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慧
(淮南聯(lián)合大學(xué) 外語系,安徽 淮南 232038)
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和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的迅猛發(fā)展,影視資源也處在蓬勃發(fā)展和廣泛傳播的時期。 隨著中國對外文化貿(mào)易的發(fā)展, 中國對外影視文化貿(mào)易發(fā)展迅速, 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越來越多的影視作品贏得了國際市場的好評, 在A類電影節(jié)也獲得了不少獎項。 成功的影視作品要想走向國際市場, 促進中國對外文化貿(mào)易的發(fā)展, 除了影片自身的質(zhì)量, 影片的字幕翻譯也功不可沒。 作為銜接兩種語言橋梁的字幕翻譯, 對于文化交流的順暢進行起到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
作為翻譯界的新興領(lǐng)域, 字幕翻譯通過為影視作品配以字幕, 架起了原語文化與目的語受眾之間的橋梁。 在通常情況下, 我們所提及的字幕翻譯是語際翻譯(interlingual translation)和符際翻譯(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的范疇, 即在保留影視作品原聲的前提下將劇中人物對白和重要的視覺信息翻譯為目的語疊印在屏幕的正下方或者屏幕其他合適的位置。 錢紹昌概括了影視語言的五個特性, 筆者認為字幕翻譯的特點對應(yīng)著其中三點: 瞬間性, 影視劇中的人物對白一瞬而過, 不容觀眾多加思索, 所以對白的譯文必須流暢通順, 含義明白; 通俗性, 影視觀眾面相當(dāng)廣, 這就要求影視語言雅俗共賞, 對白不能過于典雅, 太晦澀; 綜合性, 影視作品是綜合性藝術(shù), 演員的對白和表演是一個完整的統(tǒng)一體, 所以一些身勢語言(比如手勢、 點頭等)會對字幕翻譯起著制約性的作用。 綜上所述, 筆者認為, 好的字幕翻譯要把握以下準則: 用簡潔通俗流暢的語言準確地傳遞語義信息; 讓觀眾輕松地閱讀字幕; 讓觀眾愉悅地欣賞電影。
學(xué)者斯波伯(Sperber)和威爾遜(Wilson)所著的《關(guān)聯(lián)理論》里指出關(guān)聯(lián)理論屬于認知語用學(xué)的范圍, 是關(guān)于認知與交際的理論。[1]字幕翻譯作為跨文化交際的行為也可以由這一理論得到闡釋。 根據(jù)Sperber和Wilson的觀點, 在交際中, 關(guān)聯(lián)這一單獨的屬性, 使得人們認為話語信息值得加工。 也就是說關(guān)聯(lián)在推動著交際。 那么建立原作與目的語受眾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性就是譯者的重要任務(wù)。 關(guān)聯(lián)的程度有兩個影響因素: 語境效果和加工努力。 語境效果指聽者通過加工話語信息, 新增信息與原本存在于大腦中的舊信息發(fā)生了互動造成了個人認知環(huán)境的改變。 加工努力指聽者處理信息過程中的心理損耗。 簡而言之, 在同等條件下, 語境效果越大, 關(guān)聯(lián)度越大; 加工努力越小, 關(guān)聯(lián)度越大。 當(dāng)然, 人們總是希望以最小的加工努力獲得最大的語境效果, 因為這樣他們加工的話語信息和他們自身的關(guān)聯(lián)性是最大化的。 不過在實際交際中, 只要話語能夠產(chǎn)生足夠的語境效果, 而受眾又只需付出最小的必需的努力, 那么就達到了最佳關(guān)聯(lián)。 因此譯者在翻譯過程中, 必須以最佳關(guān)聯(lián)為指導(dǎo), 引導(dǎo)目的語受眾用最小的必需的努力來獲得足夠的語境效果。 這一觀點與上面提出的字幕翻譯準則不謀而合。
