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高巖
前 言
首都北京是我國離休干部比較多的城市,這些老革命中的很多人離開領導崗位后,又自覺投身到關心下一代的新工作中,以親身經歷和掌握的詳實史料,給青少年講中國共產黨的發(fā)展史、奮斗史,做革命傳統(tǒng)報告,激發(fā)廣大青少年愛黨、愛國的熱情,幫他們樹立遠大人生理想。老紅軍、原北京軍區(qū)裝備部副軍職離休干部,101歲的楊德千,就是這只隊伍中的一員。每當他出現(xiàn)在青少年中間時,那滿頭銀發(fā)與孩子們洋溢著朝氣的笑臉交相輝映,構成了一幅充滿‘關愛情的感人畫卷。
從幫身邊戰(zhàn)士開始,傾情關心下一代
楊德千1915年出生于山西省清徐縣,1936年參加革命,由于作戰(zhàn)勇敢、頭腦靈活,很快在部隊中成長起來,成為一名優(yōu)秀政工干部,歷任“晉綏軍區(qū)8分區(qū)3大隊”副政委、“晉綏獨五旅51團”政治處主任、“石家莊第6高級步校直屬大隊”政委、“軍委防化兵學校”政治部主任、“防化兵研究院”政治部副主任,“新疆軍區(qū)生產建設兵團農10師”政委等職。參加過“百團大戰(zhàn)”、“晉中戰(zhàn)役”、“太原戰(zhàn)役”等大小戰(zhàn)役戰(zhàn)斗上百次,獲“二級戰(zhàn)斗英雄”稱號。
1982年10月,楊德千告別摸爬滾打了近半個世紀的火熱軍營離休了。離休后他住在部隊干休所里,生活上受到很好的照顧,可謂衣食無憂。但楊德千覺得自己受黨培養(yǎng)教育多年,現(xiàn)在身體還可以,不能坐在家里享受國家給予的優(yōu)厚待遇,還應發(fā)揮余熱,力所能及地為黨和社會做點貢獻。干點什么呢?一段時間里他一直在琢磨這個問題,后來他發(fā)現(xiàn)干休所里為他們這些老干部服務的戰(zhàn)士大多只有十八九歲,憑著在部隊長期擔任政工領導的經歷和經驗,他清楚,這些年輕人從地方到部隊,是人生中的一次巨大的變化,成長過程中一定會遇到不少思想問題,于是他決定發(fā)揮自己的特長,關心這些年輕戰(zhàn)士的思想情況,幫助他們進步。想到此,他立即找干休所的領導表明心跡,所領導聽后非常感動:“老首長,您經驗豐富,有了您的指導,所里的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能上一個新臺階,戰(zhàn)士們的一些思想問題也能得到更好地解決!只是這樣您要多受累啦!”“只要年輕戰(zhàn)士們能健康成長,我累點沒關系!”楊德千的回答斬釘截鐵。從此他開始忙碌起來,新戰(zhàn)士入伍,他要給上一課,告訴他們如何盡快從一名普通老百姓成長為一名合格的軍人;干休所里發(fā)展新黨員,他要給上第一堂黨課,給他們講如何做一名優(yōu)秀共產黨員;老戰(zhàn)士退伍,他則會把他們請到家里吃頓告別飯,然后鞭策他們回到地方后一定要發(fā)揚部隊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再接再厲干好工作。
除了這些普遍教育外,楊德千還非常注重有針對性地個別幫助,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一位叫葛偉生的戰(zhàn)士入伍不久,因為工作出色,被所里選派去學習駕駛技術。學開車在戰(zhàn)士中是一件十分令人羨慕的事情,葛偉生心里美滋滋的,言語中不免流露出得意之態(tài)。楊德千發(fā)現(xiàn)后,馬上把葛偉生叫到身邊,十分認真地告誡他:“毛澤東主席有句名言——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領導派你去學車,是對你工作的肯定,如果你產生了驕傲情緒,就可能辜負組織對你的期望,只有戒驕戒躁才能圓滿完成好任務;更重要的是,如果一個人遇到這樣一點點進步就得意起來,有了驕傲情緒,那恐怕一輩子都難以取得更大成就了,年輕人成長中務必要戒驕戒躁!”楊德千的話,猶如重錘,句句擊打著葛偉生的心田,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紅著臉告訴楊德千:“您的話我記住了!請您放心,我一定不辜負組織的信任!”
