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小點
游戲節(jié)目作者,最初在優(yōu)酷上制作發(fā)布精彩操作的集錦TOP系列。隨著其發(fā)布了著名的搞笑視頻《主播真會玩》和《小學生上線了》系列,起小點于網絡上走紅,并一度成為戰(zhàn)旗TV的簽約主播。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年中曾一度刷屏全直播平臺的《全英雄聯(lián)盟最騷的騷豬》便是起小點團隊制作的。
2016年7月,起小點團隊獲得電競圈知名投資人侯閣亭的天使投資,成立視頻制作公司Startor,初期估值在2000萬左右??梢哉f起小點及其公司Startor是當下電競市場這類內容供應商們的一個典型代表。
通過可查的信息可以確定,目前Startor公司的盈利還是以出售視頻廣告為主。盡管目前與知名主播的合作并未帶來實際上的盈利,但起小點團隊表示在未來,與主播經紀公司合作是一條可以預見到的盈利模式。
內容上,目前與主播相關的內容仍是他們的主打系列。但團隊已經從聚焦在一兩款頭部游戲上擴展到英雄聯(lián)盟、爐石傳說、守望先鋒的熱門游戲。且更新的頻率維持在每周10部之上。
同時,公司未來的戰(zhàn)略方向有兩個:1.策劃電競綜藝、網劇等高階內容。2.延續(xù)自媒體的思路,針對游戲圈做一個類似毒舌電影的自媒體大號。
無獨有偶,據悉《FA主播粗事了》的制作團隊也在尋求投資,盡管其估值經過了多次調整,但仍在千萬級別。而先前大火的《史丹利快報》則由于成本問題宣布暫時停止更新。
直播與電競市場近兩年火熱的發(fā)展不僅僅造就了一批身價高昂的主播,諸如起小點、徐老師、FallenAngel和天天卡牌等短視頻制作者也趁勢而起,或成立公司、或打造自己的視頻制作團隊。這些短視頻制作者無疑是電子競技市場中一個比較特別的存在,只對內容進行再創(chuàng)作的他們如何在電子競技這個內容產業(yè)中突出重圍也是一個比較令人感興趣的話題。
問題1 為什么這類的內容提供者會扎堆的出現(xiàn)?
荊風:我先說一個趨勢,內容門檻在降低,什么人都能出內容。在以前知識的門檻是很高的,只有少數(shù)人能讀書。在偏遠地區(qū),一個村子才能供養(yǎng)出一個讀書人。尤其孤本善本,全國就那么幾個人有,他們就是權威,說什么其他人得聽著?,F(xiàn)在是信息爆炸的時代,任何人都能接觸到海量知識,把這些知識配合上自己的理解,就成了你獨特的內容。
不愿透漏姓名的先生:因為隨著整個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內容產出的門檻一直在降低。從博客到微博再到直播平臺的出現(xiàn),做內容似乎變得越來越容易了 。
向日葵姑娘:重要原因之一是直播為這些人輸出內容提供了平臺。直播平臺的出現(xiàn)使每個人、每個團隊都可以去產出內容,電競內容輸出簡便易行,輸出門檻很低。而大家在從直播切入電競的時候都期望從頭部游戲切入,都期望去產出差異化的內容。每個團隊內容都有自己的特點,依靠不同的賣點形成差異化的粉絲群體,并通過版權售賣變現(xiàn)。也算是一個輸出內容的途徑。
二胡卵子:hardcore類的玩家隨著年齡增大逐漸退出玩家群體,更年輕的90后、甚至是00后逐漸成為主流,這些年輕的用戶可能更看重游戲能給他們帶來多少樂趣,所以這類娛樂性而非技巧性的視頻比以前更有市場,直播平臺的開啟也為這些節(jié)目提供了更多的素材,過去視頻制作者們需要自己去“打素材”,耗時耗力,直播平臺讓一切都變得容易起來。
彎仔:我覺得大致有這么幾個原因:首先是這類提供者提供的是差異化的內容,是之前沒有的。其次是這些提供者的作品相當于保存了直播中很精彩的部分。直播平臺“閱后即焚”的特性可以說幫助了這部分提供者的崛起。最后還是用戶的需求在發(fā)生變化,在向著泛娛樂的方向轉變。而且,這些視頻形成了一種抓主播出丑的文化,和彈幕文化可以很好的結合。
被逐出山門的小道士:在中國從來都不缺對內容進行包裝和微創(chuàng)作的人,有了好的素材如何取悅觀眾,是我們民智中獨有的一部分,一旦有人找到好的載體,類似創(chuàng)作者自然不會少,因為他們不需要產出核心的內容,只是對于更多的本該有趣卻沒有那么緊湊的內容進行包裝制作。不需要源頭的創(chuàng)造力,門檻足夠低,又似乎可以賺些小錢,還能滿足社交網絡上的虛榮心,這么多誘惑自然會有很多人嘗試,我一直認為是供給決定需求,我們觀眾能甄別的情況并不多。丑的文化,和彈幕文化可以很好的結合。
問題2 Papi醬、羅輯思維這樣的節(jié)目,獲得了足夠高資本市場的認可,同樣是作為短視頻內容產出者,為什么天天卡牌、FallenAngel和起小點,不能獲得資本其次市場足夠的認可?
