學》課程建設盡量服務于本地體育事業(yè)發(fā)展和地域文化。
圖2 體育社會學課程內容改革4個層次圖
本項目改革的內容可以概括為:以教育部《體育社會學課程教學要求》為依據(jù),注重社會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構建一套符合地方本科院校體育教育專業(yè)學生相適應的課程內容,其宗旨為精選教學內容,合理取舍教學內容,既保持教材的系統(tǒng)性,又注重教學的實用性,并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質是“建立3課堂4層次”的新興《體育社會學》課程內容體系,具體改革內容介紹如下:
改“傳統(tǒng)課” 課程內容為“課堂教學“課程內容,即第1課堂(基于教學講授的課程),第2課堂(學生工作室),第3課堂(社會實踐、校外基地等)。
改“章節(jié)課程”內容為“層次課程”內容,內容在層次上劃分為4種:即粗學課程內容、介紹性課程內容、精學課程內容和鍛煉性課程內容教材。因為教材內容中章節(jié)較多,而學時有限,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本項目創(chuàng)設了四層次課程內容方法(如下圖)。這些改革嘗試是課題負責人在前期教學中的初步嘗試,也是初步設想,但就哪些課程內容應該放到這四個層次中,同時如何與“3課堂”改革設想貫穿還需深入研究。見圖2。
體育社會學課程是普通高校體育專業(yè)學生必修的基礎課程之一,然而體育社會學課程在我國的起步比較晚,且成熟的教材并不多見,教師在講授體育社會學課程時仍以教材為主脫離了客觀生活,也脫離了地方文化,傳統(tǒng)的以講授為主的體育社會學課程枯燥乏味,未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脫離當時社會與文化的體育社會學課程不是一堂完美的課程,高校體育社會學教師必然要結合自己地域文化的實際改革體育社會學課堂。筆者構建的“3課程4層次”的課程內容模式雖是一種學科適應模式,但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每位體育社會學教師可以結合本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改革,同時相關學科的教師也可以借鑒。
[1]王雪峰.情景教學在體育社會學課堂中的應用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6):10—13.
[2]牛麗麗.PBL教學模式在體育社會學課程中的應用調查[J],西昌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1):111—114.
[3]武杰.體育社會學課程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思考[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10(3):40—44.
[4]盧元鎮(zhèn).體育社會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