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德勛
【摘 要】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標準指出:《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yǎng)良好品德與習慣、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性綜合課程。這里的“生活”指的就是兒童的生活。我們要使學生通過課程所學的一切,能夠再一次回到他們的的生活中去,能夠解決他們生活中的問題,提升他們對生活的認識、態(tài)度以及價值觀。因此,作為教師如何在教學中采用各種行之有效的方法,讓自己的課堂教學回歸生活,這是評價這門課程成功與否的一個標準。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創(chuàng)設情境;教材;生活平臺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實施,學校教學逐漸注重學生的興趣,只有學生有了學習興趣,才能對學習內(nèi)容深入了解。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生活化,教師將生活實際引入到教學內(nèi)容當中,提升小學生思想水平,對小學生今后的發(fā)展具有積極影響。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提升經(jīng)驗
課程標準關于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提出了五條建議,其中第二條是:”通過創(chuàng)設多樣化情景豐富和提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敖虒W中的情景一定要反映真實的生活,如果我們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合適的情境,那就能提高學生學習激情,從而積極參與,達到提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這一目的。
例如,學習《誠信是金》這一內(nèi)容時,課堂開展之前,教師可以通過故事的形式進行課程引入,教師為學生講一個關于拾金不昧的故事,故事講完,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通過小組形式對這一故事進行探討,對故事中主人公進行評價[1]。探討完成之后,教師讓學生闡述自身對故事的看法,最后教師對這一故事進行總結,從而對學生做出正確引導。在此基礎上,教師開始為學生講授書本上的知識。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全班分享自己身邊關于誠信的故事,例如借東西是否按時歸還、許下的承諾是否實現(xiàn)等。學生在分享故事的時候,教師抓住重點,讓學生分析是非對錯,并對學生進行適當引導,進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其次,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假設你們走在校園的林蔭小路上,突然看見地上有一支漂亮的鉛筆,你們又不知道是誰的,那么你們會怎么做呢?”。學生爭相搶答,有的學生認為要自己找到丟失鉛筆的人,有的學生認為,要將鉛筆交給老師或者校長。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做出正確評價。
二、聯(lián)系生活,拓展教材
在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中,課程內(nèi)容所涉及的內(nèi)容較為廣泛和復雜,同時這些內(nèi)容也相對虛化。在這種情況下,很難讓學生感同身受,從而對自身行為作出引導。小學生理解能力較弱,知識面也相對狹窄,缺乏生活經(jīng)驗。對此,我們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從學生身邊生活中挑選出真實案例,從而解決學生生活中的問題。
例如,在講解《我們的民主生活》過程中,教師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關于選舉的視頻,從而讓學生真實感受到選舉的流程和氣氛。若條件允許的話,教師可以和學生班主任練手,在班級內(nèi)開展“班干部競選”活動。對本課內(nèi)容進行講解之前,教師提前和學生打好招呼,讓參加競選的學生在課前做出充分準備。例如,某學生要競選體育委員,學生需要知道體育委員的職責是什么,自身能力是否能夠勝任等。在課堂上,教師先組織參選的學生在講臺上,做出簡短的演講,待所有學生全部演講完畢后,教師統(tǒng)一為全班學生提供“選票材料”——卡紙,通過不記名投票方式進行班級干部的選舉。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深入到民主選舉環(huán)境當中,不但解決班級事務,同時加深學生對品德與社會課程的了解。
三、因地制宜,拓展平臺
當下,開展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過程中,教師使用的教學內(nèi)容大部分源自教材,除了要對課程內(nèi)容進行深入分析,并且要對其進行課外延伸。從課外生活中,獲取較多生活素材,滿足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要求的同時,還能在一定程度上豐富教學內(nèi)容,從而讓學生從生活環(huán)境中接受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內(nèi)容的影響[2]。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幾種形式進行教學:
第一方面,教師可以改變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小課堂”教學模式,采用集體形式開展小學思想品教學,教師帶領學生參與社會實踐,通過實踐方式,對小學生進行引導,從而提升小學生思想水平。例如,教師帶領學生參加植樹節(jié),通過這一社會實踐,讓學生了解有關環(huán)保的相關事宜,從而提升小學生環(huán)保意識,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教師開展教學活動過程中,注意通過學生身邊小事為著力點,將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教師在課余時間,對學生行為進行觀察,將積極行為進行記錄,然后在課堂上作為教學案例使用[3]。這種情況下,不但使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更加貼近生活,對積極行為的倡導,能夠提高學生思想覺悟,樹立榜樣,讓學生向榜樣學習。
第二方面,教師在班級內(nèi)開展“話題討論”活動,教師為學生舉出生活案例,讓學生對案例中人的行為進行探討。教師為學生提供一定空間,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暢所欲言。通過這種形式,提升學生分辨是非對錯的能力,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加深教師對學生的理解,有利于教師因材施教。
結束語
總而言之,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對學生的成長是非常有價值的、有意義的。對此,我們教師一定要將生活實際引入課堂,圍繞他們生活的需要,不僅學習相應的知識與技能,還要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
參考文獻:
[1]王燈.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課回歸生活的方法探析[J].基礎教育研究,2016,(21):57-58.
[2]陳云輝.芻議如何實現(xiàn)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回歸生活[J].才智,2015,(24):54.
[3]許小輝.淺談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生活化[J].學周刊,2015,(26):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