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真
摘 要:重點闡述了巧妙運用道德評價方法,有利于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
關鍵詞:道德評價;行為習慣;培養(yǎng)
1 建立小學生行為評價目標體系
對小學生良好行為的評價,是目前教育科研中的一個難題,幾年來,結合我校開展學生行為習慣養(yǎng)正教育行動,我作為學校一個品德課教師,一個學校分管德育的工作者,在對小學生行為評價方法和評價過程激勵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實踐證明,效果良好,方法可行,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結合《中小學德育綱要》、《中小學守則》,制定《學生行為年級序列要求》,“序列要求”體現(xiàn)小學階段各年級兒童心理、知識層次、行為發(fā)展的特點。接著,根據“序列要求”建立“高、中、低各年級學生行為規(guī)范量化考核目標”評價體系。評價體系由學習、禮貌、紀律、衛(wèi)生、互助、愛校等行為組成,考核目標的內容體現(xiàn)了《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的基本要求。各年級內容既有一定的重復,又有適度的變化,體現(xiàn)出對學生行為評價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逐步提高的要求。同時,針對學生易出差錯的行為,制定了《學生在校一日常規(guī)》,分學習、紀律、禮儀、衛(wèi)生四個方面,25個考核細目,列為“班級周評比”,這樣,學生行為考核做到長、短結合,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激勵對學生起一種增強和鞏固的作用。如果學生的某一行為能獲得學校、老師、家長、同學的承認,并受到了贊揚,就會有一種強化作用,他就會反復出現(xiàn)和保持這種行為;如果學生的行為得不到贊揚,他就會減少這種行為的出現(xiàn),甚至消退。因此,必須重視評價過程激勵。
每學期班里開展“十花”競賽活動,每一行為學生達到一定分數(shù)值時在“紅花欄”上掛一朵花,每學期獲“紅花少年”。半學期開展一次由家長、學校評選“文明孩子”活動,評上的在全校學生會上給戴上大紅花。每月一次諸如“學《規(guī)范》,做文明孩子”、“行為規(guī)范量化、目標知識搶答賽”、“學《規(guī)范》動作操作表演能力賽”、“學《規(guī)范》美術作品賽”等競賽活動。每天由紅領巾廣播站表揚好人好事一次,強化他們的良好行為,使之形成習慣。
2 拓寬道德行為評價途徑,進行行為習慣培養(yǎng)
葉圣陶說:“教育是什么?往單方面講,只須一句話,就是要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習慣,它是在長期活動中逐步養(yǎng)成的一時不易改變的自然而然地完成某些動作的行為方式。行為有好有壞,一種穩(wěn)定的好習慣實際上就是一種好品質的表現(xiàn)。如:認真讀書、寫字、獨立思考的習慣,守紀律的習慣,節(jié)儉的習慣、愛勞動講衛(wèi)生的習慣等。習慣雖不是智力因素,一旦一種好的習慣參與了工作學習或勞動,便具有定向、動力,維持和強化的作用。好習慣受用終身,是成人成才必備的素質??v觀古今中外,有成就者,開拓者無不具備有幾方面或多方面的好習慣。
“思考-行動-習慣-品質”是道德形成的規(guī)律,而“習慣”在從“行為”到“品質”的轉化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好行為能不能轉化成良好品質,關鍵在于對“習慣”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強化。因此,好習慣的培養(yǎng)成了少年教育的主攻方向。
小學階段是兒童形成各種習慣的于關鍵時期。孩子們生活在人群中,大千世界,好的壞的、美的丑的、真的假的同時在影響他們。生理學家巴甫洛夫根據神經系統(tǒng)“最在可塑性”強調指出:“只要實施相應的影響,一切都可以使之向最好的方向轉變?!薄凹词故且话愕膶W生,只要教育得法也能成為了不起的人?!睆男睦韺W角度看,良好行為的活動方式對大腦皮層連續(xù)進行定向刺激,就會形成“行為定勢”這種行為定勢表現(xiàn)出的便是“習慣”。