影片想要獲得最大的語境效果, 那么譯者要克服的最大難題便是解決文化差異。 正如Juri Lotman所說: “沒有一種語言不是植根于某種具體的文化之中的; 也沒有一種文化不是以某種自然語言的結(jié)構(gòu)為其中心的”[2]。 在影視作品的翻譯過程中, 不可避免地會遇到文化信息的轉(zhuǎn)換, 而如何恰當(dāng)?shù)靥幚磉@些蘊含的文化信息從而保證目的語受眾的觀影效果, 是影視字幕翻譯工作者必須要處理的難題。
對此翻譯界內(nèi)部有兩種對立的意見, 即歸化(adaptation)與異化(alienation)。 歸化與異化的名稱是由美國翻譯理論家勞倫斯·韋努蒂于1995年在其《譯者的隱形》這本書中最終確立的。[3]歸化要求譯者向目的語受眾靠攏, 適應(yīng)讀者的接受能力, 滿足讀者的需求。 異化要求譯者向原作者靠攏, 譯文不僅要忠實地傳達原作“說了什么”, 而且要盡可能展示原作是“怎么說”的, 以便最大限度地再現(xiàn)原作在語言文化上的特有風(fēng)味。[4]歸化翻譯最大限度使用目的語文化中的語言表達, 可以使譯文地道順口, 易在目的語受眾中產(chǎn)生共鳴。 異化翻譯尊重原語言的文化特點, 以原語言文化為依托, 可以起到傳播原語言文化的作用。
在關(guān)聯(lián)理論的框架下, 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必須以最佳關(guān)聯(lián)原則為指導(dǎo), 引導(dǎo)目的語讀者用最小的努力來獲得最大的語境效果, 從而很好地理解原作者的思想內(nèi)容。 因此, 采用歸化策略可以更好地幫助譯者建立目的語受眾與影片之間的最佳關(guān)聯(lián)
下面筆者將以關(guān)聯(lián)理論為指導(dǎo)分析電影里歸化與異化策略的使用情況。 《我不是潘金蓮》屬于喜劇劇情片, 全片帶有黑色幽默風(fēng)格, 影片講述了一個普通的農(nóng)村婦女李雪蓮, 一個被丈夫污蔑為“潘金蓮”的女人, 為了糾正一句話, 與上上下下、 方方面面打了十年交道, 在十多年時間里, 從鎮(zhèn)到縣, 由市至省, 再到首都, 廣闊天地中, 一路與形形色色的大男人斗智斗勇、 周旋不斷的故事。
例1: “我不是潘金蓮!”
“I am not Madame Bovary.”
影片開頭告訴觀眾“自宋朝以來人們把不正經(jīng)的女子叫作潘金蓮”, 接著就過渡到影片里李雪蓮的丈夫說“李雪蓮是潘金蓮”, 然后李雪蓮對所有人說: “我不是潘金蓮!”這句話出現(xiàn)在大屏幕上作為影片的名字。 這里對“我不是潘金蓮!”這句話的翻譯是“I am not Madame Bovary.”顯而易見這里采用的是歸化的策略。 劇情片以娛樂和休閑為目的, 影視翻譯過程中使用過多的文學(xué)語言會加大觀眾的解碼壓力。 在影片開頭, 旁白對潘金蓮這個人物作了大致的介紹, 并且還配以類似油畫風(fēng)格的圖片把潘金蓮伙同西門慶毒殺武大郎并被武松斬首的故事給呈現(xiàn)出來, 到此目的語觀眾對這個人物的性格命運已經(jīng)有所了解, 這個時候已經(jīng)水到渠成, 做足了鋪墊, 而此時譯者把潘金蓮翻譯成Madame Bovary, 可謂神來之筆。 Madame Bovary(包法利夫人)是法國作家福樓拜筆下的一位小資產(chǎn)階級婦女, 為了追求浪漫和優(yōu)雅的生活而自甘墮落與人通奸, 最終因為負債累累無力償還而身敗名裂, 服毒自殺。 這部名著被搬上大屏幕很多次, 所以國外的觀眾比較熟悉, 他們將這兩個人物進行類比, 自然而然對影片有更好的體會。
例2:“你這不是吃飽了撐得瞎胡鬧?”
So aren’t you just bellyaching with nothing better to do?
