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華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中關于寫作目標這樣寫到:“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jù)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痹陔A段性目標中,第一學段稱為“寫話”,第二、第三學段都稱為“習作”,在第四學段中才稱為“寫作”。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寫作教學是一個漫長、由易到難、由敢寫到會寫的過程。不論是在寫人、寫事還是寫景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常常會提到“具體描寫”這四個字。那么,在描寫人物時,怎樣才能夠?qū)⑷宋飳懢唧w呢?
一、外貌描寫
作為正面刻畫人物的一種寫作方法,外貌描寫主要是對人物的容貌、體態(tài)、服飾和神情的描寫。好的外貌描寫既能讓人物活靈活現(xiàn)躍然紙上,又能突出某一特定情境中人物的特點,較好地塑造人物形象,并能一定程度上表現(xiàn)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卡羅納》一文中這樣寫道:“他面容灰白,眼睛哭紅了,兩腿站不穩(wěn),好像他自己病了一場似的?!敝皇且痪湓?,便把卡羅納失去母親后傷心欲絕的樣子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突出了他內(nèi)心所承受的巨大痛苦,讓人不由得心生同情和憐憫。在日常的外貌描寫中,我們可以嘗試著捕捉更多的信息,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二、語言描寫
語言描寫能夠直接、生動、深刻地表達人物的感情,體現(xiàn)人物性格特點,反映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對于小學階段的孩子來說,語言的描寫極易平鋪直敘、一般化,在表達形式上也容易雷同。那么,怎樣才能有效避免這些情況發(fā)生呢?比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關注提示語的不同用法:提示語可以放在前面、后面或者中間,有時候也可以不使用提示語。
課文《幸福是什么》中有這樣的一段對話描寫:
一個孩子說:“讓我們分頭到自己愿意去的地方,弄明白幸福是什么。我往東走?!?/p>
“我往西走。”另一個孩子說。
“我留在村子里,”第三個孩子說,“也許我在這里就會弄明白幸福是什么?!?/p>
此外,語言還可以通過標點符號使表達更加準確。除了通常使用的符號以外,省略號和破折號的作用也不可小覷。比如,小女孩痛苦地呻吟著:“我……我……是快要……死了吧?”省略號的使用恰如其分地表現(xiàn)出小女孩在遭遇車禍后痛苦不堪、斷斷續(xù)續(xù)的言語,以及面對突如其來的車禍時的恐懼心理。再比如,蘇宇吞吞吐吐地說:“那個鉛筆盒——嗯嗯——不是我拿的。”這樣的描寫充分體現(xiàn)了蘇宇因為偷拿了同桌鉛筆盒而被同學問到時的囧樣兒,難為之情顯而易見。
三、動作描寫
動作的描寫要求細致、生動、完整地描述每一個動作,尤其是連續(xù)動作的描寫,可以較好地突出人物的特點,表現(xiàn)出人物的動態(tài),較好地激發(fā)讀者的聯(lián)想,形成畫面感。譬如,有一次我走進教室,看到掉落在講臺上的黑板擦,便彎腰拾起。因為平時比較注重觀察能力以及語言的訓練,我便請孩子們描述一下剛才的情形。
第一位同學說“陳老師撿起了黑板擦?!?/p>
“撿的時候身體是怎樣的?還能說得具體一些嗎?”我問到。
“陳老師彎下腰撿起了黑板擦。”
“還能再具體嗎?”
“陳老師走上講臺,慢慢地彎下腰撿起了黑板擦?!?/p>
……
在一次次的交流與碰撞中,一個學生在小練筆中這樣寫著:
“伴隨著悅耳的上課樂曲聲,陳老師和往常一樣邁著輕盈的步伐
走進教室,大家立刻安靜下來。她快步走上講臺,把書輕輕地放在講桌上,回頭看了看干凈如新的黑板,微笑洋溢在她的臉上。突然,陳老師的眉頭輕輕一皺,眼睛朝地上看去,我們的目光也隨著她轉(zhuǎn)移。咦?黑板擦怎么躺在地上?再看陳老師,她已經(jīng)彎下腰,伸手撿起了掉在講臺上的黑板擦?!?/p>
四、心理活動描寫
心理活動描寫是指對處在一定環(huán)境中的人物的思想活動和心理狀態(tài)的描寫,通過這種手段深入人物心靈,揭示人物內(nèi)心豐富而復雜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動的描寫對于塑造人物形象、刻畫人物性格有著重要的作用。一個孩子在日記中這樣寫道:“今天是我第一次升旗,我端端正正地走上了主席臺。這時,我的心里非常緊張,心怦怦直跳,仿佛就要躍出胸膛?!绷攘葦?shù)字,把自己在升旗這一特定環(huán)境中的緊張心情表現(xiàn)無余,這樣的描寫更容易使讀者產(chǎn)生共鳴。再如課文《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中,多次出現(xiàn)了心理描寫,讓人深深地了解到少年周恩來在看到國人在租界遭受外國人欺侮時感受到伯父所說的“中華不振”,更深入地體會他立志讀書振興中華的決心。
具體描寫——看似簡單的四個字,要想真正落實到孩子的筆下形成一種能力,絕非易事。老舍先生說:“描寫人物最難的地方是使人物能立得起來?!币粋€“立”字,就要求我們無論是外貌描寫,還是語言、動作描寫,或是心理活動的描寫都要更用心、更細致、更具體,使所寫人物能夠栩栩如生,令人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