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展 卜樹坡 魏雯
摘要:“C語言程序設計”是高職院校電子類專業(yè)的一門重要的專業(yè)課,它在專業(yè)課程體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該課程具有概念復雜、規(guī)則較多、使用靈活等特點,是學生難學、教師難教的一門課程。針對程序設計課程的特點,構建基于問題的PBL教學模式,能有效地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師實踐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PBL;翻轉課堂;高職院校;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6)30-0181-02
“C語言程序設計”是高職院校電子類專業(yè)的一門重要的專業(yè)課,主要介紹C語言程序設計的基本思想、方法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技能。由于該課程具有概念復雜、規(guī)則較多、使用靈活等特點,是學生難學、教師難教的一門課程,學生往往談之色變。因此,探索適合高職院校課堂教學的教學模式,成為高職院校進行新一輪教學改革所面臨的問題。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基于問題的學習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在各大高職院校進行得如火如荼,受到了許多教育專家及學者的關注,也得到了廣大師生的認可。PBL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充分以學生學習為中心,不同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以教師教學為中心。教師的角色在發(fā)生重大轉變,關注點是課前問題設計、課堂科學引導以及課后反饋評價[1][2]。本研究基于高職院校“后示范”時期新一輪教學改革,注重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yǎng),構建適合高職院校專業(yè)課程教學改革的PBL模式。
1 調查對象和研究方法
筆者選取了蘇州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應用電子技術專業(yè)電子2個班級的學生,進行“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實施PBL教學模式的行動研究。學生班級分為實驗班和傳統(tǒng)班,這兩個班級的人數(shù)、男女比例、年齡機構等基本情況大致相同。兩個班級所學的前期課程完全一樣,所以這兩個班級的初始條件基本一致。其中電子15C1為傳統(tǒng)班級,電子15C2為實驗班級,前者采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后者采用PBL教學模式。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和個人訪談,然后對調查結果進行實證分析。
2 研究對象分析
筆者于2015-2016學年第一學期進行了“高職院校‘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應用PBL模式”的教學實踐研究,歷時近18周。實施的地點安排:傳統(tǒng)班級安排在蘇州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天波樓的423機房,實驗班級安排在天巧樓的網(wǎng)絡機房213。將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與PBL教學模式分別應用到兩個班級實施教學,任課教師均為筆者一人,這樣保證研究對象的學習內容無太大的差異。通過對兩個班級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及技能、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動機做了問卷調查。
2.1學生對 “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了解程度的調查
從調查數(shù)據(jù)來看,學生對于“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的了解程度,沒有聽說過的占總數(shù)的71.7%,聽說過但沒有更進一步了解的是28.3%,沒有人熟練了解“C語言程序設計”相關內容。這表明絕大部分學生對于“C語言程序設計”這門課程還很陌生。
2.2學生對網(wǎng)絡教學平臺的興趣和操作能力的調查
從調查數(shù)據(jù)來看,學生對于網(wǎng)絡教學平臺感興趣的程度,非常感興趣的占總數(shù)的72%,一般的比例是23.3%。這表明絕大部分學生對于教學中使用網(wǎng)絡教學是持歡迎的態(tài)度。
2.3學生對PBL教學模式的熟悉程度和興趣度的調查
從調查數(shù)據(jù)來看,學生對于PBL教學模式的了解程度,非常了解的占總數(shù)的68.1%,一般了解的比例是27.8%。而對于PBL教學模式十分感興趣的占23.2%,有點興趣的占69.4%,這表明絕大部分學生對于PBL模式是感興趣的,并不排斥,也期望嘗試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
2.4學生對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的調查
從調查數(shù)據(jù)來看,學生對于分小組合作學習的意愿,非常愿意的占總數(shù)的58.1%,愿意的比例是25.2%,猶豫的占到14.5%。這表明絕大部分學生是愿意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
通過分析,筆者發(fā)現(xiàn),可能是第一次接觸程序設計方面的課程,因此,學生還是存在一定的排斥和畏難的心里,這是我們必須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重點關注的方面,要分析學生的學習特征,進行科學的教學準備,按課程目標設計相應的問題,使PBL 模式在“C 語言程序設計”課程中的實踐成為可能。
3 教學模式設計
PBL教學模式的精髓是基于問題的學習,其框架包括“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三個部分。如圖1所示。具體流程是:首先,教師根據(jù)課程教學目標科學合理地設計問題;然后,進行小組劃分,教學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并進行研討;接著,教師要借助開放式網(wǎng)絡教學平臺、多媒體教師、微信、QQ等各種教學資源平臺啟發(fā)學生去解決問題;最后,學生要進行成果展示、總結評價。這幾個流程關系是遞進的。
筆者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進行了下面五個部分的行動研究。第一,對電子15C2班級的學生進行劃分小組,每組成員在5-6人,選取1人作為組長,負責該小組的具體工作并進行協(xié)調,教師下達任務是直接是分配到每一個小組;第二,教師在設計問題或者課題的時候,一定要充分考慮課程標準和教學要求的吻合度,另外,還要考量學生的學習能力、理解能力、動手技能等相關問題。因此,教師可能在講課之前還需要對提出的問題作出修訂;第三,組織學生進行問題分析,引導學生挖掘問題的內涵。隨著學生對問題的理解逐步加深,此時,加入課題研討環(huán)節(jié),學生可以自行發(fā)言和提問,每個小組可能給出的答案或結果不一定是全部正確,但是通過這樣的形式可以很好地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第四,要鼓勵和引導學生利用各種各類的教學資源平臺對課題任務進行探索研究,找到解決問題的最適合自己的路徑。比如,網(wǎng)絡教學平臺、多媒體教學資源、微信、QQ、等資源。第五,完成了第四部分的研討分析,每個小組要對自己的研究成果進行展示,甚至需要進行演講匯報。通過各小組完成課題的情況,教師進行總結評價,給出反饋意見,促進學生進一步完善自己的工作成果。小組與小組之間也要進行互評,小組內部要進行自評,由此建立一個完整的多元考核評價體系。
4 教學實踐效果分析
為了更好地了解教學實踐的效果,筆者在課程結束后對電子15C1、C2兩個班級的學生成績進行調查研究,從而分析基于PBL“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教學模式的實踐效果。需要說明的是,電子15C2班學生成績主要由小組自評、組間互評、教師評價三部分組成,而電子15C1班學生成績主要是由教師評價得出。
調查數(shù)據(jù)如表5所示,實施了基于PBL“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教學模式的電子15C2班的平均分為83.23,而采用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的電子15C班的平均分為75.74,從整個分數(shù)的分布來看,兩個班級中實施了基于PBL“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教學模式取得了較好的實踐效果,平均分高出了6分左右。而且通過與個別學生訪談得知,電子15C2班級學生的積極性明顯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自主學習的能力也得到了較大的提高。
5 結束語
PBL教學模式模式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必將成為未來高職院校課堂的主流形式之一,這就需要我們順應信息技術發(fā)展的趨勢,不斷地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和創(chuàng)新,有效地彌補現(xiàn)有教學模式的不足。實踐證明,PBL教學模式能夠很好地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當然,對于教師,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要在一輪一輪的教學改革中,完善自己,充實自己,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yǎng)工作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毛勝利,馮運仿,程細才,等.基于PBL的數(shù)據(jù)結構教學模式研究與探討[J].現(xiàn)代計算機,2015(9):10-13.
[2]孫炯寧,徐永華.PBL教學模式在《C語言程序設計》教學改革中的應用和探討[J].計算機工程應用技術,2009(11):9373-9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