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鵬
正陽門甕城內(nèi)有兩座廟,西側為道教寺廟關帝廟,東側為佛教寺廟觀音廟。1914年,原先封閉的甕城被拆除后,那里變成了開闊地,關帝廟和觀音廟隨即露出。這兩座廟曾經(jīng)香火不斷,每日前往求簽者絡繹不絕。特別是關帝廟,內(nèi)城的九座甕城內(nèi)都建有廟宇,除德勝門、安定門供奉著真武大帝外,其余幾座均供奉著關公,其中規(guī)模最大、香火最旺的當屬正陽門翁城內(nèi)的關帝廟,它的影響力超過旁邊的觀音廟。遺憾的是,這兩座廟已在1967年被拆除了。時值新春佳節(jié)之際,再和大家說說這兩座曾經(jīng)香火很旺的廟宇。
關帝廟內(nèi)有“三寶”天下第一靈驗簽
正陽門關帝廟也稱前門關帝廟,此廟建于明朝萬歷年間,由山門、石座、供桌、觀圣帝君殿組成。據(jù)史料記載:廟內(nèi)有義、圣、忠、王大字碑和明萬歷年撰寫的碑文拓片,其中部分碑文為董其昌所書。2008年6月,豐臺區(qū)南苑鄉(xiāng)槐房村村民在拆建小房地基時,發(fā)現(xiàn)了正陽門甕城關帝廟的兩座著名石碑。其中一座碑的碑文是董其昌所書的《漢前將軍關侯正陽門廟碑》,另一座碑的碑文為康熙皇帝書法老師沈荃撰并書的《正陽門關帝廟碑》。據(jù)了解,這兩座石碑是1968年從正陽門運到槐房的,目前兩座石碑已得到妥善保管。
關帝廟內(nèi)還有一尊明世宗嘉靖皇帝供奉的關帝像,傳說最早的關帝像尺寸較小,嘉靖皇帝又命人請木工制作了一尊大像,舊像已經(jīng)過數(shù)百年的香火,曾來占卜的人太多,棄了不吉利,嘉靖皇帝遂命兩像同時擺放。廟中有山西工匠張一忠制作的鐵聲,重百余斤,聲雖然為鐵質(zhì),卻發(fā)出銅音。廟內(nèi)還有“三寶”尤為珍貴:第一件為三柄大刀,最大的長兩丈、重200千克,其余兩柄分別為60千克和90千克,均為清嘉慶十五年(1810)陜西綏德城守營都司馬國鎰在前門外打磨廠三元刀鋪定鑄。每年農(nóng)歷五月初九,關帝廟都要舉行一次磨刀典禮,屆時將刀抬出,請三元刀鋪的工匠按照普通磨刀法舉行儀式將刀磨光,再放回原處,與白云觀的洗骨典禮相同。第二件寶物為關帝畫像一軸。據(jù)說這是唐代畫圣吳道子的手筆,1900年的庚子事變中被德兵掠取。第三件為關帝廟前的明代漢白玉石馬,雕刻精細,是明代遺物,清末到民國初年,屢次拆改正陽門一帶,石馬不知何時丟失。
正陽門關帝廟的香火一直很旺盛,清代楊靜亭的《都門雜詠·關帝廟》詞中這樣寫道:“來往人皆拜瞻,香逢塑望倍多添。京中幾萬關夫子,難道前門許問簽?”這首詞生動地描寫了當時前來關帝廟求簽的人很多,都說“關帝簽”非常靈驗。清代著名詩人王世禎當年參加科考前曾到正陽門關帝廟求簽,他求得的簽語是:“今君庚申未亨通,且向江頭做釣翁。玉兔重生應發(fā)跡,萬人頭上逞英雄”。后來王世禎進士中選,本應留在京師,最終卻在揚州就任。后來他被提拔為國子監(jiān)祭酒時,才發(fā)現(xiàn)自己一生的沉浮,竟然應驗在關帝廟抽取的簽語中。京城一直流傳著“靈簽第一推關廟,更去前門廟里求”的說法。正陽門關帝廟的“關帝簽”有著“天下第一靈驗”之稱。