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萍
摘要:目的 探究在心內科構建護理安全干預機制的實際效果。方法 將心內科收治的90例住院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構建護理安全干預機制)和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各45例,比較兩組風險事件發(fā)生情況、護理質量及滿意度。結果 研究組患者風險事件發(fā)生率(6.7%)低于對照組(17.8%),護理質量評分和總滿意率(91.1%)均高于對照組(80.0%),比較差異顯著(P<0.05)。結論 在心內科構建護理安全干預機制,可有效減少護理缺陷和醫(yī)療事故的發(fā)生,提高護理質量及患者滿意度。
關鍵詞:心內科;護理安全;干預機制;護理質量
護理安全(nursing safety)指的是在護理工作中嚴格按照護理制度和操作流程,保證患者及醫(yī)務人員的身心安全,這是醫(yī)院管理關注的一種重要組成內容,近年來,醫(yī)療事故和護患糾紛的頻發(fā),給臨床護理管理敲響了警鐘,也對相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就心內科護理管理而言,患者以老年人居多,病情復雜且發(fā)展變化快,需要應對的潛在安全風險因素較多,如何才能最大限度降低護理過程中的不安全系數,已成為心內科護理管理關注的一項重要課題。本研究選取我院2016年2月~6月心內科收治的90例住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通過構建護理安全干預機制,收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2016年2月~2016年6月,心內科收治住院患者90例,主要為急性冠脈綜合征、心律失常等常見疾病,對于存在語言認知功能障礙及合并嚴重其他系統(tǒng)疾病患者予以排除。將上述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5例,研究組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齡范圍為55~82歲,平均年齡為(63.8±8.2)歲,平均病程為(2.2±0.6)年;對照組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齡范圍為55~83歲,平均年齡為(63.7±8.3)歲,平均病程為(2.1±0.7)年.兩組患者在一般情況、疾病類型和合并疾病方面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根據心內科實際和患者病情嚴格執(zhí)行相關護理程序;研究組應用護理安全干預機制,具體內容為:①安全事件原因分析:結合以往護理管理中常見危險因素及相關護理經驗,明確心內科護理缺陷,包括管理制度制定不到位、工作態(tài)度不嚴謹、設備利用不當、風險意識淡薄、人力資源配置不合理等。②設立安全監(jiān)測預警:分為全面整改(100%)、部分整改(30%~99%)和未整改(<30%)三部分,設立預警信息值,范圍為0~1.0,事故類型包括重大差錯、中度差錯、輕微差錯和無差錯,信息值越高,表明安全程度越低[2]。③落實各項整改措施:首先加強護理人員的業(yè)務培訓,提高其操作技能,增強安全意識(自我保護和風險防范);其次完善各項規(guī)章制度,由護士長并在護理過程中督促執(zhí)行,組成3級管理網絡,層層落實,營造護理安全氛圍、形成周密工作作風,從整體上提高護理管理水平;再次對入院患者開展系統(tǒng)化和個性化相結合的護理干預,認真評估患者病情和心理狀況,在護理過程中提高警惕,盡量滿足患者的護理需求構建良好的護患關系;最好是要加強人員之間的協(xié)作和儀器設備的管理,從合理配置護理人力資源入手,優(yōu)化排班、動態(tài)安排,提高護理工作效率,重視安全環(huán)節(jié)的控制,平時注意儀器設備的維護,將護理安全落到實處。
1.3評價指標 采用百分制對護理質量進行評分,包括護理操作、病房管理、護患關系、設備維護等內容;記錄兩組風險事件發(fā)生情況,包括護理缺陷和醫(yī)療事故。同時對兩組患者進行問卷調查,設定非常滿意、滿意和不滿意3種評價標準,比較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總滿意率。
1.4統(tǒng)計學方法 將所獲數據輸入SPSS 16.2軟件包中,除護理質量評分外,均以率(%)表示,對其進行定性分析,采用卡方檢驗,P<0.05證實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研究組護理質量評分為(90.8±3.1)分,對照組護理質量評分為(80.2±3.4)分,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研究組患者風險事件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護理總滿意率高于對照組,差異較為顯著(P<0.05),見表1。
3 討論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我國醫(yī)療事業(yè)得到了極大的進步,同時對醫(yī)院的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現代醫(yī)院管理當中,已經對前饋控制、風險管理等先進的管理理念進行了引入。在護理管理當中,應當在實施互利前預測護理當中可能發(fā)生的不良事件,以及這些不良事件發(fā)生后的結果,從而提前采取預防性措施進行干預,降低不良事件的發(fā)生機率。
護理安全是風險管理關注的核心,心內科護理管理較為復雜且繁瑣,對護理過程中存在的潛在風險和可能出現的負性事件進行評估和預測,通過事前干預和前饋控制能夠規(guī)避風險事件的發(fā)生[3]。在心內科構建護理安全干預機制,即將安全觀念融入到護理管理中、構建與心內科護理管理相對應的制度,從而保障患者和護理人員的安全[4]。嚴格意義上講,護理安全干預機制就是從制度上對人為因素進行控制,便于實施,且效果理想。在心內科的護理安全管理當中,護理人員應當具備扎實的專業(yè)技能、豐富的專業(yè)知識、較高的工作責任心,這樣才能夠使護理質量得到真正的提升。在護理安全干預機制下,對心內科護理安全預防措施進行有針對性的完善,采取患者滿意度調查、患者出院隨訪、護理投訴受理等方式,降低了不良事件的發(fā)生機率,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取得了較為理想的護理安全干預效果。
本次研究中,構建護理安全干預機制的研究組45例患者,風險事件發(fā)生率僅為6.7%,而給予常規(guī)護理的對照組45例患者,風險事件發(fā)生率高達17.8%,提示護理安全干預機制的構建能夠提高心內科護理管理整個水平和減少住院患者風險事件的發(fā)生;兩組患者護理總滿意率對照結果為91.1% vs 80.0%,分析認為,在心內科構建護理安全干預機制收效明顯,對相關護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鑒和指導意義。對患者的病情進行更加準確、及時、全面、細致的觀察,分析患者病情可能的發(fā)展情況,有針對性的采取護理干預措施,患者死亡率及并發(fā)癥的控制,以及發(fā)生護理不良事件幾率的降低,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綜上所述,通過構建護理安全干預機制并應用到心內科護理管理中,可從整體上提升護理管理水平,對減少風險事件的發(fā)生和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均有著重要的意義,值得加以推廣。
參考文獻:
[1]向嵐,楊紅寧,買掌舵.護理風險層級安全干預機制的建立與實施[J].護理學雜志,2012,21(6):24-25.
[2]唐景花.護理安全干預機制在消毒供應中心管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衛(wèi)生產業(yè),2014,34(9):48-49.
[3]吳錦才.護理安全干預機制在手術室安全管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3,11(3):104-105.
[4]Daniel M, Avery,Kristofer S, Matullo.The efficiency of a dedicated staff on operating room turnover time in hand surgery[J].The Journal of hand surgery,2014,39(1):108-110.
編輯/翟辰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