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 毅
(廣州航海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州 510725)
海洋強國戰(zhàn)略背景下高校海權教育探究
占 毅
(廣州航海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州 510725)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建設海洋強國的戰(zhàn)略抉擇。在海洋世紀格局下,當今世界各國紛紛強勢介入和爭奪海洋資源與海洋空間,我國海洋權益的維護面臨嚴峻挑戰(zhàn);高校海權教育是建設海洋強國戰(zhàn)略的題中之義和基礎工程,亟需強化;向海而興、背海而衰是歷史鐵律,中華民族要實現(xiàn)從海洋大國到海洋強國的飛躍,必須多措并舉,有效拓展高校海權教育。
海洋強國; 高校; 海權教育
新世紀以來,我國黃海、東海、南海海域摩擦和爭斗不斷。中韓黃海漁業(yè)糾紛頻繁,僅2010年就發(fā)生了三次我國漁船被撞事件;2012年9月10日,日本政府制造所謂“購買”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鬧劇,嚴重侵犯我國領土主權;近年來,南海問題更是成為國際地區(qū)的熱點和焦點。例如,2013年1月,菲律賓單方面提起并執(zhí)意推進南海仲裁案,這明顯是赤裸裸披著國際法外衣的政治鬧劇!菲律賓單方面否定我國南海的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為其非法侵占中國南沙群島部分島礁的行為鼓與呼,造成了對南海地區(qū)和平穩(wěn)定的消極影響。同時,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美國政府持續(xù)推進所謂的“亞太再平衡”戰(zhàn)略,強力干預和影響亞太事務,企圖阻撓我國海洋主權的聲索,從而形成對我國海洋發(fā)展戰(zhàn)略的制約和攔截,帶有明顯的中國指向性?!皞€別海上鄰國在涉及中國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問題上采取挑釁性舉動,在非法‘占據(jù)’的中方島礁上加強軍事存在。一些域外國家也極力插手南海事務,個別國家對華保持高頻度??盏纸鼈刹?,海上方向維權斗爭將長期存在?!盵1]3在世界各國強勢介入和爭奪海洋資源、海洋空間的國際視野下,黨的十八大報告審時度勢,特別強調:“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2]在當今世界瀕海各國高度關注海洋海權海防的時代背景下,中國共產(chǎn)黨有史以來第一次從國家戰(zhàn)略層面提出我國未來海洋發(fā)展戰(zhàn)略抉擇。在當今海洋世紀大格局下,高校海權教育的建構與發(fā)展成為一個不可回避的現(xiàn)實課題。
早在2001年聯(lián)合國就明確指出21世紀為“海洋世紀”。在世紀之交,一個國家、民族的海洋觀念和開發(fā)海洋的能力將會決定國家的盛衰強弱。當歷史上一些國家依靠海洋而強盛時,中國因漠視海洋而淪落為半殖民地,這是中華民族最深刻的歷史教訓[3]。藍色海洋是人類未來發(fā)展的資源寶庫,是人類賴以生存生活生產(chǎn)的搖籃,更是連接世界各國的藍色交通紐帶。人類進入21世紀以來,認識海洋、開發(fā)海洋、保護海洋已經(jīng)成為全球共識,特別是沿海諸國爭先恐后地強勢介入周邊海域,掀起了“藍色圈地運動”。
我國不但是一個陸地大國,而且是一個海洋大國,包括960萬平方公里陸地國土面積和300萬平方公里藍色海洋國土面積,此外還擁有1.8萬公里海岸線和6 500多個沿海島嶼。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從國家發(fā)展全局的戰(zhàn)略高度考量海洋問題,吹響中華民族由海洋大國向未來海洋強國蛻變的前進號角,對于我國高校海權教育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建設海洋強國不僅是一個復雜而龐大的系統(tǒng)工程,而且是我國的綜合國力、海防力量以及國民海洋意識和海權觀念等諸多方面的集中反映。雖然在航海史上我國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15世紀初鄭和七下西洋的航海壯舉,可惜只是曇花一現(xiàn)。一直以來,我國都是一個陸權國家,重陸輕海、陸主海從等傳統(tǒng)思想根深蒂固,甚至在明末清初出現(xiàn)了海禁政策。
遺憾的是,我國國民海洋意識淡薄,海權教育薄弱甚至缺失,與我國海洋發(fā)展國家戰(zhàn)略非常不匹配、不協(xié)調。略舉兩例說明。其一,北京的中華世紀壇聞名天下,位于中華世紀壇南面入口處,修建了一個由960塊花崗巖鋪砌而成的圣火廣場,其涵義就是象征偉大祖國地大物博,國土面積合計960萬平方公里。設計施工人員顯然疏忽了我國擁有300萬平方公里的藍色海洋國土。其二,眾所周知,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一直都是橫版,南海諸島一直是以插圖形式呈現(xiàn),“蜷縮”于右下角的小方格里,且比例尺只有主圖的1/2,重陸輕海、陸主海從意識躍然紙上,同時橫版中國地圖常常給人以錯覺:中國國土面積是東西長、南北短。
