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山川毓秀 文章匯萃
      ——歷代巴蜀作家文學總集編纂評述

      2017-03-10 13:58:21李文澤霞紹暉鄧秋良
      湖南行政學院學報 2017年6期
      關鍵詞:總集三蘇藝文志

      李文澤,霞紹暉,鄧秋良

      (1,2.四川大學,四川 成都 610064;3.廣鐵集團黨校,廣東 廣州 510000)

      文史研究

      山川毓秀 文章匯萃
      ——歷代巴蜀作家文學總集編纂評述

      李文澤1,霞紹暉2,鄧秋良3

      (1,2.四川大學,四川 成都 610064;3.廣鐵集團黨校,廣東 廣州 510000)

      從歷代的角度討論自唐、五代至宋、明時代的巴蜀文學總集編纂的概況,簡要評述其中各部總集的體例、特色,及其在中國傳統(tǒng)文學發(fā)展史上的影響和地位。有文獻記載的巴蜀文學總集是唐、五代出現(xiàn)的,五代后蜀趙崇祚所編的《花間集》是現(xiàn)今存世的最早的巴蜀詞總集,在中國文學發(fā)展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宋代是巴蜀歷史上總集編纂的繁榮時期,編有多種文學總集?!冻啥嘉念悺肥浅捎谒未陌褪裎膶W總集,其收羅豐富,體例完備,為后世編纂總集所取法。蜀中“三蘇”是宋代學者之翹楚,其家族精英輩出,故而以“三蘇”命名之文學總集,在當時即反復編纂,數(shù)量眾多,門類多樣,是宋代巴蜀文學總集中的珍品。明代所編蜀人總集,以楊慎所編《全蜀藝文志》為最,其注重保存巴蜀歷史的特點,在后來的《補續(xù)全蜀藝文志》等書中得到了傳承。

      巴蜀;巴蜀作家;文學總集;編纂

      自古以來,巴蜀地域山川秀美,人杰地靈,在數(shù)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涌現(xiàn)出無數(shù)文學精英,尤其是自西漢文翁辦學興蜀以來,更是出現(xiàn)了大量文學才子,他們以其卓越的文學創(chuàng)作成就傲視中原,成為時代精英中之翹楚,像漢代的司馬相如、揚雄、王褒,唐代的陳子昂、李白,五代的花間詞人,宋代的三蘇,乃至明代的楊慎,清代的費密、彭端淑、張問陶等,都是各自時代的佼佼者,雖然已經(jīng)過去了漫長的歷史歲月,卻至今仍為人們所稱道,成為現(xiàn)代巴蜀人引以為自豪的典范。

      本文所討論的“巴蜀文學總集”,其內(nèi)涵是指歷代編纂的收載巴蜀地域作家文學著作的總集。我們發(fā)現(xiàn)這類總集編纂的實際情況,也各有不同,在此略作一說明:從其各類總集所收錄的內(nèi)容來看,一些文學總集完全載錄巴蜀籍作家的文學作品,這自然是屬于巴蜀文學總集的正宗,如宋代所編《成都文類》、明代所編《全蜀藝文志》;一些文學總集其面對的是中國地域的作家,雖然其中包括了部分巴蜀地域作家的作品,但同時又兼及其他地域的作家,這類總集我們則需要區(qū)別對待,如果主要以巴蜀作家為主,如五代時的《花間集》,宋代時的《三家宮詞》《潼川唱和集》,我們也考慮歸入巴蜀文學總集;至于那種以全國范圍的作家爲采集對象,川籍作家只是在其中占有部份份額的文學總集,如清末徐世昌所編《晚晴簃詩匯》,則不計算在內(nèi)。

      其次,就總集編纂者的籍貫身份而言,也存在不同的情況:一些總集的編纂者原籍即為巴蜀的學人,這類總集屬于“蜀人編蜀集”;而有一些總集并非原籍爲蜀人所編,他們或是仕宦,或是游歷于巴蜀的吏員、學人,如五代時的趙崇祚,宋代的趙抃、章楶、袁說友,明代的曹學佺、傅振商,清代的朱云煥,均屬于此類;也有一些編者甚至與巴蜀地域毫無關係,如宋代呂祖謙編《東萊標注三蘇文集》。在討論巴蜀文學總集的時候,我們一般不考慮編纂者的籍貫,只關注總集所收錄的作品對象??傊?,本論文所討論的“巴蜀文學總集”,可包涵兩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巴蜀地域(含久宦或游歷于蜀的作家)的文章總集,這是從作家群體角度的考察;一是以吟詠巴蜀地域山川景物、人文歷史為對象的文學總集,這是基于作品內(nèi)容范疇的考察。以下我們即從這兩大觀念出發(fā)予以討論。

      以地域為限斷來編纂文學總集,溯其淵源,應該肇始于《詩經(jīng)》的十五國風以及《楚辭》這一類總集。在以后的各個歷史時代都有這類反映不同地域作家的作品總集,以《漢書·藝文志》的著錄為例,我們可以在其“總集”類中找到《吳楚汝南歌詩》《燕代謳》《雁門云中隴西歌詩》《邯鄲河南歌詩》《左馮翊秦歌詩》《齊鄭歌詩》《雒陽歌詩》一類的名目,盡管人們現(xiàn)在無從看到這些總集的原貌,但從其書名來判斷,顯然是匯集各種地域作家詩文的總集,然而很遺憾的是我們在其中卻沒有發(fā)現(xiàn)有巴蜀文學總集的記載。

