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運用特爾斐法和層次分析法研究我國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的影響因素,為其后續(xù)發(fā)展及政府的頂層設計提供參考。研究認為: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的影響因素根據(jù)權重可分為4個等級,第1層次為招生政策、體育系統(tǒng)主導下的依附關系、高校競賽制度、奧運戰(zhàn)略導致資源供給不足;第2層次是退役運動員安置需求、高校急功近利及從眾心理;第3層次是高校評估壓力、中低層級梯隊建設不足、高考指揮棒,而剩余的為第4層次。國家政策、體育系統(tǒng)、社會因素以及教育系統(tǒng)本身4個因素之間相互影響、互為條件,使高校的辦隊目標發(fā)生變化。
關 鍵 詞:學校體育;高水平運動隊;特爾斐法;層次分析法;中國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17)01-0128-05
Abstract: By means of the Delphi method an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he author studied factors that affect high performance university sports team construction in China, and on such a basis, analyzed the effects of rheological factors on university sports development in detail, dissected and examined such a kind of development resistance,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its follow-up development and the governments top-level design. The author concluded that based on weight, factors that affect high performance university sports team construc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4 levels: level 1 factors are student recruiting policies, dependence relations dominated by sports systems, university competition systems, resource supply insufficiency caused by Olympic policies; level 2 factors are retire athletes need for placement, universities eagerness for quick success and herd-following psychology; level 3 factors are university evaluation pressure, inadequate mid and lower level echelon construction,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directing baton; level 4 factors are the remaining factors. The mutual influence and mutual condition between such 4 factors as national policies, sports systems, social factors and education systems change universities objectives for sports team management.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high performance sports team;Delphi method;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China
我國高校高水平運動隊是20世紀80年代末競技體育與教育體系相結合的產物,其主要目標是探索出一條適合我國高校培養(yǎng)高水平運動員的道路。在多種因素影響下,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發(fā)展偏離了初衷,變?yōu)橥艘圻\動員的安置所。因此,為了我國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健康發(fā)展,有必要對其影響因素作全面分析。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本研究的數(shù)據(jù)來源于專家問卷調查,問卷發(fā)放的對象是研究高校高水平運動的學者、體育官員、管理人員等,問卷發(fā)放包含兩個過程。首先,選擇我國最初試辦高水平運動隊的51所高校的教練和管理人員進行摸底,獲得調查支持的有66人;第二,選擇2006年教育部審批的235所中的160所(包含985/211以及普通大學,不含前面51所)試辦高校的教練和管理人員,共獲得了104人的調查支持。另外,為保證調查數(shù)據(jù)的代表性和可靠性,專家的來源還涵蓋教育部門、體育部門以及運動員多個層面等 20人,參與指標篩選和層次分析調查的專家總共225名。
