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性提問一般被看作是一種低效的提問方式,因為在習慣性提問方式當中,教師利用常用性的句式來向學生問一些常規(guī)性的問題,而回答時也無需學生過多的思考,有的回答甚至于只需要學生根據(jù)教師的語氣或者提問方式就可以得出答案,這樣的提問,雖然學生的參與度高,但是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卻未見提升。其實對于習慣性提問,如果將問題進行一下改造,同樣的問題不但能引導學生去積極回答,更可以啟發(fā)學生去思考。
一、針對原文提問,刺激學生思考
針對原文提問是習慣性提問的方式之一,諸如在教學《紀念白求恩》時,老師向學生提出了一串問題,諸如白求恩是哪國人?他來到中國的目的是什么?針對這樣的問題,學生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時,只需要從課文當中找出有關的語句就能回答上,在這個過程當中學生根本不需要思考。但是課文當中的一些內容在上課當中是需要引起學生注意的,通過提問來引起學生的注意是常用的方法之一,但是如何來提出問題呢?問題的提出必須以課文為基礎,然后再加入一些需要學生主觀參與的內容,這樣一來,學生要想回答問題,就必須得認真去閱讀課文,在理解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
二、擴充問題容量,改變提問時機,提升問題質量
在閱讀教學中,當學生讀完一篇課文之后,老師常會不自覺地來問一問學生類似于“你讀懂了什么”或者“哪些地方最讓你感動”之類的問題,其實學生在初讀感知課文內容時,對于文章內容也只是大概的了解,即便有了認識也是比較膚淺的,而老師提出的這些問題卻只有在學生深入理解的基礎之上才能回答出來的。但是老師提出了問題,學生為了應對老師的提問,回答要么是從主觀來談,這樣的回答大多不夠深入或者脫離課文內容;要么學生從手頭的參考資料當中來找一些相關內容來回答,但是這樣的回答對于學生的學習又有什么意義呢!
針對這類主觀性比較強,而且?guī)в锌偨Y性質的問題,在提問時要注意提問的時機,一般諸如此類帶有概括性而且主觀性很大的問題,要讓學生來回答,應當是在學生對于文章有深入理解之后。再者來說,此類問題主觀性較強,因此學生回答時自由發(fā)揮的余地比較大,但是學生在回答時,盡量要求內容涵蓋多一些,不但要讓他們說出結論,更要讓他們說出原因,這樣不但可以提升學生的理解概括能力,更可以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
三、避免簡單追問式提問
(一)回答問題時脫離課文內容
有些教師在提問時喜歡采用追問式的提問方式,而所提出的問題只是將一個大問題分散成為了若干個小問題,在教學中,雖然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即刻就能回答出來,但是將教師的問題回答完之后,學生很難獲得一個完整的認識。例如在介紹朱自清的生平時,教師問學生朱自清是什么人?學生回答后又問是什么家,此類問題教師連續(xù)問了好幾個,雖然學生都答出來了,但效果還不如直接讓學生來介紹。
有時,教師為了引導學生把問題回答得更加全面或者理解得更加深入,也常常會進行追問,這是教學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但是要注意給學生留下時間去思考,讓學生明白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應當從哪些方面去回答,而且在提問前,教師要考慮到學生個人的情況,也就是提出的問題學生能回答出來,如是教師的追問學生不能理解或者無法回答,這樣的追問反而就顯得多余。
有時候教師在學生回答完問題之后會向其他學生追問,諸如問一下其他的學生是否聽明白或者是回答是否正確,對于這樣的問題,一般情況下學生都會給出肯定的答案,沒有什么實際效果,還不如讓學生來談談自己對于同學回答的看法,而學生要回答這樣的問題,就必須認真去傾聽,還得加入自己的思考。
(二)讀寫結合,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
一些教師在課文學習完畢后,喜歡讓學生去寫一些摘抄,從而增加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的積累。但許多學生在完成摘抄時只是數(shù)量上完成了,雖然學生每天都在摘抄,然而實際效果卻不敢恭維。語文教學是學生感悟知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學生不但將知識記憶,更將其內化,并加入自己的理解與感受。對于一些內容,雖然教學內容完成了,學生的思維卻一直處于積極狀態(tài)之下,他們還有話要說,如果教師只是讓他們來談談自己的觀點,他們有時很難將自己的觀點表達清楚,但是如果讓他們去寫,會使他們的思想更加的清晰、明了。因此在一些課文教學完成之后可以讓學生來寫讀后感,或者讓學生針對課文當中某一觀點來寫一寫自己的看法,而學生要想寫好這樣的內容,就必須深入地去理解課文內容,在理解過程中,更要將自己的思想融入其中,這也是落實語文教學思想性與知識性的有效途徑。學生在剛開始寫時,或許寫的內容比較膚淺,但是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所寫的東西會越來越好。當然并不是所有的課文內容都適合學生去寫心得或讀后感,因此哪些課文可以讓學生寫心得,在什么時候寫,寫完后以什么樣的方式來呈現(xiàn),這都需要教師認真思考。
習慣性的提問方式是教師在長期語文教學過程中不自覺形成的一種習慣,如果將這種提問方式“一票否決”,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倒不如將提出的問題進行整合,提升問題的質量,讓這些問題變成啟迪學生思維的“敲門磚”,讓問題變成課堂教學的推動劑。
(裴東 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qū)明永鎮(zhèn)中心學校 7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