      至后來的《隋書》一類的正史志文,關于巴蜀文學總集的名目仍不見記載,令后世的研究者多少有些惶惑。分析這種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顯然要么是巴蜀作家作品太少,達不到結(jié)集成編的程度,抑或是即使有巴蜀文學總集,然而其影響甚微,因而未被史家所關注采集,故而闕如。

      巴蜀地域文學總集的產(chǎn)生,現(xiàn)有的記載應該追溯至唐末、五代時期。自唐代開發(fā)西川以來,巴蜀地域經(jīng)濟得到極大的發(fā)展,其經(jīng)濟、文化地位得到迅速提升,涌現(xiàn)出許多蜀籍作家及作品,尤其是經(jīng)歷了中唐以后的“安史之亂”及后來的多次戰(zhàn)亂,戰(zhàn)爭雖然禍及全國,然而卻很少波及到四川,因而保留下了唐代文化發(fā)展的一脈。五代時期的巴蜀,相對于中原地域而言,戰(zhàn)亂不多,經(jīng)濟繁榮。在這一時期內(nèi),巴蜀的文化事業(yè)發(fā)展良好,尤其是兩蜀的統(tǒng)治者喜好文學,除了重賞文學侍臣以外,他們自己往往也附庸風雅,閑暇時賦詩著文,與文人相唱和,這無疑會大大推動巴蜀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在當時的華夏大地,巴蜀地域應當是一塊文學創(chuàng)作的肥田沃土。

      在唐、五代時期編纂的巴蜀文學總集有:

      劉贊編纂《蜀國文英》8卷,見《崇文總目》卷11、《宋史》卷209《藝文志》八、《蜀中廣記》卷97。

      劉贊,蜀人,前蜀乾德時官嘉州司馬,時后主王衍荒樂,劉贊嘗作歌諷諫,并獻《陳后主三閣圖》。后遷學士。劉贊長于繪畫,工花竹翎毛,著有《玉堂集》,編有《蜀國文英》等?!妒畤呵铩肪?3有傳。由于文集久已佚亡,我們只能根據(jù)其書名判定它是采錄巴蜀地域文人作品的一部總集。

      前蜀后主王衍編《煙花集》5卷,集艷詩200篇。

      前蜀后主王衍,童年時即能屬文,甚有才思,《蜀中廣記》卷4嘗記載其賦《宴宣華苑宮詞》詩云:“輝輝赫赫浮五云,宣華池上月華新。月華如水浸宮殿,有酒不醉真癡人?!彼岷妹饮愔~,嘗集艷體詩二百篇,號《煙花集》。

      《煙花集》久已佚亡,只能從目錄書的著錄知道其嘗存世。

      趙崇祚編《花間集》5卷,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21,這是現(xiàn)存蜀人所編最早的一部詞總集,收錄了唐五代以來蜀中諸作家的詞作。

      趙崇祚事跡,文獻記錄不詳,歐陽炯稱其字宏基,為孟蜀(后蜀)衛(wèi)尉少卿,四庫館臣疑其為趙崇韜兄弟行輩。[1]1823

      考察《花間集》內(nèi)容,是集收錄唐末諸家詞作,凡18家,其中巴蜀籍或占仕于蜀地的作家有15人之多,只有3人與蜀地無關:

      涉及蜀地的作家(包括蜀籍或非蜀人而仕于蜀者)有:韋莊47首,薛昭蘊19首,牛嶠31首,毛文錫31首,牛希濟11首,歐陽炯17首,顧夐55首,孫光憲60首,魏承班15首,鹿虔扆6首,閻選8首,尹鶚6首,毛熙震29首,李珣37首,溫庭筠66首。

      其中李珣是一個較特殊的人物,為前蜀梓州(今三臺縣)人,一說其先人為波斯人,故其友人尹鶚嘗戲稱他為“李波斯”,著有《瓊瑤集》。其妹李舜弦亦有詩才,為前蜀后主王衍昭儀。

      與蜀地無關涉的作家有3人:皇甫松11首,張泌27首,①張泌仕于南唐,明代楊慎編《全蜀藝文志》收錄其《河瀆神》《江城子》2首,見該書卷25。按:此二詞亦載于《花間集》卷5。和凝20首。

      《花間集》所收集的詞作品藝術高妙,遠超唐代諸家之作,自宋代以來的作家都對此集稱道不已。南宋陸游《跋花間集》即云:“《花間集》者,[2]唐末五代時人作,方斯時天下岌岌,生民救死不暇,士大夫乃流宕如此,可嘆也哉!或者亦出于無聊故耶?”陳振孫亦云“此近世倚聲填詞之祖也。詩晚唐五季氣格卑陋,千人一律,而長短句獨精巧高麗,后世莫及。此事之不可曉者”[3]。既對其無視國事不滿,又對其體制精巧大加贊賞。清四庫館臣亦謂“詩余體變自唐,而盛行于五代,自宋以后體制益繁,選錄益眾,溯源星宿,當以此集為最古,唐末名家詞曲,俱賴以僅存”,“五季人詩不及唐,詞乃獨勝”[1]1823。在《通志》卷70《藝文略》八還著錄有兩種總集:《西蜀賢良文類》20卷,《青城山丈人觀詩》2卷?!锻ㄖ尽穼⒋硕幣庞谒稳丝偧埃炔皇鹱髡呙?,也無法肯定其產(chǎn)生年代。據(jù)《蜀中廣記》記載,唐開元中明皇感夢,下詔將蜀中丈人觀自天國山移于青城山今所,而五代前蜀時也興修青城山丈人觀,于真君殿繪事五岳四瀆十二溪女神像。由此記述推測,大致可以判定二集的編纂也應該在唐五代時期。

