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美燕
一、韓語聽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和其他語言類教學一樣,韓語聽力教學中主要存在的問題表現(xiàn)為:一是詞匯量少。詞匯是構成會話交流的基本單位,學生不但要認識單詞,還要能寫出單詞,并掌握正確的發(fā)音,只有做到正確發(fā)音,在大腦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樣才能聽懂說話者的意思,也就不難理解文章的內容。二是發(fā)音不準。高職學校學生的基礎普遍比較薄弱,甚至是零基礎學習,學生受到母語和英語等的影響,發(fā)音不準,如學生聽不出完整的一段話,不明白所要表達的意思,文章可以讀得懂卻聽不懂,這成為制約韓語聽力理解的一道坎。三是語法不熟。韓語不同于漢語,學習過程中不要被漢語的固定模式所束縛。語法在閱讀和讀寫中非常重要,但往往在聽力中要求更高,只有掌握扎實的語法知識,才能準確地辨別句意,輕松地掌握文章大意。四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性不高。聽力是一門互動性的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學生學習不能只靠老師課堂上的重難點講解,而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其中,在課內外大量、反復聽韓語材料,才能最大可能打造當前我們所缺少的語言環(huán)境。五是學習方法不當。學好聽力,要有配套的教材,難度要適合學生學習。另外要適當配合精聽和泛聽。精聽要做到每一個句子、每一個單詞、每一個音節(jié)都要在腦海里瞬間產(chǎn)生,如果有哪怕一個單詞沒聽懂,應立刻查字典,然后重新聽,直到完全能聽懂甚至是背誦為止,持續(xù)保持這樣的聽力訓練,可以大幅度提高聽力能力。泛聽,顧名思義,泛泛地聽,只要能聽懂大意即可,聽一遍內容,懂了即可,如果不懂,可以適當翻看文字資料,再重新聽,聽懂大意為止。大量進行泛聽訓練,可開拓學生的知識面,提高聽力水平。六是其他不可避免的客觀原因。由于文化差異,學生缺少真正的語言環(huán)境,對韓國歷史和社會文化等了解不多,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聽力的進步。
二、教學方法探索
筆者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結合實際教學經(jīng)驗,對韓語聽力教學方法進行深入探討,主要提出以下幾種有效方法:一是復讀。目前韓語聽力課只是在不斷重復聽材料,過程中缺少說的成分,也就形成了類似有些英語學習一樣的“啞巴韓語”。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增加說的內容,把聽力課變成聽說課。教師可以一句一句放音,每放完一句,讓學生復讀內容,復讀不出來,就重新再聽一遍,等全部文章播放完,再完整播放一遍,讓學生能夠大概復述出文章的大意。這種辦法不但可以增強學生的聽力理解,也能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同時還能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活躍學習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二是速記。這種方法適用于有一定韓語基礎的學生。老師在播放材料的同時,學生邊聽邊記,把關鍵詞記下來,聽幾遍材料以后,學生根據(jù)自己記錄的關鍵詞把文章的大意表達出來。在聽力過程中,學生往往聽了下句忘了上句,信息很容易模糊,這是所有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如果我們能夠在短時間內收集文章的關鍵詞,比如人名、地點、年代、車牌號、手機號碼等,這對我們梳理各句子之間的關系和還原原文有著極大幫助。三是借助現(xiàn)代教育技術。當前,網(wǎng)絡發(fā)展迅速,這也為提高教學質量提供了幫助。結合課堂學習,充分利用好現(xiàn)代教育技術,成為當下提高韓語聽力的有效途徑。可通過網(wǎng)絡和手機APP,方便快捷地獲取大量豐富的教學資源,可觀看韓國文化節(jié)目,比如電影、電視劇、娛樂節(jié)目、紀錄片等,最大可能地了解韓國的風土人情,為提升學生的聽力水平打下牢固基礎。
三、結束語
韓語聽力教學過程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很多,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積極探索,采取最有效的方法來解決學生聽力難的問題,保證學生的學習質量。
參考文獻:
[1]劉 瑋.高職院校韓語聽力教學探討[J].南昌高專學報,2008(5).
[2]劉素珍,呂亭亭.高職高專韓語聽力教學方法探索[J].濰坊教育學院學報,2010(1).
[3]喻娟容.改進韓語聽力教學方法初探[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