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文靜
一、建立審題意識,懂得用心聆聽
試卷上的材料是有生命和個性的,它非常在意你是否尊重它,是否懂它。所以,你在與材料交流時,別一味去自顧自寫你的故事,先得弄明白材料的心愿。一旦你領會到了材料的意思,再根據(jù)這個意思去發(fā)揮,用心講出一個動人的故事來,你也就贏來了材料對你的尊重。
至于如何才能精確領會到材料的意思,老師們會慢慢滲透給你很多策略和方法。不過,我認為所有外在方法的精髓應該在于:安安靜靜去聆聽,就像聆聽朋友的傾訴一樣,以一顆自信、平等、沉穩(wěn)、真誠的心去耐心領會。
二、練習整套扣題策略,牽手核心意味去講述
每一個好的(考場)故事總會傾心向讀者傳遞一種意味,這種意味便是作者用心跟材料“相處”的過程中與材料達成的共識,也是對材料的回應,即“審題”審出來的某種見地和感悟。
首先,把你的見地和感悟以某種方式種在文題里面,然后圍繞著這個富有意味的文題,娓娓地把故事道來。
其次,800字的考場作文,拒絕用爛長的開頭故弄玄虛,必須迅速、自然、巧妙地把中心的意味在開頭最醒目的位置傳遞出去。
第三,用緊扣“意味”的文筆去記述、描繪、抒情或感慨,用靈動的句子逐層展開那層意味,在適當?shù)牡胤近c一點題(明點和暗點),漸漸地,讓那層意味越來越醇厚和深邃,最終在結尾處剛巧“羽化”成文。
進入高中,面對全新的“材料作文”,我們得拿出誠意來,主動認識新朋友,迅速和“材料”相識、相知。否則考卷上的“材料”一旦翻臉不認人,后果巨慘,不忍目睹……
三、手把手教你扣題,這樣跟材料相處
1.一起審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記敘文。
【文題】風景不一定壯麗宏偉,一草一葉、一樹一花皆為風景,一舉一動、一顰一笑皆為風景。風景不一定在遠處,只要有心,風景就在身邊,裝點著人生。
【審題】材料第一句點出風景的“自然”屬性,同時表明命題者傾向于“小處的風景”。后半句點出風景的“人文”屬性,人的動作、表情皆可成為風景。
材料第二句點出風景在近處、在身邊,以及風景的意義。暗示我們用心觀察體驗生活,敘寫身邊的風景、熟悉的事物或人物,表達風景對于個人習慣養(yǎng)成、人生涵養(yǎng)、道德情操甚至價值取向的重要意義。
材料的核心概念是“風景”,但縱觀材料,要求寫“身邊的、細小的”“對人生有一定啟迪意義”的風景。
2.用心立意
【作者說】我的學習生活太趕了,我覺得這樣的風景不美。所以我想寫一幅寧靜的、澄澈的風景。我家住在法寶禪寺旁邊,所以我想到了菩提樹,想到了媽媽經(jīng)常帶我去禪寺散步,想到了寺里有個滿懷禪意的老者。我想把他們組合成一幅風景。讓我的靈魂凈化其中,得一方明凈安寧,通透禪心。
3.扣題行文
菩提樹下留心憩(種下題旨)
陳沐曦
廟里的香火漸漸斷了,徒留一個年邁老者和一寺絢麗秋景。(開頭至簡,然而此番風景之時間、地點、環(huán)境氛圍和主要人物都一一交代了。處心明點題意,卻絲毫不露痕跡。這就是文筆的情商,材料正與你會心一笑。)
天氣漸涼,在一次未知的尋訪中,我踏入這古寺。(故事的背景和原因通通隱去,這是一個聰明的筆者)在這塵世的喧囂中,這兒像極了一灣寧靜的海港,(我們在學習山水田園詩的時候常常提及“以聲襯靜”,這種手段非常高妙,因為最難寫的就是“無”,而“靜”是聽覺上的“無”。這時,用“有”反襯“無”便可以給讀者帶來最直觀的對比體驗。行文中為了緊扣筆下風景的特點,建立對比意識是一種必備技能)人煙近乎絕跡,似是掉入前世追溯的夢境。(空靈的想象,恰合此景絕塵寧靜的意蘊)廟中大多數(shù)的物件都已披上塵紗。香案、燭臺在殿內散亂四放,臥佛乜斜著身子。在昏暗的室內,佛身上的金光迷蒙流轉,蓮在佛的身下交纏,鮮活地托起佛身。(剛剛扣住了此景之寧靜。這段環(huán)境描寫就趁熱打鐵,隨即抓住寺廟的典型意象,把這一特點打開細描。關注意象的選擇以及動詞、形容詞的使用。措辭是緊扣題旨的磚。)那老者就坐在殿門的檻上,沐浴在秋陽下,手中半托著一枚小巧的木魚。(老者的再次出現(xiàn)非常有鏡頭感,他是這場風景的靈魂,注定要把鏡頭拉近,給他一兩個緊扣題旨的特寫。這句既是特寫的前奏,又順手交代了特寫的相關細碎,且處處緊跟題意,這一筆超范兒?。?/p>
