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紅霞 丁振華
【摘要】 目的:探討正念行為訓練結合親情護理對肺癌患者自我感覺負擔和應對方式的影響。方法:選取筆者所在醫(yī)院2012年12月-2015年
12月收治的肺癌患者102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患者51例實施親情護理,觀察組患者51例實施正念行為訓練結合親情護理,比較兩組患者自我感覺負擔和應對方式的改變。結果:兩組患者治療后MAAS評分各項、MCMQ評分(面對)、生活質量評分各項較治療前增加(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MCMQ評分(屈服、回避)、SPBS評分、SAS評分、SDS評分較治療前降低(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MAAS評分各項、MCMQ評分(面對)、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MCMQ評分(屈服、回避)、SPBS評分、SAS評分、SD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正念行為訓練結合親情護理可明顯減輕肺癌患者自我感覺負擔,改善其應對方式和心理狀況,提高其生活質量。
【關鍵詞】 正念行為訓練; 親情護理; 肺癌; 自我感覺負擔; 應對方式
doi:10.14033/j.cnki.cfmr.2016.36.03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36-0074-03
肺癌作為臨床上一種常見的呼吸系統(tǒng)腫瘤疾病,其在臨床上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1-2],該病對于患者的生命安全及身體健康具有嚴重影響,在為其開展治療的過程中,不管是采用何種方式開展治療,患者在承受著一定的生理上的痛苦的同時,心理上也承擔著很大的精神壓力與負擔,易出現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3-4],而長久的不良情緒容易讓患者產生心理負擔,使其對疾病的應對方式出現改變,情緒低落也不利于患者的臨床治療。如何改善患者的心理負擔,提高患者的治療積極性和依從性,這也是臨床醫(yī)生所關注的重點問題之一。本文就主要對此予以簡單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筆者所在醫(yī)院2012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肺癌患者102例,所有患者已經經過影像學檢查及實驗室檢測確診為肺癌,能夠排除精神性疾病、免疫系統(tǒng)疾病、血液系統(tǒng)疾病、器質性疾病等患者,所有參與本次研究中的患者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并且已經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患者51例,男31例,女20例,年齡47~73歲,平均(62.9±3.8)歲,病程為3~14個月,平均(5.8±1.2)個月,病理類型:鱗癌29例、腺癌14例、小細胞癌8例。觀察組患者51例,男30例,女21例,年齡為45~76歲,平均(62.8±4.0)歲,病程為3~15個月,平均(5.7±1.3)個月,病理類型:鱗癌27例、腺癌15例、小細胞癌9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病理類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親情護理,內容如下: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給予患者有針對性的心理干預,在實施心理護理過程中,要以患者為中心,注意尊重患者,從患者角度出發(fā),盡量滿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在患者家屬的配合下,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親情關系,采用適當的方式消除患者不良心理因素的影響。同時,建立護患溝通平臺,護士要采用溫和的態(tài)度與患者進行溝通,與患者交談的語言要和藹可親,多給予患者安慰、鼓勵、支持,要耐心傾聽患者的主訴,要認真回答患者的各項提問。給予患者家屬一定的心理指導,給予患者足夠的社會支持。
觀察組患者實施正念行為訓練結合親情護理,親情護理方案同對照組,正念行為訓練內容如下:根據正念行為訓練的宣教實施講解,要注意訓練的宗旨、內容、要點和注意事項,可通過咨詢、宣傳圖冊的方式進行,開展團體訓練時,可涉及軀體掃描技術、正念運動訓練、正念放松訓練、正念呼吸訓練、正念五官訓練,持續(xù)訓練6周,在專業(yè)心理醫(yī)生的指導下開展團體訓練5次,90~120 min/次,5~8人/組,其余時間可由患者自行聯(lián)系以鞏固。組織患者定期進行體驗交流。
1.3 評定標準
