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青青
誤區(qū)一:忽視學前差異,教學目標確立不當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漢語拼音的課程目標提出了如下要求:能讀準聲母、韻母、聲調和整體認讀音節(jié);能準確地拼讀音節(jié),正確書寫聲母、韻母和音節(jié)。隨著人們對幼小銜接的普遍重視,家長提前通過各種渠道讓孩子們接觸并掌握了大量的拼音知識,也導致孩子們的漢語拼音掌握程度參差不齊,有的還存在許多的錯誤與不規(guī)范。再加上一年級的老師沒有足夠重視,在確立教學目標時,意識模糊,或教學重點不突出,或無層次性,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對策:重視差異,因材施教
1.開學初了解學生拼音掌握的情況
針對入學孩子拼音學習的重大差異,在開學初,教師有必要對全班孩子的拼音掌握情況進行摸底,以便能及時掌握學生的整體狀況和學習程度,做到心中有數。以下是我對一年級80名學生進行拼音測試后的統(tǒng)計結果,包括口頭測試和書面測試兩類。
2.根據學生起點差異確立教學目標
從測試結果中不難發(fā)現,學前拼音掌握程度差異很大,因此教師在教學拼音時一定要關注學生個體起點之間的差異,在對學生平等關注的前提下,以不同的目標與要求對待不同的對象,根據學生不同的發(fā)展需求,對課堂進行有效、平等、適切的配置,使各個層面的每個學生都有相同的機會發(fā)揮其特有潛力。我認為對各個不同層次的學生應該確定不同的學習目標。如對已經完全掌握的學生,教學目標應該確立為對漢語拼音進行復習鞏固和提升;對字母按順序會讀,但單個指認比較困難和四聲發(fā)音不會發(fā)或不到位的學生,應該把目標定在讀準音認清形上;對單個的字母會讀,但不會拼讀和對聲母、韻母、整體認讀音節(jié)不能辨別、混淆不清的學生,目標應是提高拼讀能力;對書寫不規(guī)范或不會寫的學生,目標應定為能正確美觀地書寫。
誤區(qū)二:缺乏新鮮感,教學方式單一
國標蘇教版“漢語拼音”教材每課一般包括5個部分:1.字母和配合字母教學的情境圖、表音表形圖;2.漢語拼音書寫教材;3.音節(jié)拼讀練習;4.拼音詞和與之相配的插圖;5.有關的拼音詞、拼音句練習。由于大多數孩子有著或多或少的拼音學習經歷,面對抽象而枯燥的漢語拼音,已經失去了新鮮感與好奇心,但有一些教師仍然拿著書照本宣科,領著學生一遍又一遍地讀寫背記。如第一課“ɑ、o、e”學生已經都會讀了,老師還一定要讓學生看圖找到阿姨的ɑ、公雞喔喔叫的o、大白鵝的e,學生看圖時通常認為那個阿姨是媽媽,但老師還一定要強調這是阿姨,其目的只是為了引出單韻母ɑ。這樣的教學方式泯滅了學生在初入學時的興趣萌芽。
對策:有機整合,靈活多變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漢語拼音教學要盡可能有趣味性。如果第一節(jié)語文課我們的老師就能用語文的魅力深深吸引孩子,讓孩子覺得語文很好玩、很有趣,那么對他今后語文知識的獲得、語文能力的提高,以及學習興趣、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都有著積極的影響。
1.靈活地對教材進行整合
如在教學復韻母時,我把六個單韻母卡片貼在黑板上,對學生說:“孩子們,六個單韻母寶寶又出來玩了,今天他們玩的是碰碰車的游戲,你們想和它們一起玩嗎?”然后讓孩子帶著自己做的單韻母寶寶的帽子進行碰碰車的游戲,分別請幾個學生上臺,找最喜歡的朋友玩碰碰車,看能不能碰在一起,并告訴他們好朋友碰到一起能碰出一個新的字母,這就是復韻母ɑi、ei、ui、ɑo、ou、iu。孩子們知道了,原來復韻母就是單韻母的組合,既記住了復韻母,又了解了復韻母的組合規(guī)律。
2.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
(1)手舞足蹈擺形
在教“o”這個單韻母的形時,我啟發(fā)學生思考:“你能用你的動作來表示o嗎?”有的孩子把嘴巴張開,攏成一個圓形;有的孩子把食指和大拇指圍成一個圓形;有的孩子指著自己的小臉蛋畫了一個圈;還有的孩子把兩只手臂團成一個圓形……又如,在區(qū)分“b、p、d、q”這四個形近聲母時,我建議孩子們用左右手的兩個小拳頭和豎起的大拇指來分別表示,形象生動。