      上述唐、五代巴蜀地域文人的總集除《花間集》尚存于世以外,其余各集均已不存。

      宋代是歷史上巴蜀文學創(chuàng)作輝煌的時代,以“三蘇”為代表,蜀中名家輩出,成就斐然,不僅在宋代時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甚至在此后的各個時代也聲譽卓著,而以匯集蜀地作家為收錄對象而編纂的文學總集也層出不窮,數(shù)量繁多。

      張逸、楊諤《潼川唱和集》1卷,見《通志》卷70《藝文略》八、《宋史》卷209《藝文志》八。

      張逸字大隱,鄭州滎陽人,進士及第,嘗知青神縣,后以龍圖閣待制知梓州(今四川三臺),又以樞密直學士知益州,凡四至蜀,為政循良。《宋史》卷426有傳。楊諤,梓州人,景祐元年進士。以擅長科場程試詩著稱。見司馬光《續(xù)詩話》。二人時代接近,又都有在潼川(即宋代梓州)交集的經(jīng)歷,故此詩集應為二人在潼川時唱和之詩的匯纂。

      宋璋《錦里玉堂編》5卷,見《宋史》卷209《藝文志》八“總集類”。

      清雍正《四川通志》卷33載有宋璋,稱其為成都府人,宋寶元進士。嘉慶《四川通志》卷188亦云“璋,成都人”。從《宋史》所載類目來看,宋璋所編應當是有關成都的文學總集。

      章楶《成都古今詩集》6卷,見《宋史》卷209《藝文志》八?!妒裰袕V記》卷97亦著錄是書,稱“人代均不詳”。

      按:曹學佺所載不確。章楶字質(zhì)夫,建州浦城人,治平二年進士,嘗為成都府路轉(zhuǎn)運使。多年鎮(zhèn)守西北,累立邊功。宋徽宗建中靖國時擢同知樞密院事。其事跡見《宋史》卷328本傳。據(jù)《宋史》記載,我們可以確認,章氏編《成都古今詩集》是其在成都府路轉(zhuǎn)運使任內(nèi)。又據(jù)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376記載,章楶任成都府路轉(zhuǎn)運副使,是在宋哲宗元祐初,次年即移職。此集應該是在宋哲宗元祐初編成,其內(nèi)容應是歷代作家吟詠成都的詩文。

      劉禹卿編《清才集》10卷。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卷20著錄云:“皇朝劉禹卿編輯古今題劍門詩什銘賦,蒲逢為之序。”按:劉禹卿為北宋元祐時人。康熙《岷州志》卷19收錄其詩一首。其余生平事跡均無考。蒲逢,蜀人,宋景祐時進士,其余生平事跡亦不詳。據(jù)晁公武語,此集當為匯纂吟詠蜀中劍門遺跡的詩賦總集。

      費士戣編《固陵集》20卷。明曹學佺《蜀中廣記》卷97載:費士戣字達可,廣都(今屬成都雙流)人,“嘉定中為夔守,編集管內(nèi)山川建置碑文記誦為二十卷,多半夔門之書,在旁縣者十之二三”。

      而明代楊慎在其《全蜀藝文志》序中則稱:“先君子在館閣日,嘗取袁說友所著《成都文類》,李光所編《固陵文類》及成都丙、丁兩《記》《輿地紀勝》一書,上下旁搜,左右采獲,欲纂為《蜀文獻志》而未果也。”

      固陵,即夔州的古稱,《固陵集》與《固陵文類》應該是同一書而異名,而兩處著錄其編者卻并非同一人。校點本《全蜀藝文志》的整理者劉琳、王曉波先生在其序文中亦嘗論及這一問題,他們非常贊同四川師大教授王文才的論斷,認為費士戣為此集的領銜者,而實際編者則是李光,因而后來才會出現(xiàn)這種不同署錄的情況[4]4。

      以上諸總集,僅僅見于各種目錄書的著錄,原書則久已亡佚,故無從詳盡討論其內(nèi)容,而現(xiàn)在還存世的宋代蜀人總集,尚有數(shù)種,以下予以討論。

      《三家宮詞》3卷,不署編纂人名?!锻ㄖ尽肪?48、《直齋書錄解題》卷15標署云“唐王建、蜀花蕊夫人、本朝丞相王珪所著”,《蜀中廣記》卷97著錄相同。

      王建,唐代潁州人,大歷十年進士,嘗仕為陜州司馬。與韓愈、張籍同時,相友善。工為詩,思致幽遠。

      花蕊夫人,本姓費氏,青城(今屬成都都江堰市)人,以才色入宮,后蜀主孟昶嬖之,號花蕊夫人,仿效唐王建《宮詞》體作宮詞一百首。費氏后來隨后蜀主入宋,其詞亦散落不傳。宋熙寧五年,王安國在館閣奉詔勘定蜀、楚、秦三地所獻圖書,以備收入館中。于其中發(fā)現(xiàn)有敝紙二張,鈔錄宮詞數(shù)十首,乃費氏手跡,其詩奇麗,與王建宮詞無異。王安國于是讓令史郭祥鈔錄入館,并在其兄王安石處數(shù)數(shù)稱誦,同官王珪、馮京都愿意傳于世,費氏宮詞乃得大行于世。[4]151