在《道咸以來朝野雜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李若農(nóng)當年參加咸豐已未科會試時,曾經(jīng)在考前來正陽門關帝廟求簽。他求得的簽語是“名在孫山外”。他看后很是失望,以為會名落孫山。沒想到發(fā)榜時竟考取了進士。他逢人便說,此簽實在不靈驗。等到殿試發(fā)榜,狀元為孫家鼐,榜眼名孫念祖,李若農(nóng)得了個探花,實列“二孫”之后,與簽語正巧合。李若農(nóng)嘆服不已。諸如此類的傳聞一傳十,十傳百,越傳越奇。
關帝廟農(nóng)歷每月十五日,開放廟門接受香火,每年農(nóng)歷除夕到初二開廟三天,游人最多,每當開廟時,廟里廟外坐滿道士手抱簽筒接待求簽香客,百余攤位仍應接不暇,同時廟里還施舍道教善書,如《關圣帝君六十四爻》《關圣帝君桃園明圣經(jīng)》等。清代楊米人《都門竹枝詞》說道:“呂祖祠中好夢留,白云觀里訪仙游。靈簽第一推關廟,更去前門洞里求?!泵枋隽岁P帝廟雖然面積不算大,但香火之旺盛比白云觀、東岳廟這樣的大廟一點不差。
觀音廟為祠堂改原為祭祀洪承疇
坐落在正陽門東側的觀音廟建于明代崇禎年間。從“樣式雷”圖樣中看到它的布局和關帝廟基本相同,由山門、石座、供桌、觀音殿組成。觀音廟的建成還有一段傳說:明崇禎末年,崇禎皇帝詔愛將洪承疇御敵,授予上方寶劍,朝中文武對他寄予很大希望。松山城破之后,洪承疇投降清朝,朝臣怕傷皇帝的心,便上奏洪承疇已死,崇禎皇帝以為洪承疇殉難痛哭失聲,下令在正陽門東側建祠堂祭祀,并親筆寫下祭文立于廟中。后來,得知洪承疇非但未死,而且已經(jīng)投降清軍,崇禎皇帝聽后肺都快氣炸了,立即下令停止祭祀儀式,并搗毀廟中供奉的洪承疇塑像和排位,將祠堂改為觀音廟。此時,洪承疇投降的消息已傳遍京城,老百姓紛紛趕到正陽門祠堂,打碎他的塑像丟進茅廁。洪承疇投降清朝后加速了明朝的滅亡。清順治帝在紫禁城金鑾寶殿加封文武百官,其中洪承疇功勞最大,被封為當朝一品。
順治初年第一個春節(jié),京城百姓燃放鞭炮慶祝,大年初一早晨,洪承疇睡得正香,忽然聞聽護衛(wèi)報告,有人贈送對聯(lián)一副,洪承疇接過來一看,氣得七竅生煙,問道:“這對聯(lián)是誰送的?”護衛(wèi)說:“是護城軍早晨巡邏時,從正陽門祠堂前揭下來的”。只見對聯(lián)上寫著:“忠義孝悌禮儀廉,一二三四五六七”。上聯(lián)缺“恥”,下聯(lián)無“八”。這分明在咒罵洪承疇是無恥的王八,他能不生氣嗎?祠堂改為觀音廟見證了崇禎皇帝貽笑大方的一段歷史。
清朝歷代帝王每年在天壇祭祀后,回宮時必先到正陽門關帝廟和觀音廟拈香。文中這張1902年拍攝的老照片記錄了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兩宮回鑾”時,乘火車抵豐臺馬家堡后返城,在經(jīng)過正陽門的時候,慈禧太后走進正陽門甕城內(nèi)的關帝廟和觀音廟拈香,當時關帝廟城墻上有很多外國人聚集觀看,慈禧太后見到后揮了揮手,這個瞬間正好被相機記錄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