(2)音樂情景拼讀
在教完聲母之后,為讓孩子們能更熟練地拼讀,我設計了一個“找朋友”的游戲:把寫有聲母的頭飾戴在一個學生的頭上,隨著音樂響起,這個孩子就唱著、跳著下去找朋友——找?guī)雾嵞割^飾的小朋友,然后兩人一起拼讀,讀正確了就全班齊讀。邊找邊唱歌: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個好朋友,敬個禮呀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
(3)模仿學叫記音
拼讀訓練還可以與學生的生活、學生喜愛的事物相聯系。根據孩子們模仿能力強的特點,我讓學生模仿動物的叫聲來練習拼讀,例如學生一邊學做小鴨,一邊學小鴨的叫聲“嘎嘎嘎,小鴨叫g-ā”,學做小青蛙“呱呱呱,青蛙叫g-u-ā”。
3.利用色彩涂描加強記憶
所有的孩子都喜歡生動直觀的圖畫和鮮明的色彩,強烈的視覺刺激能夠引起他們視神經中樞的興奮從而在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依據這一點,我讓學生給字母和音節(jié)描色。如對字母的記憶,我讓學生先用鉛筆寫,然后再用不同的彩筆描色,為了讓學生區(qū)分聲母、韻母和整體認讀音節(jié),我讓學生用不同的顏色涂色。學生饒有興致地畫著,學習成了自己最喜歡的事,自然就很容易掌握了。
在這樣靈活多變充滿趣味的拼音學習活動中,孩子們始終保持著一種激情,有著強烈的新鮮感和積極性,從而使抽象、枯燥的漢語拼音學習變得輕松而愉快,學生對字母的音、形掌握得更牢固,對音節(jié)的拼讀積極性更高,學得更好,記得更牢。
誤區(qū)三:忽略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教學內容孤立
新課程標準強調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賦予了漢語拼音教學全新的理念。漢語拼音的功能是幫助識字,學習普通話。功能的確定決定了漢語拼音的掌握與學生能力的發(fā)展是相互促進的,只有掌握了扎實的漢語拼音知識,才能迅速發(fā)展學生的識字能力、閱讀能力、表達能力。而許多教師的拼音教學只停留在就拼音學拼音上,只是強調漢語拼音的音形及書寫,忽略了學生語文學習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
對策:有效結合,發(fā)展能力
1.看圖連綴音節(jié),創(chuàng)作故事
蘇教版教材每一課都安排了意境優(yōu)美的插圖,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情境圖,幫學生補充一些詞語、句子或兒歌,也可以根據插圖讓學生發(fā)揮想象,編故事講故事,對學生進行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的訓練,把學習拼音與積累語言、發(fā)展語言結合起來。
2.聯系事物畫畫,初試寫話
畫畫是一年級孩子們最喜歡的一種表達方式,教師可以利用畫畫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起一座抽象漢語拼音與具體事物之間的橋梁,并通過形象的畫面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及寫話能力。
如在國慶節(jié)假期中,我讓學生把在假期中看到的事物用圖畫畫出來,然后把所畫的事物用拼音在旁邊寫下來,最后把所畫的事物連起來說一句話,在圖畫紙的背面用拼音寫下來。
總之,漢語拼音教學是孩子們接近母語的第一座橋梁,也是一年級學生學習的重點和難點。一年級的老師任重而道遠,在漢語拼音教學中應多一點自己的思考與探索,并引導學生多讀一些拼音讀物,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為今后的學習鋪路搭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