值得欣慰的是,隨著南海問題重要性的日益凸顯,在海南省三沙市成立半年后,豎版中國地圖正式由官方出版,南海諸島終于走出小方格,得以全面呈現(xiàn),并且與大陸緊密相連。毋庸諱言,豎版中國地圖全景展示了我國陸海疆域,能夠讓人全面直觀地了解和掌握中國的國土情況,有利于培養(yǎng)國民的海洋意識和海權觀念,強化國民的藍色海洋國土思維,避免產(chǎn)生國土陸主海從的誤解。
(一) 我國是海洋文明發(fā)祥地之一
海洋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搖籃。中華民族是人類海洋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創(chuàng)造過許多笑傲五洲的奇跡。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國的海上力量超過古希臘,居于世界之首;秦漢時代的舟師已是雄視東亞的強大樓船之軍;宋元年間,指南針的問世將中國的造船業(yè)和航海術帶入世界領先地位;明末鄭和七下西洋的航海壯舉,比西方“地理大發(fā)現(xiàn)”幾乎早一個世紀[4]。中華文明幾千年,提出藍色海洋與國家安危、國家發(fā)展休戚相關,鄭和是當之無愧的歷史第一人。從1405—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每次隨行人員總數(shù)都在27 000人以上,率領當時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龐大船隊,率先開辟了跨越太平洋、穿越印度洋,直達西亞以及非洲大陸的遠洋航線,開啟了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序幕。大航海時代的到來為積極走向海洋的國家迎來了新的歷史發(fā)展機遇。他們爭雄地中海,逐鹿世界大洋,紛紛崛起為海洋強國。歷史證明,誰控制海洋,誰就可以控制海上貿(mào)易;誰握有海權,誰就可以稱霸世界。而不能制海者,終必被海所制[5]。
(二) 海權教育是建設海洋強國戰(zhàn)略的基礎工程
中國是一個海洋大國,但千百年來的文化傳統(tǒng)卻讓中國重陸地而不重海洋,即便當下,國民的海洋和海權意識相對淡薄,很多人只知道自己的國家有96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卻不知還有面積寬廣的管轄海域[6]。藍色海洋事關國家核心利益與長治久安,直接影響國家經(jīng)濟社會是否可持續(xù)發(fā)展。高校大學生必須與時俱進,打破我國重陸輕海的思維定勢,自覺轉向認知海洋、經(jīng)略海洋,維護國家海權,強化海洋意識、海權觀念和海防思維。2012年有學者在《光明日報》撰文指出,20世紀90年代末,共青團中央對上海大學生進行的抽樣調查結果顯示,90%以上的大學生竟然認為我國的版圖只有陸域國土。2006年的一項報道披露,即使在經(jīng)濟和教育發(fā)達的北京和上海,一些大學生對事關國家戰(zhàn)略安全和民族長遠發(fā)展的重大海洋問題也沒有太多興趣[7]。
青年大學生是實現(xiàn)海洋強國夢的建設者、推動者和圓夢人,擔負著鞏固我國海防和捍衛(wèi)藍色海疆的神圣職責,更是切實維護我國國家海洋權益的后備軍和生力軍。當今世界海洋沖突乃至海上軍事角力,表面上看是國家綜合國力、經(jīng)濟實力、科技實力和軍事實力的較量,實質上是國民海洋意識、海權觀念和海防戰(zhàn)略思維的比拼。建設與國家安全和發(fā)展利益相適應的現(xiàn)代海上軍事力量體系,維護國家主權和海洋權益,維護戰(zhàn)略通道和海外利益安全,參與海洋國際合作,為建設海洋強國提供戰(zhàn)略支撐[1]11。
大學生是黨和國家的寶貴人才資源,強化高校海權教育,提升大學生的海洋意識、海權思維和海防戰(zhàn)略理念是實現(xiàn)我國海洋強國夢的固本強基工程。新世紀新階段,在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海洋強國精神的指導下,加強高校海權教育,必須多措并舉,多管齊下,協(xié)同創(chuàng)新,同時從幾以下個方面著手。
(一)開展涉海專題教育,提升大學生的海權意識
大學生的海權海防教育必須充分依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特別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形勢與政策以及大學新生軍事訓練等課程,開設海洋文化、海洋權益、國防與海防等專題教育,讓大學生真正明白中華民族不僅僅是擁有960萬平方公里的陸地,還有300萬平方公里的藍色海洋國土,真正理解弱國無外交。中華民族喪權辱國的近代史就是帝國主義從海上入侵開始的,由此打開了侵略和蹂躪中國的大門?!皬?840年至1949年的100多年間,中國遭受了世界列強479次的入侵,規(guī)模比較大的應該是84次,入侵的艦船1 860多艘,兵力47萬多人。中國幾乎所有的重要港口,還有港灣島嶼,屢遭外強的蹂躪?!盵8]149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高校大學生軍事訓練普遍是在大一新生入學時開始為期半個月或一個月不等的集中軍事訓練,形成了比較規(guī)范的制度,屬于大學生必修課。軍事訓練內容主要包括兩大塊,一是軍事理論學習,二是軍事技能訓練。軍訓教官都是聘請本地域范圍的武警部隊或軍事院?,F(xiàn)役軍人,以保證高校軍事訓練的質量和效果。大學生軍訓是高校培育新型人才的重要一環(huán),是大學生走進高校的第一課,也是高校開展國防海防教育、增強大學生現(xiàn)代國防意識和國家安全意識的最有效路徑。我國不但是陸地大國,而且是海洋大國。在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海洋強國的時代背景下,特別是在當前海洋問題已經(jīng)上升為國家核心利益的語境下,海權海防教育必須而且應該是當代大學生軍事訓練課程的重要內容。