“吃飽了撐得瞎胡鬧”是“沒事找事, 自尋煩惱”的代名詞, 形容人把(多余的)精力沒有用到正地方或者用到了不該用的地方, 也可用于朋友之間的玩笑話。 這是法官王公道嘲弄李雪蓮要告秦玉河假離婚弄假成真, 然后再和他真離婚的荒唐之舉。 為了展現(xiàn)這里的語言效果, 譯者使用了俚語bellyache, 這個詞字面是肚子疼的意思, 指的是“抱怨, 無端地喋喋不休地發(fā)牢騷”, 跟原句中“吃飽了撐得”有異曲同工之處, 外國觀眾自然而然能體會這里的妙趣。 英語俚語是一種非正式的語言, 廣泛應(yīng)用于日常交際和通俗作品中, 具有新鮮時髦、 別具特色、 幽默詼諧和生動形象的特點。 用俚語對應(yīng)漢語里的俗語和口頭語, 譯者很好地兼顧了兩種文化的差異性, 同時也做到了譯文的順暢。
例3:“冤就冤在當(dāng)時離婚的主意還是我出的?!?/p>
I’m a sucker. It was my idea to get divorced.
suck這個詞在美國口語中很常見, 即便你不身處英語環(huán)境, 如果你是美劇愛好者的話, 你就會知道suck這詞的使用頻率真的很高。 suck表示糟糕倒霉的意思, sucker在口語里則表示“容易受騙的人、 笨蛋”。 外國觀眾在欣賞電影的時候見到生活中他們自己常用的表達自然會感到親切舒服, 沒有距離感。
例4:“那個秦玉河不是個東西?!?/p>
Qin is a piece of work.
a piece of work的字面意思是“一件作品”, 但是韋氏詞典將“a piece of work”定義為:“一個復(fù)雜、 困難或古怪的人?!?作為美國口語中常見的表達, 含有某人很討厭、 很難搞的意思。 這里運用高頻口語詞匯進行翻譯, 顯得很接地氣。 而且影視翻譯本就處于一個特定的時間當(dāng)中, 多數(shù)劇情片也以娛樂為目的, 翻譯的時候選擇詞匯也要注意與時俱進, 貼近現(xiàn)代觀眾的生活。
例5: “菩薩, 你不能撿了芝麻就丟了西瓜。”
Budda, don’t be penny wise and pound foolish.
這是李雪蓮在寺廟里許愿時說的話, 請求菩薩在懲罰貪官以外別忘了罪魁禍首是她的前夫秦玉河。 這里的翻譯直接套用英語里現(xiàn)成的表達方式, 用了一句英語里的俗語進行翻譯。 這種方法就跟把英語翻譯成漢語里常見的四字詞結(jié)構(gòu)一樣, 更貼近目的語觀眾的文化傳統(tǒng), 從而更容易產(chǎn)生共鳴。
由上述的例子可以看出, 譯者通過人物類比替換、 俚語、 生活化高頻口語以及套用俗語等方式, 與目的語受眾的文化背景認知建立起了最佳的關(guān)聯(lián), 減少他們?yōu)槔斫怆娪案冻龅哪X力, 營造出熟悉的語境氛圍, 從而降低受眾對外國影片的距離感與陌生感, 讓受眾能輕松愉悅地欣賞影片。
例6:“我們覺得她是小白菜, 她前夫說她是潘金蓮, 她自己覺得自己冤得像竇娥。 這三個婦女, 單拎出來一個都不好對付, 三個難纏的人纏在一起, 都變成三頭六臂了。 她又像個白娘子一樣在那修煉, 一告就是十年, 都告成精了?!?/p>
譯文:“To us, she is a tenacious pest. Her husband said she’s a slut. She thinks she is a victim of injustice. Three women (Little Cabbage, Pan Jinlian, Dou E), none of whom are easy to handle. Three difficult women combined is superhuman and she trains like Lady White Snake. Ten years of complaining, she’s a master of it.”