1.2 研究方法
1)特爾菲法。
為了設計一套《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影響因素調查表》,本研究在查閱文獻的基礎上進行專家訪談、篩選指標,共獲得23個初始影響因子。通過3輪共計130名專家調查進行指標篩選,然后再進行分層,最終分為4類1級因子指標、14個2級因子指標。
2)層次分析法。
構建層次分析結構及判斷矩陣的標度和含義。首先,按照層次分析法的操作規(guī)范,確定各個影響因素及隸屬關系,構建階梯層次模型;然后,通過梯階層次的建構再構造兩兩比較判斷矩陣,在單一準則下對元素的相對權重進行計算并檢驗一致性,最后得到各指標的權重。
利用yaahp6.0軟件提供的群決策支持,管理參與決策的225名調查專家信息。在“Web應用”上收集專家決策數(shù)據(jù),構造判斷矩陣對專家群體意見進行綜合,再進行后期的分析和處理,包括計算權重和進行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檢驗。
數(shù)據(jù)收集及檢驗:事先通過聯(lián)系確定全國研究高校競技體育方面的225名專家,并對調查問題進行溝通,于2013年5至7月利用yaahp6.0軟件提供的群決策支持功能進行數(shù)據(jù)收集,在yaahp中構造層次模型、發(fā)布調查問卷并通知專家。專家在網(wǎng)上完成數(shù)據(jù)輸入后,再利用yaahp直接獲取專家數(shù)據(jù),進行后期的分析和處理。
數(shù)據(jù)處理:第1步,請專家根據(jù)各因子貢獻大小進行兩兩比較,兩個元素哪個更重要、重要多少,并按表1的比例標度賦值,最后構成如下判斷矩陣。
2 結果與分析
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影響因素1級指標判斷矩陣見表2。通過AHP軟件計算,矩陣的最大特征根λmax=4.207 7,CI=λmax-n/(n-1)=0.069 2,RI為0.89,CR=0.077 8<0.10,說明判斷矩陣具有滿意的一致性,以上矩陣的特征向量Wi=(0.484 2,0.348 3,0.118 4,0.049 2)。用同樣的方法,對4個1級指標下的14個2級指標按1~9的標度賦值,兩兩比較構成判斷矩陣,根據(jù)專家給出的評判結果,計算判斷矩陣權重并檢驗。國家政策因素判斷矩陣一致性比例CR=0.000 0<0.10,λmax=2.000;體育系統(tǒng)因素判斷矩陣一致性比例CR=0.003 6<0.10,λmax=3.003 7;教育系統(tǒng)因素判斷矩陣一致性比例CR=0.063 3<0.10,λmax=5.283 4;其他社會因素判斷矩陣一致性比例CR=0.080 5<0.10,λmax=4.214 8。最后得到各2級指標的權重并進行整理排序。通過第1層次因素指標的分析,可得評價指標的權重系數(shù)。由表3可知,國家政策因素和體育系統(tǒng)因素的權重系數(shù)分別為0.484 2和0.348 3,所占權重系數(shù)遠遠超過其它兩類因子。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影響因素根據(jù)權重可以分為4個等級,最重要的指標為招生政策、體育系統(tǒng)主導下的依附關系、高校競賽制度影響、奧運戰(zhàn)略使其資源供給不足;排在第2層次的是退役運動員安置需求、高校急功近利及從眾心理影響;第3層級的是高校評估壓力、中低層級梯隊建設不足、高考指揮棒,剩余的為第4層級(見表3)。
可以看出,從影響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發(fā)展的因素體系結構來看,基準層4個因素所起的作用有很大差別。其中,國家政策和體育部門因素所占的比重較大,而從綜合權重可以看出,排在前10位的指標中X11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X21和X12,而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X43、國家獨生子女政策X42、目標超越于發(fā)展實際X32;學校體育安全問題影響X44等4個指標所占權重相對較小。此外,在1級因子指標中,教育部門和其他社會因素所占的比重也較小。
3 討論
3.1 國家政策因素
由于競技體育的管理具有“官民二重性”特點,各個主體辦競技體育都是政府組建、培育并發(fā)展的,所以它成長的每一步都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和認可[1]。特別是資源利用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政府資源配給。
1)招生政策。
