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雯+李洋+安麗娜+李星輝
摘 要:在進行刻板印象理論溯源的基礎上,揭示體育人刻板印象產(chǎn)生的原因以及體育人要擺脫刻板印象的出路,旨在為體育人認識刻板印象,積極建構充滿正能量的體育人形象。研究得出體育人刻板印象的致因:從社會層面上來說主要是因曾承擔救國與立國的歷史擔當,從教育層面來說是因文化學習鏈條斷裂而致行為失范,從生理層面來說是因長時間高激素水平刺激而對過激行為“度”的把握有所缺失,從身體哲學層面來說是因身體語言的泛化。同時指出:體育人要逃出刻板印象的桎梏,必須嘗試了解刻板印象的成因與屬性、充分認識個體與群體的關系,以社會規(guī)約約束自身行為,以興趣為先導提高學校體育的競技性,修正大眾對體育運動較為粗淺的認知。
關 鍵 詞:體育心理學;體育人;刻板印象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17)01-0071-05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racing the origin of the “stereotype” theory, the authors revealed the cau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the negative “stereotype” of sports persons and the ways out for sports persons to get rid of such social “stereotype” nowadays, so as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basis for sports persons to recognize existing “stereotype”, to correct negative “stereotype”, and to actively build a sports person image filled with “positive energy”. The authors conclude the causes for the “stereotype” of sports persons as follow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ety, it is mainly caused by such historical loads as saving the nation and founding the country they once bo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 it is caused by behavior anomie due to cultural learning chain break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ysiology, it is caused by the unbalance between motional and stationary states due to a high hormone level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ody philosophy, it is caused by the generalization of body language. The authors pointed out that in order to escape from the shackles of stereotype sports persons must try to understand the causes and attributes of stereotype, fully recogni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groups, restrict their own behaviors with social conventions,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interest, and correct the publics relatively shallow understanding of sports.