高校通過一系列海洋海權海防專題教育,激發(fā)青年大學生對藍色海洋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激勵大學生自覺自發(fā)地去了解海洋、關注海洋、親近海洋和愛護海洋,培育大學生的藍色海洋情懷,從而彰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關于海權海防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海運興,國運興。人類數(shù)千年的歷史證明,一個沒有海洋戰(zhàn)略意識的民族,注定是一個沒有希望的民族[8]281。同時,高??梢栽趯W報、校報、校廣播臺和校園文化長廊開設海洋海權海防教育專欄,以重要的海洋、海事或海戰(zhàn)紀念日(如6月8日世界海洋日、7月11日中國航海日、中日甲午海戰(zhàn)紀念日)等紀念活動為契機,大力宣傳和弘揚中華悠久的海洋文明,全面普及海洋文化知識,有力提升海權海防思維,深度拓展大學生校園文化的內涵與外延,積極宣傳黨中央和國家有關涉海方針政策,激勵大學生自覺投身于建設海洋強國的時代發(fā)展潮流,增強青年大學生獻身涉海事業(yè)的責任感、榮譽感和使命感。
(二)拓展社會實踐平臺,夯實大學生的海權觀念
如果說涉海專題教育是強化高校大學生對海洋、海權和海防的認識與認知,社會實踐就是側重于大學生對建設海洋強國的認同與踐行,是夯實高校海權教育的中心環(huán)節(jié)。理論來源于實踐,理論必須用來指導實踐。高校海權教育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最終要呼應當今時代的要求,回歸到現(xiàn)實,落實到踐行,為大學生的思想和言行導航。任何脫離現(xiàn)實生活的教育理論只能是空洞的說教,缺乏說服力、感染力與親和力。大學生利用寒暑假期或者是學校有關部門組織到港口碼頭、涉海企事業(yè)、海洋館或海事博物館、海軍基地等基層一線去開展社會調查,參加志愿者服務,參觀考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活動,在社會實踐中身體力行地接受教育、增長才干、作出貢獻。實踐出真知。在涉海企事業(yè)單位開展社會實踐是培育和夯實大學生海洋意識、海權觀念和海防思維的基本途徑和有效方式,大學生在參與社會實踐過程中實實在在地感受祖國的大好河山,感受我國涉海行業(yè)和國家海防力量的快速發(fā)展,深刻理解維護國家海洋權益、捍衛(wèi)國家海疆和加強海防力量建設的緊迫性與重要性。例如,2015年7月24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100余名國防生和師生代表奔赴青島,在北海艦隊某水警區(qū)天柱山艦上開展為期7天的航海實習。本次航海實習活動進一步拓展了北京大學與海軍的合作模式,是貫徹落實軍民融合發(fā)展戰(zhàn)略合作協(xié)議精神的一項重要舉措。通過參與此次航海實習活動,北大師生體驗了海軍艦艇生活,對中國海軍建設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對海權海防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航海實習活動已經(jīng)成為增強當代大學生海洋海權意識、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加強軍地交流、貫徹軍民融合發(fā)展戰(zhàn)略的重要平臺,對于21世紀加強我國海防建設、走向“深藍”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9]。
青年大學生在參與這些社會實踐活動的過程中耳濡目染,親身感受祖國遼闊的藍色海洋國土的魅力所在,真正了解新世紀人民海軍走向深藍的重大戰(zhàn)略意義,高度認知和認同黨中央提出建設海洋強國的必要性與重要性,更加堅定了自覺投身于海洋強國建設的信心和決心。高校海權教育是一個從學習到實踐、再學習再實踐的循環(huán)往復過程,只有與實際生活、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三原則,知行統(tǒng)一,才能真正實現(xiàn)海權教育進課堂進書本進頭腦的教育目標?!暗教幨巧睿吹教幨墙逃?;整個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教育之場所?!盵10]大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找到了高校海權教育理論的現(xiàn)實依據(jù)和理論支點,加深了對海洋海權海防理論知識的理解,使得高校海權教育更有說服力和感召力,如此鮮活生動的高校海權教育應該大有可為,也必定大有作為。