原國家教委于1987年頒發(fā)了《關于部分普通高等學校試行招收高水平運動員工作的通知》[2],1995年頒發(fā)了《關于部分普通高等院校試辦高水平運動隊的通知》,2005年教育部頒發(fā)了《普通高等學校招收高水平運動員的辦法》。這3個《通知》對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發(fā)展路徑及培養(yǎng)目標的轉變起著關鍵作用[3]。其中,1995年《通知》把高校高水平運動隊招生運動成績起點提高到1級,但教育系統(tǒng)很少有資格審批1級運動員入學資格,實際上把學校中的運動員排除在外,這就在政策層面上為專業(yè)運動員進入高校開辟了專用通道。1999年教育部和國家體育總局聯(lián)合下發(fā)《關于1999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專業(yè)招生工作的通知》,國家體育總局下發(fā)了《關于國家體育總局直屬體育院校免試招收退役優(yōu)秀運動員學習有關問題的通知》;2002年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等6部門聯(lián)合下發(fā)了《關于進一步做好退役運動員就業(yè)安置工作的意見》,對于體育系統(tǒng)內運動員,高校的門檻是一降再降。從1987、1995、2005年政策解讀中可以看出,由于招生政策的設計,高校高水平運動隊成為退役運動員就業(yè)安置所,與辦隊的初衷越走越遠。
2)高校競賽制度。
高校高水平運動隊辦隊20多年來在各個階段,其競賽制度不斷改革和變化。為了適應高校掛靠運動員參加比賽,先后取消了分組競賽制及聯(lián)賽的專業(yè)隊員的準入制,造成在第3屆全國大學生運動會上,體育系統(tǒng)內的在役、退役運動員打破了多項大運會記錄。第4屆大運會,國家競賽制度進行了調整:“入學前屬于體工隊現(xiàn)役運動員者均不能參加比賽”,高校開始大規(guī)模招收未能進入體工隊的體校學生,“聯(lián)辦”“統(tǒng)招”“身份造假”等現(xiàn)象也隨之出現(xiàn)。第5屆大運會,國家重新對運動員參賽類別進行分組,這樣從政策上就可以使體工隊運動員合理出現(xiàn)在大學生賽場上[4],使體育系統(tǒng)內的現(xiàn)役和退役運動員參加大學生比賽身份合法化。而隨后的大超聯(lián)賽等準入制度紛至沓來,甚至是全國大學生運動會、其他單項比賽,不再分專業(yè)組與業(yè)余組,這為專業(yè)運動員在高校開辟了單獨的發(fā)展空間。近30年來大學生體育競賽制度設計,始終游走于教育和體育部門的現(xiàn)實需求之間,其關注的是解決體育系統(tǒng)中現(xiàn)役和退役運動員進入高校的問題,而不是高校高水平運動隊自身建設和發(fā)展的問題,對辦隊實踐中出現(xiàn)的許多問題沒有從政策設計上進行修正。而各省、市為了本省體育系統(tǒng)內運動員出口的通暢,也積極從政策層面疏通專業(yè)運動員進入高校的渠道,使得專業(yè)運動員進入高校并混一個“注水”的文憑,被稱之為具有中國特色的“體教結合”,可見高校辦隊工作儼然已經(jīng)成為體育系統(tǒng)中退出機制的一部分[5]。
3.2 體育部門影響因素
1)體育系統(tǒng)主導下的依附關系。
在舉國體制強有力的保障下,體育系統(tǒng)三級訓練網(wǎng)形成的人才選拔、輸送、競賽體制,成為我國競技體育人才培養(yǎng)體系的主要模式。而多年來從我國體育系統(tǒng)訓練、管理等環(huán)節(jié)所總結的理論體系,已經(jīng)成為我國運動訓練發(fā)展的理論和實踐基礎,這些對于培養(yǎng)競技運動員也確實有效。由于體育系統(tǒng)有高水平的運動員,教育系統(tǒng)有系統(tǒng)的教育資源,他們各自掌握并可以向對方提供發(fā)展的至關重要的資源,因此形成了相互依賴關系。但由于存在“主”與“次”之分,兩者實際形成了一種依附關系。
2)奧運戰(zhàn)略導致資源供給不足。
客觀上,社會對奧運金牌的需求,使得國家不敢放棄已經(jīng)成熟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從試辦高校高水平運動隊20多年成效來看成績相當平庸。依照目前高校高水平運動隊整體競技水平,在短時間內難以成為競技體育奧運爭光的主要力量,導致高校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發(fā)展所需資源大大萎縮。對于高校來說,要想取得更多的資源、提升學校知名度,選擇“掛靠”或者“借調”的形式,是其最佳的選擇,但這種選擇背離了高校運動隊自身發(fā)展的路徑。
3)體育系統(tǒng)運動員退役安置需求。
隨著國家的人事制度改革,產生于計劃經(jīng)濟時代的競技體育體制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較大影響,退役運動員安置問題日益嚴重。高校是一個理想的體育系統(tǒng)內運動員保障體制下“退出機制”的一部分,并且高校為了實現(xiàn)參加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的目標,也急需一批高水平的競技體育人才。當這種需求不謀而合時,退役運動員進入高校就成了必然,而所做的就是在制度上進行規(guī)劃,于是在大學生籃球超級聯(lián)賽、排球超級聯(lián)賽等賽制方面,便確立了專業(yè)運動員的準入制度。因此在大運會上,越來越多的項目不再分專業(yè)組與業(yè)余組。例如,北京理工大學參加了甲級聯(lián)賽,促使北理在2000年整體搬來了從墨西哥專業(yè)訓練兩年回國的北京BTV三高足球隊,并從國安和泰達引進二線運動員。這種建制完整的青年隊進軍高校,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青年隊運動員退役安置的問題[5]。因此,在體育部門的推動下,國家和部分教育部門合力推動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培養(yǎng)模式發(fā)生了變化。但是,這種共建形式雖然名義上使得高校高水平運動隊成績大大提高,但也使高校高水平運動隊自身培養(yǎng)體系受到較大的弱化。