      王珪,成都華陽(今屬成都市)人,早年有才學,進士及第,歷仕集賢院、知制誥、翰林學士。神宗熙寧時為參知政事,升為宰相,執(zhí)政凡十六年。王珪善詩文,語言瑰麗,自成一家。有《華陽集》傳世。事跡見《宋史》卷312本傳。

      宋人編此集是因為三人詩內(nèi)容奇巧艷麗,詩風相近,又都是七言絕句,體裁相同,盡管王建非蜀人,而花蕊夫人詩又有此特殊經(jīng)歷,故而匯集為一編,此集也可視作蜀人總集。其編集時間,據(jù)《直齋書錄解題》稱王珪為“本朝丞相”,當為王珪任宰相時,即在北宋末年。

      《三家宮詞》舊有刻本,然“顛舛殊甚”,有將唐代詩人王昌齡、白居易、張籍、杜牧詩竄入王珪詩中者,有將花蕊夫人詩與王珪詩互混者,不一而足。明末毛晉取流傳之本,參考其他文籍,一一厘正,故《四庫全書》收錄此集,署作“明毛晉編”[1]1724?,F(xiàn)存是集有明毛晉汲古閣刊本、《四庫全書》本等。

      袁說友編《成都文類》50卷,這是由仕宦于蜀的非蜀籍人士所編的巴蜀文學總集。

      袁說友(1140—1204),字起巖,號東塘居士,建安(今福建建甌)人,流寓湖州(今屬浙江)。隆興初進士及第,慶元間為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后累官至參知政事。

      袁說友撰《成都文類序》稱:

      益,古大都會也。有山川之雄,有文物之盛,奇觀絕景,仙游神跡,一草一木,一丘一壑,名公才士,騷人墨客,窺奇吐芳,聲流文暢,散落人間,何可一二數(shù)也?……爰屬僚士,摭諸方策,裒諸碑識,流傳之所膾炙,士友之所見聞,大篇雄章,英詞綺語,折法度,極眩耀,其以益而文者,悉登載匯輯焉。斷自漢以下,迄于淳熙,其文篇凡一千有奇,類為十一目,厘為五十卷,益之文茲備矣。

      袁說友序中所謂“十一目”者,是指按文體編為十一類,其類別依次為賦、詩、詔策制、表疏簡記、書、序、記、雜記、箴銘贊頌、雜著、誄哀辭祭文。按其序文所言,收錄一千篇文章,自漢代迄于南宋淳熙時巴蜀文人之文“茲備矣”,其搜羅匯輯文獻之功顯然巨大。后來明代楊慎編《全蜀藝文志》亦多有取材。

      在現(xiàn)存《成都文類》卷首附有題名記,載錄編集者共八人,計有:扈仲榮、楊汝明、費士威,何惪固、宋德之、趙震、徐景望、程邁孫,均為官于巴蜀州縣的文學官吏,顯然這是編纂此集的實際操作者。

      清四庫館臣對該書評價毀譽參半,稱其分門過細,“頗傷繁碎”,然“當時風俗使然,不足怪也”,又謂其與明人編《全蜀藝文志》相較,“不免于掛漏,然創(chuàng)始者難工,踵事者易密,固不能一例視之”,尤其強調(diào)其搜討前代遺文之功,稱“且使先無此書,則逸篇遺什,復俊(按:即周復俊。四庫館臣誤署其為《全蜀藝文志》的編者)必有不能盡考者,其蒐輯之功,亦何可盡沒乎?”[1]1699

      有宋一代,眉山三蘇父子均以文學顯,他們不僅是蜀中學術的領軍人物,同時也享有文章盛譽,尤其是蘇軾的成就更巨,其才情堪稱中國歷史上曠古第一人,而在蘇軾身邊更是聚集著稱為“蘇門四學士”“蘇門六君子”的一批文學之士,將蘇氏學術推向極致?!叭K”的文集常被時人編纂成集,作為習學閱讀的典范,合刻發(fā)行,成為時人的珍藏,在當時即有“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菜羹”的時諺。宋代人編眉山“三蘇”的詩文合集,據(jù)祝尚書統(tǒng)計即有:[2]

      編者不詳:重廣眉山三蘇先生文集80卷,南宋紹興三十年饒州德興縣董應夢集古堂刊本,今存70卷。

      編者不詳:三蘇先生文粹70卷,有宋婺州吳宅桂堂刊本。武谿游孝恭標題:標題三蘇文62卷,有清宮藏本,《天祿琳瑯書目后編》卷六著錄。國家圖書館有宋本殘卷,存34卷。編者不詳:重廣分門三蘇先生文粹100卷,宋刊本,今藏日本宮內(nèi)廳書陵部.