Key words: sports psychology;sports person;stereotype
“刻板印象”是人們對某個群體及其成員相對固定的看法、觀念、期望所構成的一種內(nèi)部心理認知結構,不利于這一群體進行自我社會形象的建構以及自我社會角色的定位。體育這種特殊的文化活動在社會發(fā)展的過程中雖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社會、歷史、教育以及其它方面的綜合原因,社會對“體育人”這一群體形成一些有失偏頗的負面刻板印象。
縱觀體育之于社會的價值與地位,不乏冠之促進民族凝聚力、樹立國際形象、提升國際地位等大雅之辭,和冠之促進個體身心健康、改善人民生活質量、優(yōu)化群體人際交往等小雅之辭。但論及體育二字,無論從社會和教育價值角度,都處在一種宣傳力極強,而執(zhí)行力偏弱的尷尬。學校體育課程是慣常的“替補”課程;競技體育拿金牌遭非議、丟金牌遭訓斥;社會體育流于形式而浪費眾多資源。然而,被輕視的又何止是體育本身,此“身體之育”的執(zhí)行者——體育人也群體性地遭受牽連。體育人的原義是指“長期參加體育活動或從事與體育活動有關的一類人的總稱”。在本研究中,體育人主要指從事體育相關專業(yè)的人。體育人遭受非議,不僅僅局限于普通的體育專業(yè)人士,即便是歷史上曾作為“精神食糧”而最近又載譽而歸的中國女排也不例外。中國女排曾是國人的驕傲,20世紀80年代的“五連冠”曾激勵了一代人。2015年9月6日,中國女排在世界杯最后一輪以3∶1力克東道主日本隊取得勝利,并最終以10勝1負積30分的成績繼2004年雅典奧運會后再奪世界三大賽冠軍,同時也第4次拿到世界杯冠軍。2015年9月11日,國內(nèi)某知名大學的一名經(jīng)濟學教授卻質疑中國女排的戰(zhàn)績,瞬間引起很大爭議。在其言辭之中確有指出體育事業(yè)發(fā)展過程中的某些問題,而此期間的諸多評論又著實因刻板印象而值得商榷。一時間,體育人成為大眾爭議的對象,這一群體也都陷入爭論的迷潭之中,顯然刻板印象已經(jīng)成為禁錮體育人形象定位的枷鎖。
1 刻板印象及體育人的刻板印象
1.1 刻板印象的理論溯源
最早提出“刻板印象”(stereotype)概念的是一位美國新聞評論家沃爾特·李普曼[1],他在著作《公眾輿論》(Public Opinion)中首次提及刻板印象。他認為刻板印象是指人們對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簡單化的觀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隨著對該事物的價值評價和好惡感情??贪逵∠罂梢詾槿藗冋J識事物提供簡便的參考標準,但也嚴重阻礙著人們對新事物的接受以及態(tài)度改變。20世紀90年代,隨著社會認知理論的不斷發(fā)展,學界對刻板印象的界定也有了新的發(fā)展。從認知角度來說,刻板印象被看作是發(fā)生在個體內(nèi)部的一個加工過程[2],即由人們對某個群體及其成員相對固定的看法、觀念、期望所構成的認知結構[3]以及特定的社會認知圖式[4]。然而,刻板印象的群體共享本性使其不僅渉及個體水平的加工,也涉及人與人、人與群體之間的信息溝通和傳遞水平??贪逵∠笤谏鐣W(wǎng)絡溝通鏈中從一個人傳遞給另一個人、從一個群體傳遞給另一個群體是很普遍的心理現(xiàn)象[5]。它雖不及“偏見”那樣好惡分明,但也會影響個體對其他個體以及群體的最初評價,形成概念化、固定化的看法[6]。這些看法并不是以直接經(jīng)驗為依據(jù),也非以事實材料為基礎[7];比如很多人認為英國人保守、美國人開朗、法國人浪漫、德國人嚴謹一樣。在刻板印象的影響下,人們開始忽略真實的自我認知,甚至期待出現(xiàn)足以印證已存在的刻板印象的種種事實;即便這些事實可能是違背社會規(guī)范的,可能是被人倫法理所不恥的或者即使刻板印象的主體執(zhí)行者做出有悖于刻板印象的舉動,也無法在短期內(nèi)改變深植于人們心中的想法[8]。中國有“人以類聚、物以群分”之說,這種類屬性思維[9]同時也作為人們認識個體和群體的認知起點和心理基點[10]。目前國內(nèi)外對于刻板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性別、階級、種族、容貌、職業(yè)以及特殊社會現(xiàn)象”的研究上,有個別學者針對“體育教師形象”的研究雖涉及刻板印象,但都很少進行深入的理論分析。
1.2 社會中體育人的刻板印象