3.3 教育部門因素
1)高校的急功近利及從眾心理影響。
競技體育是一個系統(tǒng)性工程,投資時間長、見效慢,而運動員的培養(yǎng)過程也是層層淘汰、層層選優(yōu)的漫長過程。由于我國高校高水平運動隊辦隊基礎薄弱,不但存在著先天不足,而且后天也存在著許多發(fā)展缺陷,例如制度供給不足、缺乏資金及高水平教練員、缺乏相配套的高級別的運動競賽,大多數(shù)高校沒有真正的實力來設置項目。由于高校高水平運動隊成績直接與相關部門的政績掛鉤,促使通過與專業(yè)隊的“借調”和“掛靠”等合作形式建設高水平運動隊。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后國家沒有及時地進行規(guī)制,引起其他高校的競相模仿,導致許多高校喪失了對辦隊理念的堅守,逐漸偏離了預設路徑。
2)目標超越于發(fā)展實際。
自試辦開始,高校對辦隊寄予過高期望,但是學校培養(yǎng)高水平運動員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還不具備。我國大部分高校運動隊,不管是教練員的運動經(jīng)歷還是訓練的組織形式,均處于業(yè)余訓練水平,對于攀登競技體育高峰的目標,顯然是超越了發(fā)展實際[6]。盡管我國高校辦隊學校和項目越來越多,但卻很少有所建樹,這種不顧高校和資源的實際承受能力,超越現(xiàn)實的發(fā)展勢必造成期望與現(xiàn)實的巨大落差。
3)高校辦隊定位不準。
1987年頒布的[87]教學字008號《國家教育委員會關于部分普通高等學校試行招收高水平運動員工作的通知》的辦隊定位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高水平學生運動員”[7]。原國家教委辦公廳[1995]7號文件《部分普通高等學校試辦高水平運動隊的通知》中的辦隊定位是“為國家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體育人才,以逐步實現(xiàn)由國家教委組隊參加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的目標”[8]。教體藝[2005]3號文件《進一步加強普通高等學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的意見》中的辦隊定位為“普通高等學校建設高水平運動隊的目的是為國家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高水平體育人才,目標是完成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及國際、國內重大體育比賽的參賽任務,為國家奧運爭光計劃和競技體育可持續(xù)發(fā)展作貢獻”[9]。由此可見,不同歷史時期我國政府部門對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發(fā)展的定位均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差別,而在實際運作過程中不同類別和屬性的高校對辦隊定位的層次不一,并且由于政策和制度的供給需要時間進行醞釀和分析并具有滯后性,致使各項配套措施明顯滯后于辦隊高校的實際需要[10]。在教育部門內部,由于職能和分工不同對辦隊目標理解也存在著差距。教育部體育與衛(wèi)生司作為我國普通高水平運動隊的主管部門,其主要職責是對學生的體育健康負責,因此將其定位于促進體育健康、活躍校園文化生活,對競賽和運動員競技水平要求不高。而大學生體育協(xié)會主要負責學生的競賽任務,包括選拔運動員參加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因此把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定位于提升競技水平、參加高級別的比賽。而作為辦高水平運動隊的許多學校的目的是為學校發(fā)展服務、提高學校知名度。因此,在實際運作中,各高校會根據(jù)自己的情況選擇具體目標。所以,目標定位沒有統(tǒng)一,造成實際運行中偏離了預設的發(fā)展方向。
4)高校高水平運動隊評估壓力。
高校高水平運動隊評估,是國家為確保高校辦隊質量而制訂的一套客觀、特定的措施,是監(jiān)測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健康發(fā)展狀況的一種激勵機制,具有干預性、權威性等特點。由于評估是在政府主導下進行的,因此被評估的高校為了獲得現(xiàn)實的行政利益,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把自身的價值取向和目標定位與政府的要求高度地保持一致,去迎合主管部門的需要或意志。根據(jù)國家評估指標可以看出,對高水平運動隊的評價,主要集中在運動隊競技水平提高的程度以及運動比賽所取得成績上[11],使辦隊高校的自主意識及獨特價值被忽視,使得競技體育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趨同化、同質化。
