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東莞市大朗鎮(zhèn)朗升小學 何孟春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課堂中應該是充滿生命活動,充滿人文關懷、問題探索、知識魅力的。為了讓學生們可以開心、快樂迪暢游在知識的海洋里,在語文的課堂教學中,我努力構建新的語文課堂模式,主要是從以下的幾個方面著手的。
語言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重要途徑,不但要求明白易懂,具有科學性,而且力求達到優(yōu)美可親,對學生充滿鼓勵、賞識、尊重、期待、促進、提升、轉變,這樣才能使學生更易接受知識,更易激發(fā)她們的學習潛能。
國外一位心理學家說過:“要使人們相信你,首先必須要讓他們喜歡你”同一個道理如果教師對學生尊重、平等待人,學生則對老師也會更加尊重愛戴,就會心悅誠服地接受老師的觀點;反之,學生就會產生逆反心理、恐慌心理。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背錆M感情的語言能產生一種無形的感染力量,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比如,教師讓學生回答問題,學生多數比較緊張,教師應該用比較親切的語言告訴學生“不要緊張,大膽說出來你的想法,錯了老師和你再一起學習研究,你只有表達了才會讓有邁進一個大臺階。”尤其是后進生更加應該給予熱情的語氣:“你能回答得這么好,真了不起,你比上一次有進步,見到你一點一點成長老師真為你感到高興!”使學生感到親切,學生也就樂意接受知識和完成作業(yè)了。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當前正在進行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內容。在《語文課程標準》中,又把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列為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在課堂上要盡量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安排合作學習的環(huán)節(jié)。讓他們在自主學習中得到成長。從學習方式轉變的角度來看,我記得這個學期我上了一節(jié)《環(huán)保作文》的自主作文課,我先作了一段地球的自述,消除了學生對環(huán)保知識的陌生感,激發(fā)了興趣。然后讓學生結合生活實例,對地球想說些什么話,可以寫童話、十個、調查報告、想象作文、散文……而接下來的作文講評更是別具一格,我當場給學生打分,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打分,我記得其中一名學生寫了一首《贊之歌》其想象力之豐富,奇特,令人嘆為觀止。我好不吝嗇的給了他滿分??磥恚覀兏嗟臅r候是低估了學生的實際水平。
我認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基礎是自主,關鍵也是自主。沒有自主的學習---合作、探究就無從談起。要讓學生真正自主學習,首先必須要轉變教學觀念,從思想上確認、在行動中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必須明確教學的歸根到底,得讓學生自己學。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智力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都是無法由教師直接教會的,而必須通過學生自己的學習才能做到。因此,沒有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教學就根本無從談起。另外,還要樹立教為學服務的思想。既然在教學法中,教師起的是幫助學生學習的作用。那么,就不能讓學生為教師服務,而應當是教師為學生服務。讓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形成自主、積極。
著名教育家顧泠沅說:“在課堂教學范圍里對教師最有意義的是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fā),也就是要使學習的內容讓學生感興趣,對有了興趣的事學生就會認真地把它學好?!边@話就表明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最強大的動力。學生有了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主動地進行學習.如在教學《荷葉圓圓》一文時,我先在課前將教室做了一番精心的布置:在黑板上貼上小青蛙、小魚兒,教室墻壁四周掛了一些荷葉、荷花、蓮蓬,給學生營造了置身滿湖荷花中的情景。課一開始,我播放了歌曲《采蓮》,并投影了課文的插圖。動聽的音樂,色彩美麗的畫面,很快就把學生的心牽住,她們的學習興趣一下子就被激發(fā)出來了。在此基礎上,我說:“同學們,你們欣賞過美麗的荷花開滿池塘時的情景嗎?你有乘著小船穿梭于荷花中的想法嗎?那感覺一定美滋滋的、樂淘淘的。這節(jié)課讓我們好好地讀一讀《荷葉圓圓》,一起去感受湖中荷葉的快樂吧!”然后,我讓學生聆聽課文的配樂朗讀,初步感受課文的意境。接著,我放手讓學生們借助拼音自讀。為讓學生品味課文的意境,讀出課文的韻味,我借助多媒體播放演示“微風吹來,荷花、荷葉充盈搖擺的情景?!弊寣W生一邊看畫面,一邊感受荷花“香”的氣息,并引導學生把自己想象成自己也在滿是荷葉的水上,自由暢想湖中的情景的神情、動作、語言,由此體會小魚兒、小水珠、小蜻蜓的歡樂、喜悅的心情。這樣的教學,學生就會入情入景,內心不斷掀起情感的波瀾,與課文產生共鳴,從而理解課文。我又把課文第二段的重點詞語板書出來,接著讓學生仿照第二段找出與第三、四、五段重點詞語并照老師的樣子板書。最后根據板書引導學生加上動作當場把課文背誦下來。在引導配上動作時學生的激情一下子上來了,由開始的一部分學生到全班一起做著動作背誦。這樣的教學不但輕松又激發(fā)了興趣同時目標也達到了,可以說是一舉三得。
在教學中,教學方法是諸要素中較為活躍的因子。千篇一律,令人生厭;變則新,新則趣。所以,改革教法和學法,運用各種技藝魅力,便成為教師苦心孤詣的追求。對此,怎樣才能做到既靈活又多變又不至于陷入形式主義的怪圈呢?
我們讓學生享有懸著學習對象的自由。贊科夫認為:“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fā)揮高度有效的作用?!焙翢o疑問,讓學生自己選擇學習對象便是“觸及精神需要”的最好方式。例如,閱讀教學中,多采用“把你喜歡的部分讀給大家聽”“把你認為寫得最好的地方畫下來”等方式,學生自然會很感興趣。這就是說,提高學生細心動機的最好方式還是把重點放在學習認知方面,使學生從內心體驗到學習本身的樂趣。
教學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把學習的主動權都還給我們的孩子。其中借鑒了部分老師、專家的研究成果。
我們作為教師,必須要做到充分地領悟新的課程目標精神。以新的教學理念為出發(fā)點,把教育提升到一種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新境界,反對學校過多強調“你教我做”的封閉式教學,過分強調學生技能技巧的培養(yǎng),主張教師從“主宰者”上退位,將動手操作、探索發(fā)現、主動創(chuàng)造、合作交流的學習權利還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