      編者不詳:重廣分門三蘇先生文粹70卷,有宋刊本殘卷,今上海圖書館存11卷①按:祝尚書云:以上二本雖然書名相同,然而編排體例各別,一百卷本為分類輯文,七十卷本則依人系文。抑或是一書,經(jīng)人改編而異其卷數(shù)、編次,或原即二本,唯書名偶同,不可得知。祝尚書.宋人總集敘錄[M].北京:中華書局,2004:94.。

      呂祖謙編:東萊標注三蘇文集59卷(蘇洵11卷,蘇軾26卷,蘇轍22卷),今國家圖書館存有宋刊本,缺8卷。

      呂商隱編:三蘇遺文,卷帙不詳。尤袤《遂初堂書目》載錄,不署編撰人名。而南宋人陸游有《跋三蘇遺文》云:“此書蜀郡呂商隱周輔所編。周輔入朝為史官,得唐安守以歸,未至家暴卒,可悲也。淳熙十一年正月十一日,務觀識。”

      以上所鈔錄宋人所編“三蘇文集”,除呂商隱《三蘇遺文》已不存世以外,其余諸集都有宋本或宋殘本存世,從編纂內(nèi)容來看其選擇標準各異,有選本,有標注本,數(shù)量頗多,這一狀況是歷史上編纂家族文學總集所絕無僅有的,表現(xiàn)了當時“三蘇”文學現(xiàn)象的繁盛境況,也反映出總集編纂在宋代時代特征。

      明代所編巴蜀文學總集不多,只有寥寥數(shù)種,呈現(xiàn)出一種較為冷落的狀態(tài),這與明代巴蜀地域?qū)W術不振,滯后于別的地域的狀況是相吻合的,這一時期是巴蜀學術的低谷。

      明人編文學總集,我們首先要提及楊慎所編《全蜀藝文志》46卷②按:是書今存有嘉靖二十四年《四川總志》后附《全蜀志文志》,萬歷四十七年《四川總志》后附《全蜀藝文志》,《四庫全書》鈔本,清嘉慶二年成都刊本讀月草堂本,嘉慶二十二年張汝杰樂山刊本。。

      楊慎(1488—1559),蜀中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qū))人,武宗、世宗兩朝宰輔楊廷和之子,明武宗正德六年狀元及第,授翰林院編修。后因“大禮議”跪于宮門哭諫,忤世宗,被充軍云南永昌(今保山),此后一直在流放中度過,直至去世,都未能被旨赦還。《明史》卷192有傳。楊慎在流放生涯中曾數(shù)次返蜀,于嘉靖十八年(1539)第五次返蜀,四川巡撫劉大謨禮聘其與王元正、楊名重修《四川通志》,楊慎負責修《藝文志》。“始事以八月乙卯日(初二),竣事以九月甲申(初一),自角匝軫,廿八日以畢”[4]12,總共用時二十八天。劉大謨對楊名、王元正所編部分甚不滿意,于是又囑按察司副使周復俊、僉事崔廷槐筆削重編,而對楊慎之《藝文志》未能易焉?!端拇傊尽房诩尉付哪?,總16卷,又附《藝文志》于其后,單獨成編,為64卷,別題為《全蜀藝文志》。

      楊慎在《全蜀藝文志序》中稱:

      先君子在館閣日,嘗取袁說友《成都文類》、李光所編《固陵文類》及《成都》丙、丁兩記、《輿地紀勝》一書,上下旁搜,左右采獲,欲纂為《蜀文獻志》而未果也。悼手澤之如新,悵往志之未紹。罪謫南裔,十有八年。辛丑之春,值捧戎檄,暫過故都,大中丞東阜劉公禮聘舊史氏玉壘王君舜卿、方洲楊君實卿,編錄全志,而謬以藝文一局委之慎。乃撿故簏,探行篋,參之近志,復采諸家,擇其菁華,褫其繁重,拾其遺逸,翦彼稂稗。……唐宋以下,遺文墜翰,駢出橫陳,實繁有昈,乃博選而約載之,為卷尚盈七十。中間凡名宦游士篇詠,關于蜀者載之,若蜀人作僅一篇傳者,非關于蜀,亦得載焉。[4]11-12

      《全蜀藝文志》收錄詩文1873篇,有名氏的作家631人。其收錄的范圍以與蜀事、蜀人是否有關為標準,如果作者不是蜀人,而有與蜀事相關的詩文,可以收錄;作者為蜀人,作品傳世甚少,有一篇非關于蜀的作品,亦可收錄。所收詩文的范圍以唐宋時代人最多,明人作品收錄甚少,全書僅有90余篇,去取甚為嚴格,包括其父楊廷和也僅收詩文3篇,以示其不阿私好。

      是書按詩文體裁編排,每類之下則按著者時代先后編次。前50卷門類基本沿襲《成都文類》體例,只在詩中添入“詩余”(詞)一類,這與宋代末年詞得以長足發(fā)展,蔚為大國的情形不無關系。后14卷包括世家、傳、碑目、譜、跋、赤(尺)牘、行記、題名,其類目則為楊慎新添。在收文選目的問題上,也顯示出楊慎的與眾不同之處,將其與《成都文類》兩相對照,袁氏是按照傳統(tǒng)的文學標準選文,而楊慎則更看重詩文的史料價值,這表現(xiàn)在兩大方面:一是其后14卷所增加的幾大類目,都屬于史料的內(nèi)容,對于探究巴蜀社會、人物、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歷史,卓有幫助;二是在所選詩文也注重選擇反映蜀地的歷史,而不是一味強調(diào)其文學性,如選范成大《益州古寺名畫記》,幾乎是一篇帳單式的記錄,毫無文彩可言,然而卻能覆蓋蜀中寺院的古代名畫目錄,故能入編。