5)中低層級梯隊建設不足。
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發(fā)展,需要中小學業(yè)余訓練輸送有潛力的后備人才。但是,對于大部分體育傳統(tǒng)中學來說,隨著高考的擴招通過體育升入大學的吸引力越來越低。國家對體育特長生的優(yōu)惠政策正在逐步減小,大多數(shù)體育特長生是“半路出家”,他們把體育只是作為升學的一個通道。由于中小學層級梯隊不能滿足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對人才的需求,加上政策上的急功近利,使高校更樂意招收退役的專業(yè)運動員,直接導致中小學校課余訓練失去了方向和目標。
3.4 其他社會因素
一是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直都存在著“重文輕武”的思想,“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仍有市場。高考是一種選拔制度,重在考量學生對文化知識的掌握程度與運用能力,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會拒絕其他因素加入,特別是體育活動。在學生的分數(shù)觀、家長的成才觀和學校的升學觀這三重壓力下,開展學校體育或者進行業(yè)余體育訓練更是舉步維艱。二是我國自20世紀70年代初普遍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適齡兒童多數(shù)是獨生子女,造成中小學業(yè)余訓練在項目選拔上數(shù)量少、范圍窄、訓練人數(shù)少。三是始于2001年的國家基礎體育課程改革,在實際運行中,出現(xiàn)了淡化課程內容的選擇和具體安排、淡化競技運動項目、淡化學生的身體練習,體育課趨于向趣味化方向發(fā)展。四是學校體育安全問題日益成為影響學校體育開展的重要因素,同時也加劇了家長對學校體育安全的擔心,也使中小學業(yè)余訓練在選材和普及方面受到了較大影響。
參考文獻:
[1] 張春合,吳金元,彭慶文,等. 從他組織到自組織——論我國競技體育體制改革的實施路徑[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8,42(9):20-23.
[2] 國家體育總局政策法規(guī)司. 中國體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1978—2010)[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3.
[3] 張浩. 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發(fā)展路徑選擇的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8.
[4] 張春合,彭慶文. 我國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存在問題及其解決對策[J] 體育學刊,2009,16(2):55-58.
[5] 顏中杰,紀元,李健. 更干凈、更人性、更團結——由北京理工大學足球隊沖甲成功引發(fā)的思考[J]. 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9(1):3-7.
[6] 周文軍. 我國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發(fā)展動力研究[D]. 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9.
[7] 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要教育文獻(1976—1990)[M]. ??冢汉D铣霭嫔?,1998:2597.
[8] 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要教育文獻(1991—1997)[M]. 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3824-3825.
[9] 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關于進一步加強普通高等學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的意見. 教體藝[2005]3號[EB/OL]. [2016-05-20]. http://www.eol.cn/article/20051014/3155676.shtml.
[10] 楊偉堂. 我國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與奧運戰(zhàn)略協(xié)調發(fā)展的研究[D].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5.
[11] 郝光安,劉茂輝. 北京市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的經(jīng)驗[J]. 體育學刊,2014,21(5):1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