在社會大環(huán)境下,提及體育人(指運動員)的刻板印象,社會輿論中總是有兩個極端,一方面是積極向上的正面形象,例如開朗陽光、風趣幽默、為人和善、靈活變通、情商較高、團隊意識強、善于合作、意志品質堅定、吃苦耐勞、甘于奉獻等。然而也有更多的負面刻板印象,例如文化水平低、基本素質低、懶散、好沖動、不冷靜理智、好戰(zhàn)、不遵守紀律、敢挑戰(zhàn)權威等。對于體育人這一群體,社會默認的心理模式如此,即便是有個別體育人的說法、做法并不符合人們既定的心理模式和形象定位,也無法扭轉人們心中類似“四肢發(fā)達頭腦簡單”“體育棒子”等傳統(tǒng)負面認知。當在體育領域取得優(yōu)異成績之后,因為路徑依賴人們會將潛意識中體育人的正能量形象置于頭腦中,呈現(xiàn)出積極的刻板印象;而當在體育領域出現(xiàn)了某些問題時,同樣因為路徑依賴人們會將潛意識當中體育人的負面形象置于頭腦中,呈現(xiàn)出消極的刻板印象。不過,這些刻板印象的產(chǎn)生都是有一定歷史淵源的。
2 體育人社會刻板印象的致因分析
刻板印象是一種社會心理學現(xiàn)象,其成因更多時候是在認知層面的、是多元因素綜合形成的。對體育人社會刻板印象成因的分析不僅僅要關注社會歷史、教育經(jīng)歷等層面的外顯原因,更要分析體育人所特有的生物學以及符號學層面的內(nèi)隱成因。
2.1 社會層面成因
從社會發(fā)展的角度來說,社會平穩(wěn)則尚文,社會動蕩則尚武。新中國成立之初,在國位尚低、國力羸弱、軍事發(fā)展依然落后的年代,在“種意識”的驅使下體育曾作為強兵、強國、強種的手段被人們所認可。建國之后的20世紀50年代末容國團取得我國第一個世界冠軍,是體育興國之初;70年代初“小球轉動大球”使中美破冰建交,號稱“乒乓外交”;80年代初女排五連冠使得“女排精神”口口相傳,1984年許海峰摘得第1塊奧運金牌;90年代初北京成功舉辦了亞運會等。在90年代之后,我國競技體育發(fā)展水平大幅提高,很快在世界體壇的各個領域嶄露頭角。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來講,從建國開始國家、社會、國民都在心理上將體育視為“救世主”的角色,體育之于我國承擔了太多政治、社會責任,而人們更在乎體育所帶來的社會、歷史、政治效應,忽略體育“促進體質發(fā)展、教育青年”的本質作用。涉及體育之辭常與“救國、興國、安身、立命”相關聯(lián),人們對體育的情感傾注與評價標準已經(jīng)超越了體育本身,對體育使命過高的期許使人們將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體育的形象、定位與實際過程中所接觸的體育人在潛意識下進行對比,而這種對比與落差是形成體育人刻板印象的社會歷史因素。
2.2 教育層面成因
當“救亡圖存、強兵強種”的重任擔之于肩時,為了完成國家賦予的重任,競技體育運動員的選拔、培養(yǎng)、訓練體制都逐步走向極端,形成“一元化”的培養(yǎng)模式。建國之初國情賦予體育過重的政治責任,“三從一大”的訓練體制使走競技體育道路的運動員缺失太多的基礎教育。大多數(shù)在競技體育領域取得優(yōu)異成績的“精英”都經(jīng)歷了“三級訓練體制”中“金字塔”登頂?shù)倪^程。很多競技體育運動員并沒有在正規(guī)的中小學完成基礎教育,而是在運動隊訓練之余進行文化課學習,但是在運動隊中的文化課學習一般都被認為是“休息課”“睡覺課”或“調整課”。占據(jù)在中國競技體育頂端所謂的“精英體育”人士,很多都沒有接受過連續(xù)、完整、系統(tǒng)的中小學教育,而是在取得優(yōu)異競技體育成績之后,被很多高校以“體育特招”或辦“高水平運動隊”的形式招進大學的,主要是為提升學校知名度并讓運動員為本校取得良好的體育成績。運動員在高等院校的“修業(yè)”成績等均走“特殊程序”或進行“特殊照顧”,這些已經(jīng)成為體育圈內(nèi)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之事。而不論是意會還是言傳,基礎教育對人的品德性格、道德意識、誠信意識等方面的養(yǎng)成都具有重要作用?;A教育階段的重要價值在于形成基本行為規(guī)范,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與端正的行為態(tài)度。基礎教育階段教學過程的缺失以及文化學習鏈條的斷裂,使部分體育專業(yè)人員的文化素質與其所處地位、所供職位有所偏差,最終導致行為控制的偏差。毛澤東同志曾在《體育之研究》中提及,“欲文明其精神,必先野蠻其體魄”,而獲得“野蠻體魄”的同時切不可忽視“精神文明”。因教育層面文化學習鏈條斷裂而導致的行為失范是促成全社會對體育人刻板印象形成的最直接原因。