(三)發(fā)揮新媒體載體優(yōu)勢,提升大學生海防思維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新媒體已經(jīng)成為當今社會影響深遠的第四媒體,是世界范圍內各種文化思想、價值觀念、意識形態(tài)交流交融交鋒的隱蔽戰(zhàn)線或重要場域。在信息化和網(wǎng)絡化的大潮下,青年學生是我國網(wǎng)民構成的中堅力量,他們個個都有手機,大學生宿舍普遍連通網(wǎng)絡,大學校園甚至覆蓋了wifi,信息網(wǎng)絡生活已經(jīng)成為當代大學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網(wǎng)絡、手機等為代表的新媒體是高校海權海防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平臺和有效載體,主要包括兩大類:一類是以門戶網(wǎng)站為代表的主題網(wǎng)站、校園BBS、班級年級以及社團為單位的QQ群或MSN、E-mail、個人微博、網(wǎng)絡虛擬社區(qū)等;二是以手機為代表的即時通話、短信息和微信等。高??梢跃o密結合歐美大國海權興衰史、我國近現(xiàn)代海戰(zhàn)史以及當今世界各國在海權領域面臨的激烈競爭,引導學生閱讀或觀看海權海防類經(jīng)典電子書籍、電影、動漫或視頻,重點展示中華悠久的海洋文明、近代屈辱的海權喪失史以及新中國維護海權的發(fā)展歷程,如海權論鼻祖馬漢撰寫的名著《海權論》以及《鄭和下西洋》《鴉片戰(zhàn)爭》《甲午海戰(zhàn)》《西沙海戰(zhàn)》《南沙海戰(zhàn)》等電影或動漫,使得大學生真正理解海權興、國家強,海權衰、國家亡;深刻領悟維護國家海洋權益、捍衛(wèi)祖國海疆、鞏固國家海防等與國家海軍建設、國家的興衰強弱休戚相關。高??梢岳眯@網(wǎng)、微信群等及時轉發(fā)新華社、人民網(wǎng)等發(fā)布的相關海權海防海軍活動重大時事及權威新聞評論,如最近日本國會參議院全體會議強行通過安保法案、美國分別與菲律賓日本韓國開展聯(lián)合海上軍演等,使得大學生真正明白日本已經(jīng)開啟了海外派兵的大門,我國東海釣魚島形勢將變得更加嚴峻,使得大學生徹底洞察美國實施亞太再平衡戰(zhàn)略的實質是與所謂的盟國或盟友聯(lián)手直接或間接干預乃至侵犯我國海洋權益,誘使我國東海、南海局勢更加復雜多變,從而達到遏制我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圖謀。
我國高校海權教育必須而且應該有機整合這些新媒體的獨特優(yōu)勢,充分發(fā)揮這些載體在時空鏈接、功能互補上1+1>2的合力效應。在借助新媒體開展海權教育的過程中,注意把握規(guī)律性、體現(xiàn)時代性和挖掘創(chuàng)新性,牢牢把握我國海權海防發(fā)展變遷的奮斗歷史與嚴峻現(xiàn)實,采用大學生喜聞樂見、圖文并茂的各種有效形式,精心講述好中華海洋文化、歷代海防故事和國家維護海洋權益的發(fā)展歷史,系統(tǒng)傳播好中華民族建設海洋強國的時代強音,著重打造高校傳承與弘揚海洋文化、強化海權海防教育等主題思想的嶄新平臺,大力發(fā)揮新媒體的正能量,實現(xiàn)高校海權教育載體多元優(yōu)化、資源共建共享,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育人”和“化人”效果,從而成為高校海權海防教育的不二選擇。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陸地資源的日漸減少和不可持續(xù),人類面臨的資源、環(huán)境和人口問題不斷加劇,世界各國紛紛將目光投向了海洋,海洋的資源價值、軍事價值和戰(zhàn)略價值日益凸顯。海洋成為人類生存發(fā)展的新空間、新領域,海洋權益為核心、海洋資源和環(huán)境為載體、海上防衛(wèi)力量為引擎的“藍色圈地運動”正在全球蔓延?!白允澜绱髣葑冞w,國力之盛衰強弱,常在海而不在陸,其海上權力優(yōu)勝者,其國力常占優(yōu)勢?!盵11]“國家之生存要素,為人民、土地、主權。”其海權“操之在我則存,操之在人則亡”[12]。向海而興,背海而衰,已經(jīng)成為瀕海國家生死存亡的鐵律。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我國高校海權海防教育在建設海洋強國戰(zhàn)略的時代潮流中迎來了新的契機,加強青年學生海洋、海權和海防教育不僅是建設海洋強國的應有之義,而且是實現(xiàn)建設海洋強國戰(zhàn)略的中心樞紐。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悲壯屈辱的中國近代史告訴我們,海洋強國夢和強軍夢都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不可或缺的前提和基礎。中華民族要真正實現(xiàn)從海洋大國到海洋強國的質變與飛躍,亟須全面建構國民尤其是大學生的海洋海權海防教育,徹底改變重陸輕海的傳統(tǒng)思維方式,高度重視經(jīng)略海洋,全方位提升當代大學生的海洋意識、海權觀念和海防思維。唯有如此,中華民族才能真正維護國家海洋權益,捍衛(wèi)祖國海疆,進一步走向深藍,走向遠海,為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和海洋強國夢、強軍夢、中國夢提供重要而堅實的保障。
