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國英
信息技術是一個不斷更新的學科,作為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師,一方面要教學生學會信息技術的基礎知識,另一方面要交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在筆者個人來看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會如何獲取新知識比學會使用已有的知識更重要。
一、通過由淺入深的方法,深化教學效果
信息技術始終是一種工具,對學生而言,是一種高效的學習工具,信息技術課不是簡單教會學生幾個按鈕的操作,而是讓學生在信息技術技術下掌握如何學習的方法;在學習中遇到技術困難,再去了解并掌握相應的技術操作.比如只要教會學生使用資源管理器,學生學Word時對其標題欄、菜單欄、工具欄等內容和剪貼、復制、粘貼等操作就會比較熟悉。學會了Word后學Office系列辦公軟件就比較容易上手,當然,以后學其它軟件也就比較容易了。因為基于Windows的程序的“標準”界面都是由標題欄、菜單欄、工具欄,工作區(qū)和狀態(tài)欄等幾部分組成的,而菜單欄幾乎都是由文件、查看(試圖)、編輯、工具(選項)、窗口、幫助等菜單組成。所以,只要比較系統地教會學生使用一個常用的軟件,學生學其它軟件就不會很難,現在很多新的軟件大多不過是在常用軟件的基礎上對功能進行了擴充罷了。
二、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
信息技術課學習主要不是學習書本知識,而是強調學生動手動腦的實踐過程,它不能完全依靠教師傳授知識和技能,而是強調學生自主學習的行為與過程。當前教學中學生學習方式基本上是接受性學習,這種學習方式適用于事實性知識、技能性知識、規(guī)律性知識的掌握,但對于策略性知識、價值、態(tài)度和情感類知識的學習往往不能奏效,這些知識和學習只有通過自主性學習,才能內化成學生自身的經驗體系。
所以在信息技術課教學中,應多布置一些適合學生自主制作、設計的學習內容,每節(jié)課只安排少量時間用于教師講授新課,教師在講授新課時,也應注重講授事實性的及基本操作方面的內容。對于由基本操作延伸出來的提高的操作能力,可由學生自己地探索發(fā)現。學生在學習操作過程中除了掌握課本知識外,肯定會再所難免的遇到新的、超出課本知識以外的難題,所以教會學生自主學習,還包括教會學生如何搜集資料、信息,利用信息。
例如:在WINDOWS操作系統及各種軟件的使用教學中,教會學生使用“幫助”。大家知道,幾乎所有成功的軟件都會設有“幫助”功能,在“幫助”功能中有詳細的有關該軟件的使用方法,操作指南及疑難解答等,學生在制作中遇到的具體問題,幾乎都可在“幫助”中得到解答。
另外在“幫助”功能中,還可通過輸入關鍵字,運用“搜索”命令來快速查找到相關的內容等。學生學會了如何利用“幫助”來幫助自己完成任務,那么他們的才能發(fā)揮就不會僅僅局限于學校、書本了。
三、重視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協作
在信息技術課中問題解決的學習,學生面臨的是一系列的綜合性問題,如信息的搜集、功能的實現、顏色的搭配等,這都需要依靠學生的集體智慧和分工協作。這時,協作既是學習的手段,也是學習的目的,通過協作學習和研究,學生可以取長補短,取得高質量的成果,與此同時,在共同參與的過程中,學生還要學會如何交流和協作,如: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態(tài)度,表達、傾聽與說服他人的方式方法等。
四、重視因材施教
每一個學生在個性發(fā)展及特長愛好上的發(fā)展上都是不同的,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愛好和知識需求,在課堂上會發(fā)現總是有少部分學生對一些學習內容興趣不大,如果再施加給他們高要求的學習任務,也只是徒勞的。為了實現培養(yǎng)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目標,對這少部分的學生安排不同的教學內容,降低目標標準,使這些學生只要按照課本、教師的要求去做就能完成任務,讓他們也能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例如:讓學生自己設計班級圖標,電腦操作基本功好,美術基礎好的學生,我們要求他們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來制作,學生們通過想象和電腦畫圖,設計出多款班標,這些設計制作,豐富了學生的百科知識,也拓展了視野,建立學生的自信心的有很大的幫助。而對于少部分對該部分教學內容學習興趣不大的學生,我安排他們只要完成書本上的例子的制作。由于難度不大,又有范例仿造,所以這些學生基本能夠順利完成教學任務,而且在這一小部分學生中,有的因為有了設計的成功,嘗到了成功的喜悅,也為他們繼續(xù)努力學習后面的課程提供了動力
五、及時做總結,寫反思
教學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就是要及時總結課堂上的不足,以便能及時更正。只有不斷反思,才有不斷進步!通過對自己的教學反思,聽取同事們地建議,不斷完善自己的課堂。
教師不僅僅應該做到傳道,授業(yè),解惑,還要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會他們學習的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