2.3 生理層面成因
在人體內(nèi)有一種激素稱為內(nèi)啡肽(endorphin),亦稱“安多芬”或“腦內(nèi)啡”,是一種在持續(xù)有氧運動刺激下由腦下垂體和脊椎動物的丘腦下部所分泌的氨基化合物,屬于內(nèi)成性的類嗎啡生物化學合成物激素[11],俗稱“腦內(nèi)嗎啡”。內(nèi)啡肽能與嗎啡受體結合,產(chǎn)生跟嗎啡、鴉片劑一樣的快感,等同于人體在運動負荷刺激下可以天然分泌的“快樂激素”。有實驗證明,由內(nèi)啡肽所誘導出的行為表明,可能會參與感情應答的調節(jié)作用。對于任何一個生物人來說,長時間的運動刺激使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對肢體運動產(chǎn)生對內(nèi)啡肽大量的“適應性記憶”,機體一旦產(chǎn)生這種生理上的適應性記憶便會“尚動而避靜”,即所謂的“習得性運動快感”。另一方面,劇烈運動后屬于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腎上腺髓質分泌腎上腺髓質激素,機體接受腎上腺激素刺激而產(chǎn)生興奮性[12]。長期、持續(xù)進行運動訓練的人長時間沉浸在這種高度興奮的本體體驗之中[13],會產(chǎn)生“路徑依賴”,而安靜時機體興奮性的回落使運動訓練參與者產(chǎn)生倦怠感。從生理學層面看,對于將大運動量、大負荷作為日常的專業(yè)體育運動員來說,常常怠于書本知識,文化課也常被稱為“睡覺課”和“休息課”,對于需要冷靜思考以及邏輯思維推理的學科而產(chǎn)生整體的排斥感。機體長時間處于較高的激素分泌水平下而對過激行為“度”的把握有所缺失,這是從生理學角度來講體育人刻板印象產(chǎn)生的不可避免因素。
2.4 身體哲學層面成因
身體是生物人存在的物質實體,人類發(fā)展的歷史不過是生物進化史中的一段歷史。將身體作為一種研究對象的身體哲學是人類源于西方的哲學認知。身體從根本屬性上來說主要分為生命本體所賦予的“生物身體”和社會文化所賦予的“文化身體”。生物身體是體育忠實的創(chuàng)造者和實踐者,而文化身體則是競技體育尚力圖騰下的產(chǎn)物[14],是在有負荷的身體運動中被逐漸教化的身體。對于體育人來說,進行運動訓練的直接載體是身體,而在運動訓練以及激烈的競技體育過程中,身體代替語言已然成為與思維方式相聯(lián)系的一種符號表達。體育人常以身體為中介進行表達和自我展演,而在遇到不合理、有沖撞性的語言威脅時,身體會自然而然在生物學原理的刺激下進行泛化,最終形成以“身體運動”為基本手段的“沖突”。這便是從身體哲學角度闡釋體育人更容易沖動甚至產(chǎn)生過激行為的性格特征,其實這只是一種身體符號與身體語言。當這種身體符號被印上“動”的標簽,便會反控制和影響體育人冷靜理智的思考行為,久而久之便形成社會大眾心目中體育人好動武、易沖動的刻板印象。
3 體育人擺脫刻板印象的出路
3.1 了解刻板印象的成因與屬性
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要修正當今社會對體育人的刻板印象,首先作為認知對象主體的體育人要從根本上了解刻板印象的成因以及屬性??贪逵∠笫且环N針對某一群體的社會心理學認知現(xiàn)象,這種心理學現(xiàn)象并非是因為某一個體行為而立刻形成,也不會因為某一個體行為而立刻消減,它隸屬于群體而非個人。整個社會對體育人現(xiàn)有刻板印象的生成原因是多元的,其中有部分原因如歷史積累的、社會心理遺留的因素是不可控的,但是對于個體行為等可控因素的適度把握,是每位體育人應該有的正確認知。群體由個體組成,“群體印象”也由“個體印象”組成,從根本上改變個體行為是改善外界對某一群體印象的基礎因素。唯有個體行為的普遍改變才能實現(xiàn)群體印象的逆轉,而修正體育人的社會刻板印象正是如此。
3.2 認識個體與群體的關系
在人們的日常社會生活中,交往是人們通過認識自己和他人之間的關系從而建構自己與他人的形象與定位過程。交往是個體社會化的基本手段,在交往的過程中個體間的互動行為會影響認知,即通過交往互動完成個體基本的形象呈現(xiàn)與印象管理。通過自我呈現(xiàn),人們可以從他人那里獲得自己所需的資源,是人們策略性控制自己生活、提升回報并且是成本最小化的一種方式。同時,自我呈現(xiàn)也是一種建構自我形象的方式。我們對形象的認知即我們的自我概念,其中一部分來自于我們是怎么去理解他人對我們的看法的[15]。體育人在日常生活中,應注重個體身份與社會身份之間的關聯(lián),積極了解自我呈現(xiàn)的重要作用,通過良好的自我呈現(xiàn)增強群體內(nèi)的身份認同感,從而形成社會對體育人的群體認同。雖然改變刻板印象需要漫長的過程,但是唯有每一個“體育參與個體”都能夠良好地呈現(xiàn)自我形象,才能建構體育人這個群體的良好社會印象,祛除現(xiàn)存的刻板印象。在社會形象定位的互構過程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優(yōu)勢,克制因社會學、教育學、生理學以及哲學方面的各種影響因素,逐步走出刻板印象。