德育教育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有目標的確定,內容的選擇,途徑的設計,評價考核的改革等。教育部《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的頒布,為我們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提供了一步很好的教材。我認為,采取形式多樣及時有效地對學生進行道德評價是加快良好行為習慣、道德品質養(yǎng)成的有力措施。
根據少年兒童認識事物、領悟道德的規(guī)律,評價教育主要是進行基本文明素質的培養(yǎng),對低年級(七八歲的孩子)憑借《行為規(guī)范》擬定校內、家庭、社會考察細則,分段確定重點,提出“小目標”,如:課堂常規(guī)小目標、紀律小目標、勞動衛(wèi)生小目標等等。提出一個,指導、落實一個,檢查、總結一個,抓好典型評選、樹標。接著再要求、再訓練。訓練時教師要有清晰的教育輪廓,寓教育于比賽之中,如:愛護書簿評比、個人衛(wèi)生評比、說話評比等。通過比賽和評比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堅持正面教育,不譴責,不懲罰,讓每一個學生都享受到“進步”、“完成”、“高分”,受表揚、夸獎的喜悅,這種“成功的樂趣”是學生行為的內驅力。教師要以等待、寬容之心對待暫時后進的學生,教育全體學生從小“想好、向好、爭好”。在德育教育過程中,對低年級學生出現(xiàn)的任何問題都不可輕易下結論。應遵循學生認識事物、理解事物的規(guī)律,循循善誘。
中高年級學生由于學生文明素質基礎不同,對《行為規(guī)范》領悟水平也有差異。據調查,學生中能做到和基本做到《行為規(guī)范》要求的占55%以上,表現(xiàn)為積極、自覺;需要經常指導、檢查,才能做到的占35%,表現(xiàn)為不能自理、自控、自制,但都愿意去做;道德素質差些的約占10%;表現(xiàn)為粗魯、懶、好吃、厭學、冷漠、自以為是,這部分人雖然不多,但影響校風建設。今日表現(xiàn)在校內的不文明行為,弄不好明天到社會上去,就會成為新的不安定的因素。因此,對學生的教育不能“一刀切”、“齊步走”。從教育的層次可分為“普遍教育”、“典型教育”、和“跟蹤教育”。普遍教育就是我們平時實施的“會議教育”、“課堂教育”、“統(tǒng)一號召要求式的混合教育”等,普遍教育對前面部分90%以上的同學有效果。訪查表明,普遍教育對文明素質差的學生效果則不好,對這部分同學要按照道德評價教育的要求和程序進行典型性專題教育。選擇發(fā)生在學生中間的好、壞典型,發(fā)揮教師的示范、指導作用,讓全班學生參與,人人講,面面講,講好處,講危害。要讓表現(xiàn)好的學生光光彩彩,伸張正義;讓表現(xiàn)一般的學生躍躍欲試,鼓舞士氣;使表現(xiàn)差的羞羞答答,平平邪氣,進而配合常規(guī)教育的檢查、評比,使表現(xiàn)差的學生產生危機感,促使他們以后“行為”前認真選擇。對為數(shù)不多的“名角”要跟蹤教育。進行跟蹤教育,首先要淡化教育者的角色痕跡,不要把你是受教育者,我是教育者分得那么清楚,成功的教育應該是忘記角色的教育。要同有不良行為的學生接觸,讓他沒有考慮地同你想談什么就談什么,適時地進行情感滲透,從關心入手,從他認為可以告訴你的“事情”開始,理清他的“行為過程”,當“教師”不能當“法官”,把“尊重事實”、“個人與集體”、“得與失”等編成“故事”,讓他耐心的聽下去,聽進去,領悟其中的道理,充分填補道德素質反面的空白,增強“行為”前的判斷選擇能力?!罢J錯”一般說是比較容易的,不必過分追求“口頭上的認錯”?!罢J錯”只是改錯學好的開始,關鍵是“認錯”以后的導行,真正地提高一個人的自我意識,判斷是非,選擇“行為”的能力,必須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精心地構思教育的形式、內容與方法。
與教育過程同步要配套學生“行為記載”,一人一卡,分類一事一記。比如:相應號召,愛學校、愛集體,講文明懂禮貌,節(jié)省錢物、愛勞動、講衛(wèi)生、愛鍛煉、獎勵等項定期請小組考試評比,老師給分,結合思品課筆試得分,按一定比例組合為學生學期思想品德分數(shù)。
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是一個大的系統(tǒng)工程。改革學校德育教育是其中的一個大課題,有待不斷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