他的確是老了。半闔著眼瞼,好似吐故納新的神龜,又如寺中的老松幻化成精。他的皮膚也像松樹皮一般,干干皺皺的。(點染,先點出特點,再詳細描繪;多用比喻,喻體要允恰而靈動;)可他的眼睛清明,里面躍動著生命的光。(外表的老與靈魂的清明對比,故事的核心內蘊便在這樣的對比和細描中漸漸深化)他手中的木魚精巧雅致,反射出迷離的紫色光暈。(“木魚”在哪里出現(xiàn)過?對,上文老者的特寫鏡頭里。那次出現(xiàn)木魚未給出細膩關注,只說老者“半托著一枚小巧的木魚”,這里看來,前文似埋一小小伏筆,大有“又遇見你真好”之感。能夠貼合題意的關鍵意象,不妨用一用這種筆法,扣題的視覺沖擊力極強?。┠抢先艘曃胰魺o物,自挺直了脊梁,站起,走開。(一小筆,把主人公和我勾連,體會短句帶來的畫面感)
我亦步亦趨,跟著他進了內殿。(以我的視角自然過渡)
內殿與外殿卻又別是一番景象(明點風景):燭臺香案排列整齊,如來佛端坐于蓮臺之上。秋日澄明的日光有如流水,從窗欞的鏤花中傾瀉而下,照得殿內水光瀲滟。內殿堂皇富麗,被打理得井井有條,很難讓人聯(lián)想到殿外的破敗(對比意識,隨扣題旨)。我獨自感慨,那老者卻行至佛前,雙手合十作揖跪拜。莊重肅穆地,他完成了這一儀式。而后從懷中取出那一木魚,以指節(jié)叩彈。其聲空靈清越,如一尾紅鯉(我明白,你看過《大魚海棠》?。?,悠游于秋陽之中。(這是老者的第二個特寫鏡頭。第一次注重外貌,第二次注重行為動作。其中再次關注木魚,這一意象已然升級為全文的線索意象,聚焦起題旨的神韻。三次關注,角度各不相同。首次輕點形之小巧,再次細描光影之迷離,三次狀寫聲音之清越,層層深入,轉換六覺,緊扣題旨)他融于禪心,自成一景。我站在一旁,格格不入,卻也將心沉靜下來,任流水將其浸潤,獨享一片安寧之境。(再靈動精致的扣題描繪也少不了更直接的議論扣題收束。議論抒情時保持化虛為實的意識。論不在多,扣題即可)
時間緩慢地在指尖、木魚的紋隙、老人皮膚的褶皺中輕柔地拭過,在佛前從容回首,恍若隔世。木魚聲在殿內流淌,安閑寫意,所處之景簡單美好。我想起了許多事,許多話,它們急急地在喉間盤旋,卻又欲語還休。是寧寂的禪意使這一切無需言明,如同玄僧坐定圓寂的釋然。(筆下的意象,越是接近結尾,越無需再伸枝節(jié)。用好前文的典型意象,是收束,也是漸深題旨)
我迷蒙了,眼前綻開一片菩提之樹。樹葉猶如翡翠,在風中婆娑時泠泠作響。生命的光華在葉上流轉凝蕩,又從葉與葉的罅隙間淌下。極強極耀目的光在眼簾上瞬息而過,紅塵落定。徒留菩提亭亭如蓋,樹下老者朝我一揖,轉身萬物黯然,凝結的光斑片片碎裂,如蝶振翼般逝去。(文章的標題是一幅畫,此處完美地描繪出了這幅畫。至美的畫面,是需要閉上眼睛去描繪的,當你迎著陽光閉上雙眼,光影和風聲都會在黑暗中清晰。題旨種在畫里,此處生根發(fā)芽)
身若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堅守一方明凈安寧,禪心通明,便是一處最美之景。(引詩收尾,文采可窺。最美之景,禪心通明,題旨自然羽化。)
【師說】從你讀懂材料的那一刻開始,你的文章已經(jīng)有了一顆心。這顆心便是全文的核心題旨,行文的每一根脈絡都得由這顆心提供能量。包括你精挑細選的意象和筆下交代的環(huán)境,包括文中人物的外貌、性格、行為和思想,也包括你將使用的各種文筆修辭和手段。這顆心必須自始至終噗通噗通地跳躍,一篇文章才得以擁有鮮活的生命!
(編輯: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