3.3 以社會規(guī)約約束自身行為
體育是身體的一種表演[16]。在體育運動的過程中,鮮有運動項目需要用語言去表達,而均以身體為中介進行信息傳遞。通過挖掘身體本身的潛力,突破人類在速度、力量、柔韌、平衡等方面的極限而不斷挑戰(zhàn)新記錄。故以“物質身體”為中介的表達、以肢體姿態(tài)為表征的行為、以突破極限為目標的嘗試都賦予體育人更深刻的身體意識。對于任何一個受過專業(yè)體育訓練的人來說,因身體表演在大多數(shù)時候是獲得社會贊譽的方法和手段,在以身體表演為外顯行為而為自身獲得利益的同時,會逐步認可“體育身體手段化表達”的觀點。由此,自由的身體屬性被逐漸鞏固。體育人不斷發(fā)展身體,不斷追逐自由,對社會中的“格”與“界限”時常有挑戰(zhàn),亦如挑戰(zhàn)身體極限一樣,而這些挑戰(zhàn)又時常以身體為語言。這些被肢體取代的“語言”偶爾會觸碰社會規(guī)約,成為體育人散漫、沖動、魯莽、粗野等代名詞產(chǎn)生的根源。認清體育的身體表演本質,在進行身體語言傳遞的同時,能夠認識到體育人所崇拜的“自由的身體”并無絕對,在社會框架之內(nèi)的“自由”是被“馴化”的自由,是“相對自由的身體”。體育人應以社會規(guī)約約束自身行為,在社會規(guī)范的基礎之上,以體育的游戲規(guī)則為基準遵守社會秩序規(guī)則,降低身體語言超越社會規(guī)約發(fā)生的概率,從而改變社會群體對“體育人過度使用身體語言”的刻板印象。
3.4 提高學校體育的競技性
雖然學界一直提倡所謂的“競技教育”“體教結合”亦或是“教體結合”等理念,但實質上我國現(xiàn)行的運動員選拔與培養(yǎng)體制依然沿襲著傳統(tǒng)的“三級訓練網(wǎng)絡”,很多體育專業(yè)學生以及專業(yè)體育運動員都過早脫離系統(tǒng)的學校教育環(huán)境而進入到相對專業(yè)的運動訓練體系當中。缺失系統(tǒng)的學校教育過程、過早脫離學校教育環(huán)境、忽略通識教育對人性的教化作用,是導致體育人行為失范而形成刻板印象的重要原因。因此,延長即將從事體育專業(yè)以及以后要接觸到專業(yè)體育訓練的“當然體育參與者”接受學校教育的時間,提高以興趣為先導的學校體育教育的競技性,是延長體育人“文化生命”的有效方法[17]?!耙耘d趣為先導”是為了契合學生的個性化體育需求,提高學校體育的競技性亦可改善現(xiàn)行學校體育教育華而不實的現(xiàn)狀。既能滿足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又能保證體育人才培養(yǎng)不脫離系統(tǒng)教育,實現(xiàn)基礎教育的連貫性與一致性,最終實現(xiàn)“全人的教育”。提高體育人的整體文化素質,依然是扭轉體育人社會刻板印象的根本要素。
3.5 修正大眾對體育運動相對較為粗淺的認知
對體育人刻板印象的修正,不僅在于體育人自身的改變,更在于大眾對體育運動認知及觀念的改變。當下社會中大部分人對體育運動的認知仍停留在強身健體的基礎上,而對于體育運動的其它功能并無深入了解。在對體育經(jīng)濟的認識上,國務院2014年發(fā)布《關于加快發(fā)展體育產(chǎn)業(yè)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提出,新興的體育產(chǎn)業(yè)脫離體育的傳統(tǒng)范疇,與文化、教育、經(jīng)濟和健康產(chǎn)業(yè)相互融合,成為中國經(jīng)濟的最新增長點。在對體育社會交往功能的認識上,信息社會的節(jié)奏變化相對較快,人們之間的溝通互動很多時候都是通過虛擬空間完成的,如電話、郵件、短信、微信等。體育運動可以促使人們走出虛擬空間,從而建立一種面對面交往的可能;在對體育情感宣泄功能的認識上,體育運動往往通過肢體運動消耗體力來傳達某些信息。當人們存在某些負面情緒時,可以通過體育運動調節(jié)情緒,在體力消耗過程中獲得成功與快樂,從而平衡心態(tài)與情緒,達到情感宣泄的作用,并維護心理健康。對體育運動審美功能的認知方面,體育運動能讓人們從不同方面挖掘到美的存在,體會發(fā)現(xiàn)美、認識美、欣賞美的過程,體育通過美的傳達凈化人的心靈。體育運動之“野蠻”被人們所認識,而體育運動之“雅”卻常被人們所忽略,所以從理念上宣傳體育之“雅”是修正大眾對體育人刻板印象的有效方法。
