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建榮
【摘 要】新課程改革以來,語文課堂面貌較以前有了極大的改變,教學的有效性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但是,在目前仍然注重分數(shù)、成績第一的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現(xiàn)代文閱讀教學仍存在一些問題,導致效率低下。本文試從講究課堂問題設(shè)置、尊重學生個性解讀的方式入手,淺談如何提高小學現(xiàn)代文閱讀的有效性。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現(xiàn)代文;閱讀教學;個性解讀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教學的“有效性”已成為人們關(guān)注的焦點。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獲取語文知識、提升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如何合理進行閱讀教學,實現(xiàn)閱讀教學的“有效性”,顯得尤為重要。但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由于受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驅(qū)動,不少教師陷入對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理解的誤區(qū)。
一、存在的誤區(qū)
1. 教師單向的講解介紹,忽略了學生自讀過程
有的老師簡單地認為只要學生將文本讀過了,就該聽老師的提問和講解了,然后就是將學過的知識“記住”。這樣的教學過程“簡單而粗暴”,在這期間,學生并沒有真正充分地閱讀文本,與文本之間沒有真正的對話,缺少獨立思考的過程和獨特的自我感受。他們更多的是被動地接受。雖然有一部分老師在“新課改”的學習中認識到要相信學生,要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要讓學生能夠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來學習,但為了既要“適應(yīng)新課改的新要求”,又要趕進度,“提高效率”,以應(yīng)付考試,所以不得不既給學生劃分了學習小組,課堂設(shè)置討論的環(huán)節(jié),又擺脫不了老師占用大量課堂時間講解的模式。
2. 對閱讀基礎(chǔ)知識進行“大題量記憶訓練”
為了應(yīng)試,許多老師使用“閱讀題海”訓練,力求讓學生做盡可能多的練習題,以達到“熟練”的程度,最終實現(xiàn)高分的目的。但這就完全剝奪了學生閱讀的興趣與快樂,使本來充滿魅力與情味的閱讀顯得枯燥無味,使學生本來對知識的熱情變得麻木而冷漠,使得語文老師在課堂上即使用盡渾身解數(shù)——又是花哨的幻燈片,又是唱歌,又是學生的即興表演,又是教師的動情落淚,可是學生卻毫不買賬。過度飽和的背誦等記憶訓練,使得學生早已對語文閱讀產(chǎn)生厭倦感。
3. 老師忽視對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fā)和方法的指導
相當一部分的語文課堂是以“聽”、“記”、“背”為主,教師缺少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學生缺乏閱讀方法的訓練。所以經(jīng)常出現(xiàn)學生面對課內(nèi)閱讀滾瓜爛熟,可一旦遇到課外閱讀就束手無策的尷尬局面。更有老師經(jīng)常在考前利用不少課時對學生進行閱讀題題型分析、答題技巧等訓練,考后又對試卷中的閱讀題進行講解,哪道題應(yīng)歸為哪類題型,是考試前講過的,甚至責備學生為何一到考試,遇到靈活一點的題就不能變通,這樣的情況屢見不鮮。但,這樣的語文不是學生心中的語文,學習起來也沒有動力,想要下苦功夫卻沒有方法。
為此,筆者試從講究問題的設(shè)置,尊重學生的個性解讀入手,談?wù)勌岣咝W現(xiàn)代文閱讀的有效性的策略。
二、設(shè)置好的問題
問題是教學研究的出發(fā)點,是產(chǎn)生學習動力的根本原因。古人云:“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焙玫膯栴},能撥動學生的思維之弦,激發(fā)學生思維火花,喚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創(chuàng)造力。正如孔子所說“不憤不啟,不啟不發(fā)”。課堂上,教師應(yīng)善于抓住學生心憤口悱的時機,使學生處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急需狀態(tài),巧妙地把學習的內(nèi)容轉(zhuǎn)化為問題,讓學生心中不斷涌出疑問,激發(fā)學習內(nèi)在動力,產(chǎn)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那么,如何才能設(shè)置好的問題呢?每篇課文的講解要設(shè)置少而精的“主問題”。所謂“主問題”,是相對于課堂上隨意的連問,簡單的追問和習慣性的碎問而言的。它指的是課文研讀教學中能“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重要問題。先來看一例:
《索溪峪的“野”》的首段是:“走進張家界的索溪峪,腦子里只剩下了一個字:野。”請同學們根據(jù)“索溪峪”來概說課文內(nèi)容:“課文寫了……”請同學們抓住“野”字來分說課文內(nèi)容:“作者介紹了——野?!闭埻瑢W們突出“只”字來感悟課文內(nèi)容:“……美……美”這是《索溪峪的“野”》中的“說讀”,其目的是反復地、多角度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
這是富于智慧的話題設(shè)計,抓住文章首句中的三個字讓學生反復“說讀”課文,每一次的“說讀”都是對課文內(nèi)容的整體理解?;顒拥臈l理清晰,學生的思維靈動,課堂的氣氛熱烈。
“主問題”的設(shè)計,有以下作用:有利于課文的整體閱讀教學;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有利于在教學中簡化教學頭緒,強調(diào)內(nèi)容綜合;有利于課堂教學上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的開展;有利于促進“自主、合作、探究”教學局面的形成。
三、尊重學生的個性閱讀
閱讀教學絕不是學生的被動接受,而是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情感、思想、經(jīng)驗、知識儲備等對作品進行領(lǐng)悟、理解、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教師切忌用分析傳授取代學生的閱讀時間;切忌以先入為主的理解強加在學生之上;切忌用標準答案規(guī)范學生個性化的表達。因為語文本來就是一門對文字進行排列組合的學科,同樣的意思可以有許多種不同的表達方式,文字就有不同的排列組合。
除了一些基礎(chǔ)知識,對文本的理解根本就不可能有所謂的“標準答案”。很多老師之所以還在進行著“傳統(tǒng)”的灌輸式、強加式的教學,還在拘泥于教參和練習中的“標準答案”,根本就是因為備課不夠充分。在最近這一年的學習和教學過程中,筆者感受十分深刻。
比如:在小學語文(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十八課,有一篇梁衡的散文《跨越百年的美麗》。上課時,筆者要求學生找出哪些句子體現(xiàn)居里夫人的堅定、剛毅、執(zhí)著的追求,并說出感受。本想著學生找不全句子,體會不到居里夫人的精神美,沒想到學生的回答卻讓筆者出乎意料甚至欣喜若狂。
例如,“三年又九個月,他們終于在成噸的礦渣中提煉出了0.1克鐳。”
師:這0.1克鐳你讀出了什么?
生1:我讀出了時間的漫長,三年有九個月多么長啊,我可能堅持不了。(其他學生哈哈笑)
生2:我讀出了居里夫人工作的艱辛,前面文中提到了破棚子,煙熏火燎等等。
生3:我讀出了居里夫人持之以恒的精神。
生4:我讀出了居里夫人的鍥而不舍和堅持不懈的精神,她是多么有毅力啊。
生5:由于她的科學的執(zhí)著,還有那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才使得居里夫人有驚人的發(fā)現(xiàn)并提煉出了0.1克鐳。
生6:我感受到了居里夫人的堅強與剛毅。
生7:我還感受到了因為家人的支持,她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那種無私奉獻,默默地工作著。
以上的回答雖然不夠嚴謹,但卻是學生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悟。
有時候,即使是教科書里的文章,看似是權(quán)威的編排解讀,教師也不能一味地盲從,對于學生的個性理解和質(zhì)疑也不能蠻橫地打斷。有時候?qū)W生對文本看法看似不合標準答案,卻隱藏著合理的因素。他們不是一竅不通、不知應(yīng)變,也不是故意為難老師,讓人難堪,而是教師平時并沒有真正尊重過他們的思想,真正思考過他們對文章的個性化理解,沒有吃透文本,備課并不充分就匆匆上陣,以致上課時有時自己就手忙腳亂。
語文是一門有趣的學科,這種有趣就在于,同樣的話,同樣的文字,不同的人會讀出不同的意思,魯迅當年評價《紅樓夢》就有一段經(jīng)典的文字:“《紅樓夢》是中國許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這名目的書。誰是作者和續(xù)者姑且勿論,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jīng)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反過來,同樣的意思不同的人會說出不同的話,寫出不同的文字。
所以,教師要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的個性閱讀,個性理解。語文閱讀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教師應(yīng)該在充分備課的前提下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閱讀、個性閱讀。要讓學生做閱讀的主人,尊重他們,讓他們有充分的時間進入文本,與文本進行直接的交流,允許或者鼓勵學生的個性化解讀。要讓學生通過自主入境,入情朗讀,感悟文意,體會情感,悟出精髓,逐漸熏陶出個人的閱讀品味,升華閱讀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