正念注意覺知量表(MAAS)評分標準:內容包括觀察、描述、對內在經驗的非反應性、對內在經驗的非批判性、覺知的行為,共計5個維度,采用5級評分法,合計總分,分數越高,正念度越高[5]。醫(yī)學應對方式問卷(MCMQ)評分標準:內容包括面對、屈服、回避,共計3個維度,20條目,其中8個條目需要反向計分,問卷總分為20~80分[6]。生活質量評分標準:參考生活質量調查問卷QLQ-C30,包括心理功能、軀體功能、角色功能、認知功能、社會功能,共計5個維度,15個條目,每個維度滿分100分,分數越高,生活質量越好[7]。自我負擔量表(SPBS)評分標準:包括10個條目,采用5級評分法,分數越高,自我負擔越重[8]。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標準:包括20個條目,采用4級評分法,換算為滿分100分,分數越高,焦慮越重[9]。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標準:包括20個條目,采用4級評分法,換算為滿分100分,分數越高,抑郁越重[10]。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據資料用SPSS 16.0軟件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MAAS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MAAS評分各項較治療前增加(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MAAS評分各項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MCMQ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MCMQ評分中面對得分較治療前增加(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MCMQ評分中屈服、回避得分較治療前降低(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MCMQ評分中面對得分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MCMQ評分中屈服、回避得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生活質量評分各項均較治療前增加(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生活質量評分各項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SPBS評分、SAS評分、SDS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SPBS評分、SAS評分、SDS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SPBS評分、SAS評分、SD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3 討論
親情護理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不同于其他護理方式,作為一種因病而異的陪護方法,既能滿足患者的多元化需求,還可以考慮肺癌患者的心理變化,能夠讓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溫暖,通過開展有針對性的健康宣教,可以鞏固和強化患者的教育內容,進而促進患者預后。通過健康知識的有效傳遞和健康行為的親情干預,能夠讓患者真正認識到健康與疾病,了解肺癌的發(fā)病機制,使其遠離相關危險因素,讓患者可以自愿、自主采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行為方式,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以達到消除疾病、改善預后的目的[11-12]。
近年來,關于正念行為訓練的研究越來越多,該思想是西方心理療法與東方佛教思想的有效結合,由此延伸所得到的運動心理訓練方法已經在實際應用中得到了良好的應用[13-14]。該種訓練方法與傳統(tǒng)的心理技能訓練方法存在顯著的差別,在正念訓練的相關理念當中,認為在面臨逆境時,應該接受逆境的存在,將主要的關注點放在當前的任務上,不去花費心思判斷逆境,而是與其共存,應用此種東方思想背景的訓練思路于肺癌患者的咨詢與訓練工作中,對于改善其心理狀態(tài)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正念理念當中,認為當下能夠清楚的覺知目標,而不是單純的回憶過去,目前,普遍公認的是卡巴特-津恩給出的定義“正念是以一種特定的方式來覺察,即有意識地覺察、活在當下及不做判斷”。正念定義中通常包含以下幾個概念:將注意力維持在當下,意識到當下正在發(fā)生什么并采取一種接納但不做評判的態(tài)度。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后MAAS評分各項、MCMQ評分(面對)、生活質量評分各項較治療前增加(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MCMQ評分(屈服、回避)、SPBS評分、SAS評分、SDS評分較治療前降低(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MAAS評分各項、MCMQ評分(面對)、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MCMQ評分(屈服、回避)、SPBS評分、SAS評分、SD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正念行為訓練結合親情護理可明顯減輕肺癌患者自我感覺負擔,改善其應對方式和心理狀況,提高其生活質量。具體分析如下。