任何一個群體的社會形象鍛造都是“互構”的過程。人們在他人對自己的認知與理解中定位自己的形象,也在自己與他人的互動中積極建構所在群體的社會形象。當今社會對于從事體育專業(yè)的人有諸多有失偏頗的負面刻板印象,這些刻板印象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改變這些負面刻板印象也非一日之功可達。體育專業(yè)相關人員應理性認識刻板印象的存在,不斷提升個人魅力與價值,從每一個個體的角度去積極維護體育人的群體形象,減少體育人負面刻板印象,實現(xiàn)充滿正能量的體育人形象定位。
參考文獻:
[1] 沃爾特·李普曼. 公眾輿論[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96.
[2] STANGOR C,SCHALLER M. Stereotypes as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representations. Stereotypes and stereotyping[G]. New York:Guilford Press,1996:23-26.
[3] GILBERT D T,F(xiàn)ISKE S T,LINDZEY G.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M]. Boston:McGraw-Hill,1998:357-411.
[4] HE'WSTONE M,Hamberger J. Perceived variability and stereotype change[J]. Journal of Experima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2000,36(2):103-104.
[5] 廖蓋隆. 馬克思主義要覽(下)[M]. 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3:1132.
[6] 陸雄文. 管理學大辭典[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876.
[7] 盧樂山. 中國女性百科全書·文化教育卷[M]. 沈陽:東北大學出版社,1995:428.
[8] 楊斌. 軟科學大辭典[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490.
[9] 羅震雷,張厚榮,黎岳庭. 從刻板印象到類屬性思維[J]. 心理科學,2005,28(3):636-638.
[10] 王沛. 刻板印象的理論與實驗研究[D].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0:1-55.
[11] 朱大年,王庭槐. 生理學[M].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99-103.
[12] 王瑞元. 運動生理學[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2:56-57.
[13] 荊雯,池靜蓮. 體育專業(yè)理論課課堂教學的反思與重構[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38(7):100.
[14] 林惠詳. 文化人類學[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233-236.
[15] 道格拉斯·肯里克,史蒂文·紐伯格. 自我·群體·社會——進入西奧迪尼的社會心理學課堂[M]. 謝曉非,劉慧敏,譯.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83-84.
[16] 趙岷,李翠霞,王平. 體育——身體的表演[M].北京: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2011:2.
[17] 汪麗華. 身心靈全人生命教育[M]. 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4:126.