      《全蜀藝文志》的編纂得力于其父(楊廷和)的前期搜集,方能在短短二十八天內(nèi)蕆事,故是書的編纂也是了結(jié)其父的夙愿,“擇其菁華,褫其繁重”,“博選約載”,而使是書成為明代編纂巴蜀文學總集的典范之作。

      《全蜀藝文志》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它保留了明代之前的很多文學作品,有相當數(shù)量的文學作品就是依靠《全蜀藝文志》才得以保留下來,據(jù)劉、王二先生統(tǒng)計,這類文章大約有350余篇,占了全書的五分之一,可見該書保存巴蜀文獻功勞甚鉅。

      繼楊慎編輯《全蜀藝文志》之后,明杜應芳、胡承詔編有《補續(xù)全蜀藝文志》56卷。①按:《續(xù)修四庫全書》收有明萬歷刻本。又按:《明史》卷97署作“《補蜀藝文志》54卷”,與現(xiàn)存該書卷帙不合,當有誤。

      杜應芳,湖北黃岡人,萬歷三十五年進士,為禮部主事,出守河間,任四川督學副使,遷福建按察使,歸鄉(xiāng),卒。胡承詔,湖北黃陂人,萬歷三十二年進士,為內(nèi)江縣令,有令譽。累遷四川督學,與杜應芳齊名,升四川布政使。

      是書稱“補續(xù)”,其體例則基本沿襲了《全蜀藝文志》,按文體分卷,有一種文體數(shù)卷者,亦有一卷之中包羅數(shù)種文體者,其具體編排次序為:

      卷1、2賦卷3風謠卷4至卷18詩卷19敕、諭、牒、誥卷20表、奏、疏卷21書卷22序卷24至卷32記卷33論、辯、解嘲卷34解、說、考卷35傳卷36譜類卷37箴、銘、贊、跋卷38檄文、露布卷39墓碑卷40文卷41雜著卷42至卷45志余(詩話4卷,含詩余)卷46至卷卷51志余(外紀6卷)卷52志余逸編卷53動植紀異譜卷54器物譜卷55巖字石刻譜卷56行紀、題名,鈐記附。

      與《全蜀志文志》相比較,是書增補收錄了前書未收,及晚于楊慎的一些作家及著作。其收文標準仍然主要是以收錄蜀人的作品,以及非蜀籍作家吟詠蜀中的作品。

      傅振商《蜀藻幽勝錄》4卷①按:是書有1985年四川巴蜀書社據(jù)重慶圖書館藏明版影印本,本文引文即出自此本。。傅振商字君雨,河南汝陽人,萬歷丁未年(三十五年)進士,選為翰林庶吉士,散館授江西道監(jiān)察御史,遷右都御史,按察山西,未及行丁父憂。期滿復職,賑濟陜西災荒,萬歷四十六年監(jiān)陜西鄉(xiāng)試,后官至南京兵部尚書。著有《杜詩分類》《古論元著》《緝玉錄》《四家詩選》等,編有《蜀藻幽勝錄》一書。事跡見《大清一統(tǒng)志》卷169。

      傅振商于《秦蜀幽勝錄》卷末有跋語稱:“予留滯秦川,三易歲敘,白云凝目,瓜代屢愆,愁緒難遣,聊作蠧魚,搜尋舊簡,秦蜀幽文,幾無剩采,泛及泐石,并為洗濯。觀者勿訝輶軒,故作幽閑,寂寞采掇,業(yè)勞人之郁譜,固黯告于二集間已,至文工拙之辨,須之別淄澠者,裒集者不敢覆育于五色也。己未孟冬?!卑矗骸凹何础睘槿f歷四十七年,“三易歲敘”云者,是在賑災關中,典監(jiān)陜西鄉(xiāng)試前后,職閑無事,而得以編纂文集為事。而其書自謂“秦蜀幽勝”,所編次當為陜西、四川兩地詩文,而“蜀藻幽勝”,僅及巴蜀作家,不及陜西作家,似另有一編,然而未及見,抑或未能成編。

      傅振商在《題蜀藻幽勝錄序》中稱:

      蜀之位坤也,煥為英采必爛,不獨受七經(jīng),后王、揚續(xù)相如幟也,蓋世傳其英,亦世發(fā)其藻矣。然山川奇秀,能撥人筆興,即游歷者峨眉之雪、巫山之云、江光之浩,爽氣便橫,而琴臺草堂、劍閣籌筆之跡,落星捧硯之勝,青羊白鶴之矞,濯錦梅龍之故,又令人憑弔徘徊,紀述駿發(fā),若與蘇黃相映者。久而編斷石泐,藻采將與人俱往,幸升庵博奧,盡攬收志林,庶借功人,以存什一,復苦脫遺,而荒傖復以蕪穢參入,遂令火羞與魚目共櫝。予披沙搜實,止存菁華,匯備飽腹。雖摩訶池上,供十二小吏余瀋,未睹其緒,然繡窠自足一披玩。有若聽蜀國之弦,江靈之瑟者,蜀之奇藻幽逸之概,大觀具是矣。若更有古洞云封、神碑壑隱,俟時出見者,須待五丁開山手更擷之。