這段話是現(xiàn)任法院院長王公道對現(xiàn)任縣長鄭眾訴苦時說的話, 李雪蓮持續(xù)去北京告狀十年, 而且專挑人代會召開的時候攔首長的車子去告狀, 令各級領(lǐng)導(dǎo)頭疼不已。 這里所提到的“小白菜”“潘金蓮”“竇娥”都是特殊的文化負載詞, 對于原語觀眾而言極為熟悉, 這種混搭產(chǎn)生了荒謬的夸張的喜劇效果, 仿佛李雪蓮這個農(nóng)村婦女真的成為了能拿住官員命門的人。 為了不給目的語受眾造成觀影障礙, 譯者首先舍去了人名翻譯, 采取了意譯使觀眾了解人物的所謂三方面性格, 比如王公道口中的小白菜是一個tenacious pest, “難纏到令官員討厭的人”; 前夫秦玉河口中的潘金蓮是一個slut, “蕩婦”; 李雪蓮認為自己是a victim of injustice, “一個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人”。 鋪墊完之后, 再用異化策略翻譯了這三個人物的名字(Little Cabbage, Pan Jinlian, Dou E), 既再現(xiàn)了原文的表達方式, 尊重了原語言的文化特點, 也適時地傳播了本國的文化, 可是這里的喜劇效果就大打折扣, 語境效果不盡如人意。 在關(guān)聯(lián)理論的指導(dǎo)下, 為了獲得足夠的語境效果, 那么譯者應(yīng)該依舊采取歸化的策略, 筆者以為可以把小白菜用“美杜莎”(Medusa)代替, 古希臘神話中流傳最廣的版本中說美杜莎是最美的女郎, 海神波塞冬被美杜莎的美貌所吸引把她在雅典娜的神廟里給強暴了, 而這激怒了雅典娜。 雅典娜不能懲罰波塞冬, 于是便將美杜莎的頭發(fā)變成毒蛇而且施以詛咒, 讓任何看到她眼睛的男人都會立即變成石頭。 這里美杜莎一開始的無辜以及之后的狠毒難纏正好也對應(yīng)了譯者的譯文“a tenacious pest”。 潘金蓮還是翻譯成“包法利夫人”(Madame Bovary)。 而竇娥可以試著翻譯成“苔絲狄夢娜”( Desdemona), 苔絲狄蒙娜是莎士比亞的悲劇《奧賽羅》中黑人將領(lǐng)奧賽羅忠貞高貴的白人妻子, 受到陰險狡詐的伊阿古陷害, 被奧賽羅誤認為與人有染, 被其親手扼殺而蒙冤殞命。 這個人物的命運跟竇娥也是可以比照的。 如果按此采取歸化的策略, 進行人物的替換, 那么就可以更好地保留一部分語境效果。
《我不是潘金蓮》這部影片的字幕翻譯以歸化為主, 異化為輔, 建立了受眾與原作之間的最佳關(guān)聯(lián), 保證了目的語受眾獲得愉悅順暢的觀影體驗。 但是在劇中人名的翻譯方面還存在不足, 比如王公道、 史惟憫(為民)、 荀正一(正義)、 賈聰明, 這些人名譯者全都沒翻譯, 在人物對白中提到上述人物時譯者也只保留姓氏, 這些人名的雙關(guān)含義體現(xiàn)不出來, 原作諷刺的意味也就大打折扣, 受眾未能獲得足夠的語境效果, 這樣的交際是不完美的或者說是失敗的。 不過雙關(guān)語或者文字游戲也是影視翻譯中最難之處, 一種語言里的雙關(guān)語和文字游戲譯成另一種語言就會索然無味甚至無法理解。[5]今后則需要進行更多的翻譯實踐, 力求呈現(xiàn)出完美的字幕, 在關(guān)聯(lián)理論的指導(dǎo)下建立起最佳關(guān)聯(lián), 讓受眾獲得最大觀影效果。
[1] SPERBER D, WILSON 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2nd ed.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95:1.
[2] 郭建中.翻譯中的文化因素: 異化與歸化[J].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學(xué)報, 1998(2):12.
[3] VENUTI L.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5:20.
[4] 孫致禮.翻譯的異化與歸化[J].山東外語教學(xué), 2001(1):33.
[5] 錢紹昌. 影視翻譯:翻譯園地中愈來愈重要的領(lǐng)域[J].中國翻譯, 200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