在楊德千的幫助下,葛偉生不僅迅速克服驕傲情緒圓滿完成了任務,干起工作來也時刻保持著一種謙虛精神。楊德千看到他的變化很高興,特地又與他長談一次,鼓勵他不斷進取。后來葛偉生以突出的工作業(yè)績獲得了報考軍校資格,可因為文化基礎薄弱連考兩年都名落孫山,這讓他信心大失。楊德千知道后,立刻把他叫到家中,給他講戰(zhàn)爭年代紅軍不畏挫折憑著頑強毅力戰(zhàn)勝國民黨反動派的故事,鼓勵他勇敢面對考試失利,繼續(xù)再考。隨后楊德千拿出一本發(fā)黃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遞給葛偉生:“你回去抓緊時間把這本書看完,相信他對你一定會有幫助!”在楊德千的教誨下,葛偉生鼓起了再考的勇氣,經過一番“頭懸梁錐刺股”的奮戰(zhàn),最終一舉中的,畢業(yè)后沒幾年便被提升為干休所勤務隊隊長。
像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很多。離休30年來,干休所里先后有20多名年輕戰(zhàn)士在楊德千幫助下,或入黨,或考上軍校,有9人退伍后進入地方黨政機關,成為社會有用之才。
■離而不休,給中小學生講傳統(tǒng)說理想
楊德千幫助年輕戰(zhàn)士成長的故事經口口相傳,不僅成為干休所里的佳話,也引起了周邊學校的關注,這些學校了解了楊德千的經歷后,紛紛邀請他擔任校外輔導員,給孩子們講革命傳統(tǒng)、講理想、道德,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楊德千覺得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于是毫不猶豫地答應下來。身邊一些親人好友知道他的決定后有些擔心,紛紛勸他:“你在部隊當領導多年,對部隊的情況了如指掌,做干休所戰(zhàn)士的思想工作可謂輕車熟路,可中小學生就不一樣了,現(xiàn)在的孩子們滿腦子都是‘分分小命根兒,誰愿意聽你做政治報告啊?不管怎么說,你是老紅軍、部隊的高級干部,如果講砸了,多沒面子??!”楊德千心里清楚,大家都是關心自己,便語重心長地回答道:“孩子是祖國的未來,他們的思想意識如何,往小了說關系到個人的成長發(fā)展,往大了說則關系到國家的未來。歷史不能忘記,優(yōu)良傳統(tǒng)必須繼承,正確的思想需要不斷灌輸,這些都得有人去做,我愿意為此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至于名聲,那都是黨和人民給的,如果我還算有點名聲的話,我甘愿奉獻給青少年教育事業(yè)!”楊德千這些肺腑之言,令大家很感動,一起向他投來敬佩的目光。
話雖擲地有聲,但在部隊做過幾十年思想政治工作的楊德千,知道親朋好友們說的不無道理,因此他認為,給孩子們作報告一定不能單純說教,必須生動有趣才能吸引他們,讓他們聽得進去,想到此他決定在報告內容和講述方法上下功夫,力爭做到內容豐富、故事性強,語言簡潔明快、風趣幽默。于是,做過無數(shù)次報告的楊德千開始查閱資料、回憶往事,然后伏案書寫起報告稿來??粗q笾甑乃侨褙炞⒌臉幼樱胰藙袼骸澳闶裁磮雒娴膱蟾鏇]做過,給中小學生作報告列個提綱不就得啦,干嘛費這么大勁兒!”楊德千聽了回答道:“中小學生不是成年人,報告的結構和語言都要仔細斟酌,只有這樣到時候講起來他們才愿意聽!”
由于準備充分,楊德千的第一場報告非常成功,自始至終吸引著每個孩子的注意力。報告結束后,學校輔導員老師激動地對他說:“您今天的報告太生動了,孩子們恐怕一生都不會忘記!”