[1]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軍事戰(zhàn)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 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N].人民日報,2012-11-18(1).
[3] 陸儒德.海洋·國家·海權[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0:7.
[4] 秦天,霍小勇.悠悠深藍:中華海權史[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3:5.
[5] 楊文鶴,陳伯鏞.海洋與近代中國[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4:45.
[6] 李明杰,沈文周.走向海洋:中國海洋的歷史與現(xiàn)狀[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14:190-191.
[7] 胡樂樂.學校教育須強化國土內容[N].光明日報,2012-09-17(2).
[8] 走向海洋節(jié)目組.走向海洋[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
[9]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與海軍聯(lián)合開展師生航海實習活動[EB/OL].(2015-08-05)[2016-07-08].http://pkunews.pku.edu.cn/xwzh/2015-08/05/content_289956.htm.
[10]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671-675.
[11] 孫中山全集:第2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2:564.
[12] 孫中山全集:第5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5:217.
(責任編輯:張 杰)
Rearch on Seapower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arine Power Strategy
ZHAN Yi
(School of Marxism, Guangzhou Maritime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725, China)
The 21st century is the marine century.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first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building a powerful marine country. In this marine century, all the countries over the world are trying hard to get involved in and strive for sea resources and space, so we are faced with a big challenge to maintain our sea right. The seapower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s a main part and basic engineering of building a marine power, which should be reinforced then. It is a historical law to prosper when opening up the sea, and decline when blockading the sea. From a big marine country to a marine super power, China should take more measures to expand seapower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effectively.
marine power; universities; seapower education
2016-09-06 基金項目: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教育部重點課題“海洋強國戰(zhàn)略背景下高校海權教育研究”(DIA140296)
占毅(1973—),男,江西都昌人,廣州航海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航海文化。
G640
A
1674-0297(2017)03-01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