      據(jù)傅氏之敘,其編是集是有感于楊慎所編《全蜀藝文志》,而苦于楊慎一書之脫遺,及“荒傖復以蕪穢參入”,于是“披沙搜實,止存菁華”,再編此集,而欲備存“蜀之奇藻幽逸”。《蜀藻幽勝錄》一集,選文時限上自漢,下迄于元明②按:有學人謂是書收文下限為元代,然而核查該書實際狀況,其卷三載金皋《忠節(jié)祠記》文末云“明嘉靖丙戌冬”,可證明收文下限應為明代。,收知名蜀籍人士以及雖非蜀籍卻仕宦于蜀的名人之文章二百余篇,如像三國諸葛亮,唐王勃、盧照鄰、韋皋、李德裕、裴度、李商隱、陸龜蒙,宋趙抃、黃庭堅、陸游、王十朋,雖為非蜀籍文人,然而均曾仕宦于蜀地,其所撰關于蜀地的文學作品,也予以收錄。按文體分卷,分為賦、策、詔、敕、表、書箋、(卷一),序、記、(卷二、三),檄、難、銘、贊、頌、箴、碑、論、雜著、誄、哀辭、祭文、傳、譜、跋、尺牘、行紀題名(卷四)。中國古代散文各體具備,令人開卷一覽,可以了解有關巴蜀地域的軍政大事、風土民情、山川名勝、神話人物等風貌,正如編者所言“蜀之奇藻幽逸之概,大觀具是”。

      與其他總集略有不同的是,傅氏收錄文章時往往附有跋語,短短數(shù)語,或論作家德行,或評文章風格,大多畫龍點睛,精到典要,如卷一于唐朱桃椎《茅茨賦》下評云:“先生知足,離居盤桓,口無二價,日惟一飡,筑土為室,卷葉為冠,斵輪之妙,齊扁同觀。朱君蟬蛻塵世,徜徉茅茨,居然仙矣,豈必更修沖舉世高之功,而乃目以真人?易茅茨以仙觀,是從仙外覓仙矣,何能識其羽化之妙也?故揭其隱焉。君雨。”卷二何朝隱《洞真觀橫翠閣記》末云:“君雨評:翠色欲滴,令人有倚峰想?!本砣齾菐熋稀秳χ葜仃柾び洝纺┰疲骸熬暝u:抒寫清淑,末更灑曠?!本硭睦钌屉[《劍州重陽亭銘》末云:“義山不獨詩尚精麗,而記銘亦楚楚秀絕,可謂有才人之致?!币陨习凑Z頗能體現(xiàn)上述特色,也反映傅氏的文學觀念。

      至明代,仍然還有人在續(xù)編“三蘇文集”,如《四庫全書總目》卷192著錄有署名明楊慎編《三蘇文范》18卷。四庫館臣懷疑其真實性,謂“所取皆近于科舉之文,亦不類慎之所為,殆與《翰苑瓊琚》(按:也是托名楊慎的偽作)均出依托也”,收入存目。今存有天啟刊本、崇禎刊本。四川師大已故教授王文才先生《升庵著述錄》云:“其書雖出依托,卷首一帙,搜羅明時所見蘇文傳本,選評本目,足資稽考,且有升庵父子評語二則,亦甚新奇?!盵5]王先生所稱楊慎評語,系指楊慎評語:“評三蘇者,以奇崛評文安,以雄偉評文忠,以疏宕評文宣,而不知三賢之文,其致一也”。其書每卷均題“成都楊慎用修甫原選,公安袁宏道中郎父參閱”,吳郡姚可達刻。前四卷蘇洵文四十一首,卷五至十六蘇軾文二百一首,末二卷蘇轍文二十三首。每篇皆加圈點、眉批、段意、夾注,文后有東萊、疉山、石齋、陽明、升庵、鹿門、卓吾、中郎、伯敬諸家總評。應該是一種選評本總集。[5]

      《蓉溪書屋集》4卷、《續(xù)集》5卷。明綿州高金爵字舜舉,其父高良貴、子高皥三世通顯,筑有蓉溪書屋,時名人多有吟詠之作,正集明方豪(廣東開化)輯,凡收78人,續(xù)集高第(綿州人)編,凡收71人?!端膸炜偰俊肪?92“存目類”有載。

      《秉忠定議集》2卷,不署編纂人名姓。明嘉靖中,都御史宋滄為四川巡撫,時有真州茂宼周天星、王打魚等聚眾三萬馀人,攻城害民,諳熟兵法的宋滄迅速平息禍亂,得明世宗褒詔嘉獎,賜其璽書中有“秉忠定議,倏奏膚功”一語。時同官于蜀之同官作為《凱歌》《露布》等篇,匯集為一書,以紀其事,則用“秉忠定議”為名?!端膸炜偰俊肪?92“存目類”有載。