荊風:有時候資本市場的判斷是很主觀的,沒什么邏輯可循。類似于收藏品市場,這一陣子就是流行青花瓷,那一陣子就是流行金絲楠木家具,一來就是一窩蜂,很容易就過熱。我認為問題不是起小點這些人的資本認可不足夠,而是papi醬、羅輯思維的資本認可虛高了。papi醬之前估值3億,后來羅輯思維不是退出了了嗎?這說明資本認可還是需要有實實在在的價值做支撐。
Seth:首先從用戶體量上來說,Papi醬、邏輯思維面對的是人群數(shù)目是非常龐大的,而且用戶的畫像也會相對多樣。其次是他們也產出了非常高質量的內容。從產品質量、用戶人群規(guī)模這個角度來說,投資商當然會認同。而起小點們面臨的問題是,雖然電子競技人群非常大,但是沒有面對所有人群的產品。其次是缺乏高質量的內容產品,因此概念和模式被認可,但在資本投入上不一定那么認可。
向日葵姑娘:如果題目說的是外部資本市場,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電競行業(yè)本身粉絲群體的體量是有很大的局限的。電競粉絲中有六成是18-35歲的人群,但在所有18-35歲人群中有多少比例的電競粉絲呢?這種數(shù)據相當難統(tǒng)計。我們假設這個比例是1/10。Papi醬的吐槽面向所有的年輕人,她拋出的梗年輕人都懂;而起小點這樣的內容團隊面對的是電子競技中某一個項目的狂熱粉絲,都不能講是所有的電競受眾。那么起小點的粉絲體量比上Papi醬的粉絲體量,比例可能遠小于1/10。粉絲數(shù)量不在一個量級上,資本的選擇也就不足為奇了吧。
如果是內部資本市場,那么電競市場中其他環(huán)節(jié)還自顧不暇。
二胡卵子:無它,沒有市場,或者說沒有足夠多的用戶,游戲天生有隔閡,一類視頻只能吸引一類游戲玩家,電競用戶的總體可能比較多,但歸到一類游戲的玩家就要少很多,喜歡看視頻的則又只是這些玩家里的一部分人,而能接收這類視頻的玩家則要更少。無法影響到足夠多且類型廣泛的用戶,自然不容易獲得投資的青睞。
彎仔:像Papi醬的吐槽和邏輯思維的知識提供都比較符合這個時代和社會的基調,我覺得算是用戶的硬性需求。而起小點、FA的內容其實用戶之前并不知道自己需求這樣的內容,只是當這類內容以很好的方式呈現(xiàn)時,得到了用戶的認可。另一方面,Papi醬和邏輯思維其實有很明顯的商業(yè)壁壘,那就是其背后的團隊。這種團隊的存在意味著這個模式可以被無限復制,那么當內容可以直接變現(xiàn)時,前景是很理想的。但是起小點、FA這些內容很依賴制作者個人,復制性不強。同時也沒有形成很明顯的商業(yè)壁壘。
被逐出山門的小道士:對于電子競技行業(yè)的內容制作者而言,對于資本的認識決定了他們在這條路上能走多遠。在這個拿著穩(wěn)定流量死人都能說活的時代里,無論是起小點、沃達又或者天天卡牌,要解決的問題癥結可能是怎么資本市場達成協(xié)議。哎,說著說著就又回到了從業(yè)者綜合素質問題,好尷尬。
問題3 電競相關的內容提供者未來的出路是什么?
荊風:我認為內容本身的優(yōu)秀才是硬道理,酒香不怕巷子深嘛。電競的特色,一是對抗,競技,二是娛樂性。脫口秀表現(xiàn)形態(tài)太單一,不適合電競。對抗和娛樂這兩條路是反向的,把它們捏好到一起非常困難。太娛樂,它跟現(xiàn)在那些綜藝節(jié)目就沒什么區(qū)別。太競技,它又會包含太多電競游戲元素,顯得小眾。
Seth:這個問題很值錢,我不能告訴你。
向日葵姑娘:(這一題好難,我要知道我也能去做了哈哈。)差異化也是一方面吧。不管內容要差異化,渠道也要差異化。目前電競內容的輸出太依賴于視頻網站和直播平臺了,而事實上隨著政策大方向的改變,更多的渠道是可以去嘗試的。電視盒子,無線廣播,甚至一些不僅限于電競的線下活動的屏幕等等吧。我說的這些例子當然只是我的設想,但是擴寬渠道意味著擴大受眾群體,粉絲多了生態(tài)鏈條就能形成了嘛。
二胡卵子:轉型工作室,承接更多B端買單的C端內容。至少現(xiàn)在來看娛樂向游戲類視頻幾乎觸到了行業(yè)的天花板,除了技術水平提升和模式的創(chuàng)新,由于視頻是游戲的衍生內容讓這類視頻天生就不容易被非該游戲的玩家所接受和理解,或許將版權賣給某個平臺也是一類可以嘗試的方向,但前景同樣不明。
彎仔:內容提供者有很多,對于起小點、FA這一類,我覺得維持小型的制作團隊,然后類似于Supercell的純平型結構公司可能是未來的出路。這種形態(tài)我覺得有三點好處:首先是團隊匯總。前面我提到他們的制作內容都很依賴本人,而且復制性不強,因此這些團隊的結合可以形成明顯的商業(yè)壁壘。其次是流量匯總,在這一類內容尚需要通過視頻廣告售賣的方式變現(xiàn)時,流量匯總能夠提高與廣告商談判的能力,并取得更好的結果。最后是個人IP匯總,其實像起小點、FA這些人都算是電競圈非頭部區(qū)域的頭部網紅。這些人聚在一起對于流量的吸引作用應該是1+1>2的。
被逐出山門的小道士:其實歸根結底,內容提供商怎么活,不決定于資本市場,也不決定于用戶體量,爸爸怎么說才是關鍵。要么成為廠商手里的內容供應商,衣食無憂;要么進入某些大的媒體集團,提供特殊的專業(yè)內容,其實這兩條都具有極強的不可復制性,一邊看關系,一邊看創(chuàng)造力。商業(yè)模式上內容提供商本來天花板就擺在那兒,即便是社交網絡也頂不起來。認清自我,好好做一個匠人未嘗不是一件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