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高興
名玉之南陽玉雕
王高興
南陽玉,又稱“獨山玉”“南玉”,產于河南省南陽市城區(qū)北邊的獨山,為中國四大名玉之一。獨山玉質堅韌微密,細膩柔潤,光澤透明,色澤斑駁陸離。有綠、白、黃、紫、紅、黑6種色素77個色彩類型,是玉雕的一等原料。玉雕品主要有人物、花卉、鳥獸、山水、神像、首飾等120多個品種。獨玉雕品晶瑩閃爍、玲瓏剔透,為南陽著名特產。
說起南陽的玉雕,就不能不先提及南陽人引以為自豪的“鎮(zhèn)市之寶”、我國四大名玉之一的獨山玉,獨山玉因產于河南省南陽市的獨山而得名。南陽盆地玉石資源豐富,質地優(yōu)良,開采、雕刻、經營歷史悠久,舉國著稱,被譽為“中國玉雕之鄉(xiāng)”“中華玉都”,曾榮獲“中國珠寶玉石首飾特色產業(yè)基地”,南陽玉雕在中國玉文化發(fā)展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南陽獨山玉的生產歷史悠久。從南陽市黃山、新野鳳凰山、鎮(zhèn)平及社旗等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的獨玉鏟、獨玉璜等說明,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這里勤勞智慧的古人就開始利用和雕琢獨玉了,玉文化開始萌芽并初步繁榮起來。到了漢代,南陽玉已被大量開采并雕琢,盛況可觀,有了加工、雕刻玉器的聚居區(qū),一街兩行,作坊林立,琢玉之聲,不絕于耳。到了西漢時,南陽玉雕已經達到了相當的規(guī)模,現在獨山腳下的沙崗店,還留有漢代“玉街寺”的遺址。唐宋以后,南陽玉雕逐步由原來單純作為貢品供達官貴人觀賞享用,發(fā)展成為既有裝飾品,又有生活使用的器皿。明清時期南陽玉雕品種已十分豐富。清代以后,南陽玉雕已形成一大行業(yè)。獨山玉的開發(fā)利用備受重視,在礦床研究、礦山開采、雕琢加工、市場銷售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進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久負盛名的南陽玉雕業(yè)吸引了大量的業(yè)內外人士,從而使獨山玉為更多人所了解、欣賞和接受。
南陽玉雕花色品種繁多,有赤、橙、黃、綠、青、藍、紫等30多種色彩類型,色澤鮮艷,硬度高,光澤好,質地細膩,透明度高,是雕琢玉器的上好原料,可同翡翠媲美,德人曾稱其為“南陽翡翠”。玉雕產品的品種,可分為人物、花鳥、走獸等4大類,人物造型多取材于神話傳說、古代戲曲故事,花鳥有百鳥朝鳳、喜鵲鬧梅、鳳凰牡丹、長尾鳥屏等23種;走獸有獅、象、虎、牛、套馬等16種;亭熏有玉瓶、玉環(huán)、轉爐、亭爐、玉鼎等,共120余種。雕刻按技法不同分花活、素活兩類,花活如花熏、轉爐、飛禽、走獸、仕女人物等。雕技精湛,刀法復雜,寓意深刻;素活如戒指、手鐲、耳環(huán)等。現代藝人除繼承傳統雕刻外,融匯國畫的山水、人物、花鳥等畫風格,經歷代玉雕藝人的潛心研究,逐步形成“花活以技取奇,素活以色顯貴”的特點。
經過玉雕藝人和科技工作者挖掘、整理傳統技藝,吸取外地經驗,南陽玉雕的工藝不斷改進,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藝術風格,以技巧的靈活及色澤顯貴著稱于世。歷經千年興盛而不衰的玉雕產業(yè),形成了濃郁的、博大精深的南陽玉文化,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代代相傳、層出不窮、技藝高超的南陽玉雕藝人。南陽的玉雕藝術大師們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同時,不斷引進、吸收、創(chuàng)新藝術設計雕刻手法。正是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得天獨厚的美玉資源相結合,才使得南陽玉雕這一藝術瑰寶得以代代相傳,發(fā)揚光大,驚世之作也不斷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