      巴蜀文學總集的編纂,有文獻的記載是在唐、五代,后蜀人趙崇祚所編的《花間集》是現(xiàn)存最早的蜀人詞總集,收錄了蜀中詞人作品,紀錄了詞這一新興文學樣式?!痘ㄩg集》是匯集中國詞作的第一部總集,反映了五代時期巴蜀地域的卓越文學成就,至今仍然是中國文學史研究者所關注的重要著作。

      考察巴蜀文學總集的編纂情況,自唐以后各個時代,其實績參差不齊,這與該時代的政治、經(jīng)濟、學術文化的大環(huán)境,尤其是與巴蜀地域的具體狀況,緊密關聯(lián)、相互制約。五代、宋代蜀地文學創(chuàng)作繁榮,人才輩出,文學總集的編纂也相當成功,數(shù)量眾多,質(zhì)量亦趨上乘;而元代蜀中各項事業(yè)凋落,文學總集的編纂處于停滯狀態(tài);明代時期則較元代差勝,編成了不少總集,然而就其橫向比較而言,巴蜀地域較之其他地域的學術文化處于相對滯后的狀況,與之相應,文學總集的編纂也與其他地域有一定的差距,除了數(shù)種文學總集,如《全蜀藝文志》《補續(xù)全蜀藝文志》《蜀藻幽勝錄》較有特色以外,其馀著作都不甚著稱;至清代,巴蜀文學總集的編纂又形成了一次高峰,總集的編纂比較繁榮,無論是編成的數(shù)量,抑或編纂質(zhì)量,均超過明代,在清代文代文壇也足以與其他地域相媲美。

      宋代眉山蘇氏家族一門三父子,是宋代“蜀學”的領軍人物,在經(jīng)學、史學、文學方面都成就斐然,而且其家族后裔,傳承其家風,不少人也在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領域嶄露頭角,成就卓著,因此蘇氏家族不僅在宋代時即為人所仰慕,而且垂譽后代,輝耀千古。其以“三蘇”命名的文學總集,成為歷代巴蜀文學總集編纂的熱門,其關注度經(jīng)久不衰。三蘇文學總集數(shù)量眾多,卷帙浩繁,成為巴蜀文學總集編纂的圧軸。一種家族性文學總集在歷史上得以反復編纂,這一現(xiàn)象在中國傳統(tǒng)文獻編纂史上堪稱為絕無僅有,值得研究者們重視探討。

      巴蜀文學總集的編纂得力于一批關注鄉(xiāng)邦文化事業(yè)的學人的執(zhí)著追求,無論其本籍即為蜀人,抑或仕宦游歷于蜀,他們本著對巴蜀文學的熱愛,在各個時代分別編成各類文學總集,記錄下巴蜀文學曾經(jīng)有過的輝煌,使巴蜀地域的學術命脈得以延續(xù)、宏揚,而像明代楊慎編《全蜀藝文志》、明清時代新繁費氏編《劍閣芳華集》,甚至凝聚了其家族幾代人的努力。這種對本土學術文化的熱情關注,值得現(xiàn)代學人繼承、宏揚。

      [1][清]永瑢, 等.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65.

      [2]祝尚書.宋人總集敘錄[M].北京:中華書局,2004:94.

      [3][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614.

      [4][明]楊慎編.全蜀藝文志[M].劉琳王曉波校點.北京:線裝書局,2003.

      [5]王文才.楊慎學譜[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385.

      I2

      A

      1009-3605(2017)06-0094-08

      2017-07-09

      1.李文澤,男,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員、歷史文獻學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歷史文獻、漢語史;2.霞紹暉,男,四川江油人,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歷史文獻、中國儒學;3.鄧秋良,女,湖南寧鄉(xiāng)人,廣鐵集團黨校經(jīng)濟管理教研室講師,主要研究方向:鐵路史、中國文學史、文學。

      秦小珊

      猜你喜歡
      總集三蘇藝文志
      關于“三蘇”家風家訓的幾點探究
      《明史·藝文志》史部地理類訂誤十一則
      天一閣文叢(2020年0期)2020-11-05 08:28:30
      “三蘇”文化融入高校質(zhì)量文化的思考——以四川工商學院為例
      “三蘇”基因根植工商 傳統(tǒng)文化潤澤校園——四川工商學院打造“五位一體”“三蘇”特色校園文化
      一部清詩研究的力作*——評夏勇《清詩總集通論》
      目錄學視域下的地域總集范疇辨析
      Abstracts of Papers in This Issue
      外文研究(2015年4期)2015-03-20 11:39:19
      《南明史·藝文志》經(jīng)部著錄標準商榷
      天一閣文叢(2014年1期)2014-10-13 08:00:06
      《四庫全書總目》著錄唐宋元人總集考辨
      天一閣文叢(2014年1期)2014-10-13 08:00:00
      《漢書·藝文志》“輯而論篹”句釋說——“論語”二字話
      宜城市| 乌兰浩特市| 衡水市| 运城市| 临泉县| 泗洪县| 大安市| 台中县| 房产| 江西省| 桓仁| 资溪县| 四会市| 霍城县| 中江县| 香港| 会同县| 犍为县| 崇信县| 怀仁县| 蛟河市| 锡林郭勒盟| 德格县| 竹北市| 石河子市| 永济市| 宕昌县| 本溪| 潞西市| 青海省| 太原市| 安义县| 天峨县| 梅河口市| 日土县| 康马县| 平乐县| 德惠市| 宁都县| 松滋市| 焉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