多年來,楊德千除了受邀時按學校要求做革命傳統(tǒng)報告外,還自加擔子,根據(jù)社會上發(fā)生的一些熱點問題,有針對性地給孩子們作報告。例如,社會上一味向錢看的思想有泛濫之勢時,他主動找到擔任輔導員的“北京市石景山職業(yè)技術學?!保o學生們講人生觀、價值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和人生追求;社會上出現(xiàn)人跌倒無人敢扶的現(xiàn)象時,他到“石景山小學”給學生們講中華民族善良博愛的傳統(tǒng)美德,講雷鋒的助人為樂精神……很多聽過他報告的學生說:“楊爺爺?shù)膱蟾妫皇歉砂桶偷恼f教,而是將大道理寓于一個個生動的小故事中,聽了很受啟發(fā)!”
竭盡所能,無私資助失學兒童
楊德千不僅在思想道德方面關心青少年的成長,對于那些因家庭生活貧困而讀書遇到困難的孩子,也十分關心,總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幫助他們。干休所里很多干部戰(zhàn)士說:“楊老平日里特別節(jié)儉,生活上能省一分是一分,他的一件中山裝穿了18年還不舍得仍,90多歲了還經常踩著縫紉機縫補衣服,家里唯一比較值錢的是2001年買的29英寸彩電,但在關心下一代的事情上卻特別大方”。1989年,團中央、中國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發(fā)起開展了“希望工程”,動員社會各界人士為貧困地區(qū)失學兒童奉獻愛心、提供捐助。楊德千得到消息,立即找到北京市有關部門,表示要為自己曾經戰(zhàn)斗過的山西省呂梁地區(qū)貧困學生提供幫助,與他們建立長期資助關系。此后,他很快確定了資助對象,并匯出捐款。
2002年,從小學習一直非常好的山西省興縣山頭村女孩樊旭芳考上縣重點高中后,但因父親身患重病欠下幾萬元外債而面臨失學。她從村里人那兒聽說北京的楊德千爺爺多年捐助當?shù)刎毨W孩子的消息后,抱著一線希望給楊德千寫了一封求助信,希望得到他的資助。楊德千收到信后馬上回復:“孩子,你只管用功讀書,你能讀到什么程度,我就資助到什么程度!”
回完信,楊德千詳細了解了樊旭芳的情況和山頭村孩子的失學情況,得知村里還有7個孩子面臨失學時,他又向這些孩子伸出了援助之手。
楊德千對孩子們的資助,不是簡單匯完錢就了事,還十分關心他們的成長,經常給孩子們寫信,詢問他們的學習情況,鼓勵他們好好學習,同時給他們講做人的道理,教他們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從思想上激勵他們。他說:“資金資助只能管一陣子,而思想上的幫助才能讓孩子們長遠受益?!?/p>
在楊德千的資助下,2005年,樊旭芳以優(yōu)異成績考上了大學,收到錄取通知她第一時間寫信給楊德千報喜,她在信中充滿感激之情地寫到:“敬愛的紅軍爺爺,我考上大學了,您不僅幫我這個貧困小山村的姑娘圓了大學夢,更教會我如何做人,我一定不辜負您的期望,做一個有愛心、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2007年,山頭村黨支部書記特地千里迢迢來到北京,代表村里受資助的8個孩子,把寫著“希望工程的楷模,人生道路的強者”和“捐資金助學,情系山里娃”兩面錦旗恭恭敬敬地送到楊德千手中。
這兩面錦旗上的話語是對楊德千多年來付出的高度概括,字里行間展現(xiàn)出一位老革命的強烈社會責任感和他對祖國下一代的真愛。
結 語
從1989年至今,楊德千共資助了36名貧困學生,捐款超過6位數(shù),與這些孩子通信上百封。楊德千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感動了很多人,也得到了社會的贊譽和肯定,他先后兩次被“解放軍總政治部”評為“先進離退休老干部”,2005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關心下一代先進個人”稱號,并贏得“全國最高齡關心下一代老人”的美譽。
如今,已101歲高齡的楊德千依然為關心下一代做著貢獻,他說:“關心青少年,就是關心國家的未來!只要我身體尚可,一定要為孩子們再多做些事情!”面對這樣一位老紅軍、一位百歲老人,我們除了深深地敬佩,唯有送上美好的祝福,祝他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