(1)正念行為訓練結合親情護理對肺癌患者自我感覺負擔的影響。由于患者常認為自己受疾病的困擾,無法有效完成應盡的職責,無法把握自己的生活,需要家人幫助,常表現出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這會讓患者對治療產生抵觸,還會降低其機體免疫能力,影響預后。給予患者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如:放松訓練、心理疏導、認知療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的自我感覺負擔,通過開展正念行為訓練,能夠促使患者能力的提升,從而有利于將其從感覺負擔中解脫,再加上親情護理,對于其主觀感受的提升具有積極的作用,這也有利于患者以良好的心態(tài)接受治療,大大提升其治療依從性。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提升之后,通過自我覺知有利于將各種不確定因素納入到認知監(jiān)控當中,再加上理性的思維分析,有利于將各種不良行為予以終止,以降低自我感覺負擔。(2)正念行為訓練結合親情護理對肺癌患者應對方式的影響。通過給予患者積極有效的心理疏導,患者可以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能夠緩解患者的負性情緒,減輕自我感覺負擔,有助于促進疾病恢復。正念行為訓練作為一種心理調節(jié)方法,可以逐漸引導患者從慣性模式和自動化模式中解脫出來,不僅可以關注患者現有的功能狀況,還可以逐漸以新的態(tài)度、方式去面對新生活,產生新體驗,包括贊同感和滿足感,體現為良好的應對方式。
綜上所述,正念行為訓練結合親情護理可用于肺癌患者的臨床治療,有助于減輕患者的自我感覺負擔,改變其應對方式。但此次研究也存在一定弊端,樣本量較少,仍需要進一步擴大再研究。
參考文獻
[1]昌盛,代敏,任建松,等.中國2008年肺癌發(fā)病、死亡和患病情況的估計及預測[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2,33(4):391-394.
[2]王永川,魏麗娟,劉俊田,等.發(fā)達與發(fā)展中國家癌癥發(fā)病率與死亡率的比較與分析[J].中國腫瘤臨床,2012,39(10):679-682.
[3]賈艷霞,張冬花,強彩芹,等.心理護理干預對肺癌患者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的影響[J].西部中醫(yī)藥,2012,25(7):115-116.
[4]付立萍,張玉芬,張榮澤,等.肺癌患者姑息治療中負性情緒對生活質量的影響[J].重慶醫(yī)學,2013,42(15):1734-1736.
[5]趙雅玲,郝正瑋,李佳寧,等.正念行為訓練聯(lián)合親情護理對肺癌病人自我感覺負擔和應對方式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6,30(4):1163-1166.
[6]張倬秋,賴華,周茜,等.精神分裂癥患者自我效能與應對方式的相關分析[J].中國康復,2012,27(2):144-145.
[7]唐政,王繼偉,張慶云,等.QLQ-BR23和EORTC QLQ-C30測量康復鍛煉對乳腺癌患者生命質量的影響[J].復旦學報(醫(yī)學版),2015,42(5):589-595.
[8]郭英.老年骨質疏松癥并發(fā)股骨頸骨折的術后護理及患者自我感受負擔程度的調查研究[J].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2014,11(5):179-181.
[9]張敏,鄔慧明,雍永權,等.綜合護理干預對重癥肺炎患兒臨床SAS評分及VAS評分的影響[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yī)學雜志,2015,10(2):170-172.
[10]王鳳蘭,姜菏艷,劉海萍,等.心理干預對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SDS、SAS評分及CRP、Hcy水平的影響研究[J].實用預防醫(yī)學,2011,18(9):1789-1790.
[11]朱亞芹,成杰,隋麗麗,等.改良的親情護理與傳統(tǒng)親情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焦慮、抑郁狀況療效的比較[J].重慶醫(yī)學,2015,44(31):4452-4454.
[12]焦愛霞,彭霞.親情護理對焦慮癥患者的護理效果觀察[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5,34(3):378-380.
[13]曹海濤,張婉.正念行為訓練對老年髖部骨折固定術后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4,17(20):2374-2377.
[14]李建民,趙雅寧,陳長香,等.正念行為訓練對腦梗死后肩手綜合征患者疾病不確定感和應對方式的影響[J].中華行為醫(y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5,24(10):908-911.
(收稿日期:2016-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