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亭亭
摘要:目前小學低年級美術色彩畫教學有效性不高,主要緣于一些影響因素的存在,教師要聯(lián)系實際,盡力排除這些影響因素,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美術教學;色彩畫;小學低年級;有效性;影響因素;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1-0313-02
1.影響小學低年級美術色彩畫教學有效性的因素
目前,影響小學低年級美術色彩畫教學效率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幾方面:
1.1 作業(yè)公式化,缺乏學生自己的想法,沒有創(chuàng)造性。以往的美術作業(yè),學生完成作業(yè)時完全根據(jù)教師的作業(yè)要求去套,或者直接臨摹書中范作。課堂中缺少師生間的交流。整整一節(jié)課,學生的思維往往只處于小幅度波動,往往學生的作業(yè)也形式單一,缺乏創(chuàng)造性。
1.2 學生個體能力存在差異。一些基礎好的學生,根據(jù)教師提出的作業(yè)要求能很快完成作業(yè),基礎一般的同學完成作業(yè)往往要半小時,甚至更多的時間,這樣就造成了基礎好的學生在課堂上有一段時間無事可做,他們的能力在這節(jié)課不但沒有得到較好的培養(yǎng),反而制約了其他能力的發(fā)展?;A差的學生往往也受基礎好的學生地影響不能用心去完成作業(yè),而趕時間應付老師作業(yè)。
1.3 學生對于美術學習的興趣不穩(wěn)定。低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充滿好奇心,在進行美術學習的時候很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這是符合兒童成長過程的心理特征。但是這種興趣并不穩(wěn)定,容易受教師態(tài)度、他人評價等因素的影響。
1.4 學生糟糕的學習行為習慣。在課堂上經(jīng)??吹接袑W生忘記帶美術工具,這主要是由家長的不重視或不作為,以及低年級學生意志自覺性差,不善于有條理地安排學習生活的特點造成的。
1.5 家庭的重視程度不夠。從家長的支持力度中可以看出家長對學生美術學習的重視程度,學生忘記帶美術工具,無法按時完成課后作業(yè),都降低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提高小學低年級美術色彩畫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2.1 精選教材,分層教學。教材內(nèi)容力求以學生生活體驗和知識經(jīng)驗為載體,激發(fā)學生美術興趣,培養(yǎng)學生美術知識和能力。在教學實踐中,要注意結合學生實際組織教學內(nèi)容,設置教學難度。例如二年級《彩紙片的組合》一課,原教材要求學生完成一張抽象色塊組合的作品。這對于思維高度依賴具體形象,很難理解抽象概念的二年級學生來說難度較大。根據(jù)學生熱愛小動物和童話故事的特點,把課題改為《愛跳舞的小貓》,把教學內(nèi)容改成為參加"舞林大會"的小貓,設計舞蹈動作和布置舞臺。具象的舞蹈動作結合抽象色塊的背景組合,既降低了學習難度,適應了學生思維發(fā)展的階段性特點,也完成了教材設定的引導學生嘗試抽象表現(xiàn)的教學目標,促進學生思維由形象向抽象的轉(zhuǎn)變。
學生的學習能力也是有差異的,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能力水平,幫助學生確立適合自己的學習的目標,也就是現(xiàn)在提倡的分層教學,從而徹底轉(zhuǎn)變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確保學生在美術學習上的成功。
2.2 把握學生心理,掌控課堂教學。豐富的教學形式,能吸引學生的注意;有趣的學習活動,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教師要重視通過創(chuàng)設豐富有趣的學習情境和活動,引導學生在課堂實踐中培養(yǎng)美術的感悟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低年級學生對現(xiàn)實和空想,對自己和他人的區(qū)別還比較模糊,尚處于未分化的心理狀態(tài)。認為凡是動的東西都是活的,都和自己一樣,有感覺、會思考。所以擬人化的情境教學能有效貼合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吸引他們愉快地投入學習。 在上一年級《有小鳥的樹》一課時,設計了"小鳥寶寶找新家"的情境。學生扮演小鳥寶寶,在鳥媽媽(老師)的帶領下到森林里考察各種樹木,為自己挑選一棵中意的大樹安家,最后畫一畫自己的新家和發(fā)生在新家里的故事。由于肩負著重要使命——挑選新家,學生在觀察不同樹木的結構、形態(tài)時顯得格外認真。創(chuàng)作時也能全情投入,一邊自言自語一邊描繪著"新家里的故事"。在愉快的活動中,學生輕松掌握了各種樹木的畫法。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善于把握學生的好奇心和愛玩好動的特點,努力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增強學生探索新知的興趣,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轉(zhuǎn)化為主動獵取知識,在玩中得知、樂中求真。
2.3 呵護學生興趣,促進學生樂學。低年級生對美術學習具有相當?shù)臒崆楹团d趣,是他們突出的學習愛好之一。但是這種興趣并不穩(wěn)定,容易受教師態(tài)度、他人評價等因素的影響。所以,教師要從多角度著手,維護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促進學生樂學。 小學低年級學生對教師有特殊的依戀心理,他們對于教師的要求和評價有信服的意向。只要教師態(tài)度和藹可親,他們就很愿意接近,并且由此而喜愛這位老師所教的科目。教師應珍惜孩子的這種心理狀態(tài),悉心教導、循循善誘,促進學生對美術的興趣。小學生有強烈的被關注、被愛撫的需要,教師要盡其所能多關心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因你而更愛美術。
成功的學習體驗最能引發(fā)學生學習的動機,不斷得到成功的證明,會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使他們在日后的學習中更有熱情,而且更易于取得進步。所以,教師要開發(fā)各種途徑展示學生的作品,比如教室版面、校園櫥窗、學校網(wǎng)站等等,使學生切實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強化學習美術的自信。
2.4 關注學生行為,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育就是要養(yǎng)成習慣。好習慣使人受益終生,壞習慣貽害無窮。美術課上學生行為習慣的好壞,也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率。
美術課的課前準備工作一般包括工具材料和認知的準備,問題較多是工具材料的準備。一個常常不帶工具的孩子肯定無法順利完成美術作業(yè),長此以往必然削弱其對美術學習的積極性;同時還有會影響他與伙伴之間的關系,最終導致學生自信心的降低。這主要是由家長的不重視或不作為,以及低年級學生意志自覺性差,不善于有條理地安排學習生活的特點造成的。
為了改善課前準備參差不齊的狀況,急需加強家校間的聯(lián)系。在學生報到當天,會同教材向家長下發(fā)了通知。宣傳美術教育的意義,告知美術學習的注意事項,一年級新生則提前到假期中的首次新生家長會。上述措施有效提高了家長對美術教育的認識,預防了部分家長可能出現(xiàn)的消極態(tài)度,強化了家長對學生美術學習的支持。同時,著力培養(yǎng)學生學習自覺性,改變他們丟三落四的習慣。首先要提醒在前。教師要提前告知學生美術課需要準備的工具材料,課前一天再次提醒。事前的提示和事后的激勵,極大提升了學生做好課前準備的意愿,促進了學生的行為。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強化,"美術課必須做好課前準備"已經(jīng)深入學生意識,成為一種習慣,基本上消除了學生反復多次"頑固性"忘帶工具的行為。時日一長也就養(yǎng)成了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